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要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显得沉寂许多,这是当下刑法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反映.理论的自我封闭使得其无法对立法和实践产生应有的影响,其原因既有学者们淡化了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也有有关部门不重视理论的因素.刑法学理论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研究都需要理论和实践部门取得共识.刑法学研究应当回应社会的需要.关注司法实务中的问题.刑法理论研究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才能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政府愈来愈重视对公民社会政策参与的回应性。群众路线的要求、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提高政策的可接受性是政府增强对公民社会回应性的重要动因。而政府回应公民社会的主要模式有三种,即“建言-回应”模式、“引导-回应”模式、“维权-回应”模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有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管兵 《学术研究》2022,(4):49-55
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化解?通常研究聚焦在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解释信访这一制度的预期和非预期后果,另一方面在个案层次上解释纠纷演变过程和地方政府“摆平”策略等。本文依据长时间段的案例资料,以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梳理案例地区化解纠纷的四种模式:综合性政策回应、专向性政策回应、统筹性治理回应、预防性治理回应。正是这些更具基础性、综合性、回应性的政策安排和治理措施,让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制度化、结构性和正式的方式给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在根本上处理普遍存在的纠纷问题。地方政府在回应本地冲突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地化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模式,这些正是中国治理弹性和灵活性最为基础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中引入社会参与,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但在我国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的社会参与中,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参与主体利益多元、参与方式多样,而政府回应方式单一、政府与社会回应价值向度的不同等制约了社会公众对政策风险主张的充分表达,降低了社会参与的有效性,影响了政策共识的达成。应该通过回应渠道拓展、回应方式创新、回应网络构建等来促进重大民生政策风险评估中的社会参与,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参与的新变化给政府回应带来的现实挑战,有效弥合多元主体间的政策感知差异和意见分歧,切实增强政策的可接受度。  相似文献   

5.
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过渡中的体制转轨的性质和要求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基本制度 ,这一点规定了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的特点和限度。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阶段也要求采取与强制型、自治型政策创新相区别的回应型的政策创新模式。回应型政策创新在政策主体、目标、问题和工具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61-166
近十年来,我国对优化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已进行了多次部署,作为司法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政策理应纳入改革的视角。司法政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司法政策所具有的效力根源于中国法文化的传统,而其所产生的多重效果又是社会现实需要的回应。对司法政策体制的改革应以公平与效率为司法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以法治为底线;改变思维模式,将政策的控制效力转变为规范效力是司法政策的良性运行之道。  相似文献   

7.
刑事立法过度回应刑事政策的倾向渐露端倪,"以策入法"是传统刑法思维惯性的延续,这与理论中对于刑法与刑事政策关系问题研究的裹足不前也有很大关系。理论不仅没有为实践提供武器,反而在为实践合理性作注脚。刑法与刑事政策的区别是明显的。刑法与刑事政策不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我国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政策主导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宪法框架下的政策时期.政策在为民主、法治、平等奠定基础后,现在正迈向社会主义宪政框架下的政策时期.政策的灵活性使其在发展共同体利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更多地节省交易成本.随着宪法框架下的政策转化为法律成为一种常态,政策又承担起削弱恶法影响,回应公民权利要求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论"回应"范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戚攻 《社会科学研究》2006,126(4):115-121
"回应"作为对一类社会互动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理论规制,是基于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建设、公民社会发展等而创造的一个新范畴.由回应派生出政府回应、社会回应和共同回应等一组关联范畴,体现了当今国际学界相关研究的一种趋势--突破政治学(公共管理)强调"回应=政府回应"的研究范式,以及上与下的互动关系即是回应的理路;而且相关范畴的建构及研究视域的拓展还表明对回应现象、关系及过程的研究有不同类型之分,并在不同类型的回应关系网络中还存在"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的理论识别及关系属性的区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工作与家庭平衡是现代双薪家庭面临的普遍问题,发达国家为回应这一问题已累积较多政策经验。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WOS系统获取的166篇政策文献与33份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分析显示已有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工具有三个累积阶段和五个划分维度。基于政策量化研究视角,对选取的政策工具进行归类统计,构建出五个政策分指数与一个政策综合指数。应用构建的政策指数对瑞典、法国、美国与意大利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政策指数有助于衡量政策总体状况与内部差异。基于差异分析发现,瑞典的多维政策体系、法国的工作支持策略和美国的市场化服务方式对中国制定工作家庭平衡政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政府社会管理问题可以厘定为碎片化与回应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认知、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的碎片化,需求回应、回应手段方面的滞后性。从整体性和回应性视阈出发,可通过建构行政伦理、整体思考、重视"整体人"、整合行动四个维度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制定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理论描述.在微观层面上,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表现为突发事件、公共舆论、政府回应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社会转型、大众传媒发展及传媒市场化、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构成了突发事件应对型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政府回应机制的创新:从回应性到回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回应是政府吸纳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起点。缺乏回应性的政府就会失去官民互动的契机,就会损害政府的形象,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对其建设的要求不能止步于此,政府应以回应性为回应型政府建设的起点,以提高政府回应能力为其建设的关键,探寻政府回应研究的新路径,以价值内涵、法律措施、制度建设与技术推进四个方面探寻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司法政策是司法体制的重要内容,评价司法政策涉及到司法政策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以及司法政策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司法政策的稳定性、司法政策的规范性等六个指标。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协调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司法政策,应是一种规则之治。  相似文献   

