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军 《社会科学》2012,(1):81-86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总体性社会"转向"个体化社会"。以往的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大多数人的权益,但随着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社会政策遭遇了许多挑战,必须增强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以关注更多的个体或少数群体。在社会政策包容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关注更多不同群体的权益,重视底层群体及弱势群体的赋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  相似文献   

2.
社会质量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它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推进社会政策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社会质量这一理论视角,我国的社会政策建设必须以提升社会质量为出发点,为建设可持续型福利社会这一目标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坚持社会公正的社会政策设计理念,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体系和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融合、社会凝聚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提升我国的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3.
杨立雄 《晋阳学刊》2012,(4):58-67,78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包括老年人、军人及其家属、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定群体在内的社会优待制度,但是在开展社会优待工作时存在"四难",即:优待项目界定难,优待福利流动难,优待政策落实难,优待差距缩小难。本文建议,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属地化管理、分类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分担等为原则,构建包括医疗保健服务优待、文化休闲服务优待、日常生活服务优待、交通服务优待、法律服务优待、义务和责任优待等在内的社会优待体系。另外,应建立全国基本优待制度,促进社会优待的均等化;建立财政合理补偿机制,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完善社会优待立法,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执行社会优待政策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环境技术政策研究的系统和演化转向认为,要在实质意义上改善环境,必须将技术视为嵌入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的大型复杂系统。在这种理论趋势下,形成了"碳锁定"和技术体制转型两大研究领域。前者强调碳基技术体制的稳定性,认为"碳锁定"阻碍了技术体制转向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后者则关注技术体制的变迁,认为缝隙、技术体制与社会-技术景观三个层次之间的共同演化是技术体制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应该构建包括预防性政策、转型性政策和协调性政策在内的具有演化性质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的话:包容性政策是"包容性增长"理念在社会政策层面上的体现。2009-2010年间,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在国际会议上曾三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地区和群体。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是使包容性增长合理化、合法化、常规化的重要手段,其本质在于倡导机会平等的增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真正代表,就必须坚持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就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文化的一元性和多元性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包括指导思想、观念、体制和执政方式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包容特征:解释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使得国际通用价值和社会政策之间有了新的对话基础.我国目前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有着积极的包容性特征:新农保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包容一个重要的社会核心群体-农民;启动了以公民权利和"去商品化"为有机内涵的福利体系建构进程;对农村老年女性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保障与补偿功能;呈现从群体包容到体制包容的趋向.农民参与率、财政转支率、收入替代率、城乡级差率四个维度可以用来衡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包容程度.目前新农保仍属于初级包容,包容的程度与水平仍有待提高;而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树立和明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改革诉求表达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8.
李放 《理论界》2008,(6):134-137
南北朝时期,社会生活、佛教及法律文化的发展为佛教对法律文化产生广泛影响创造了历史条件。本土法律与佛教之间发生猛烈的撞击,进而互相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南北朝时期包括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和法律艺术在内的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项贤明 《学术界》2002,(1):34-39
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化过程。大学这种精英层面文化的殖民化 ,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整个民族文化体系都有着十分深刻的侵蚀作用。大学教育的殖民化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根源 ,泛滥的殖民心态和知识分子对文化增势的寻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大学教育的去殖民化和社会文化去殖民化是相辅相成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本土生长”是其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包容乃是城市社会整合的核心,包容性发展的目标是在有序的城市化中达到社会的重新整合,以包容性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化应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当尊重城市化的社会系统内生的运行规律,逐步减少乃至完全消除主导城市化过程的人治色彩,以法治原则处理城市化中经济、政治、法律之间不协调和系统失衡问题;应当通过全方位改革,打破行政权力对城市化过程的垄断,彻底消除不利于包容性发展的一切排斥性规章制度,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贫困阶层享有事实上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方式,其核心内容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包容性发展理念为中国社会政策的设计和完善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社会政策的建构要追求公平正义、注重协调发展、强调权利保障、重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包容性增长本质上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公正分配,社会更加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状态。它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而且更要体现在以非政府组织(简称NGO)为基础的社会管理领域。然而,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时期,NGO的发展在功能缺失、性质定位、内外监督、自我管理、与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与包容性增长相悖的情形。因而,中国的NGO无法发挥在社会资源分配、社会协调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借鉴国外NGO发展与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NGO发展的实际状况,政府应通过更大规模地有序地向社会组织开放市场,加大对NGO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引导监督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并举;行业协会服务协调与监督管理并重;NGO自治管理与内部监督共同兼顾等方式,改革与完善中