15.
刑事审判模式在根本上属于开事司法问题,故能动司法必然牵扯刑事审判模式.从能动司法的内涵和特征出发,体现能动司法的刑事审判模式应是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包含着回应什么和如何回应即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它包含并超越了适应性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刑事司法.合情合理合法是回应型刑事审判模式的底线,或是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宋宝安 《江海学刊》2007,(2):110-114
老年人口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效信息的直接感受者。老年人口对社会养老政策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应该成为衡量社会养老制度运行质量的主要标准,作为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实现社会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利用有限的社会养老资源,规避基金风险,保持适度的社会养老待遇水平。根据我国国情,通过提高政策回应度的举措减少养老资源浪费、保证养老待遇的适度性和有效性,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生司法的必然要求.刑事政策应积极回应民众需求、关注社会效果,实现犯罪态势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之间的交互影响,通过自我调整达致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常态语境中刑事政策应以宽济严,侧重于宽和与谦抑,强调其对社会生活的最低限度干预,但在非常态情境中则应基于现实需求采用严厉的刑事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近期针对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犯罪动向所运用的刑事政策,即体现了对于灾区民生状态的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18.
公众政策参与背景下地方政府民意回应的行为倾向有差别性回应、选择性回应和时效性回应。地方政府无意回应、迟滞回应和被动回应现象的发生,主要缘于地方政府回应的动力、能力和压力的不足。地方政府要加强民意回应,应树立为民执政理念,筑牢政府回应的思想基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政府回应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公务员的职业素质,增强政府回应的自觉性;加强回应载体建设,提高政府回应能力;提高公民政策参与能力,形成政府回应的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9.
论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政策指导工作、推动工作是一个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刑事司法政策作为一个政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执政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就必须强调对这一刑事司法政策的政治背景、折射出的价值观念、反映出的政治主张以及依据的理论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孤立地认识"宽"或者"严",都不能全面正确地把握宽严相济这一刑事司法政策的准确内涵,"相济"才是实现两者辩证统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司法公信力日渐式微。把协商民主引入司法领域,将传统社会的单向型司法制度改造为多元社会的回应型司法制度是当代司法改革的现实选择。解构传统司法制度的同时,厘清回应型司法的概念、特征及其理论逻辑,将其从单纯的内部自控体系建构成由宪法传导机制、民意反馈机制和个案调处机制三位一体的他控体系与自控体系相统一的回应型制度,使其受制于宪法的有力拘束,运行于民意监督之下,并通过个案调处机制实现对多元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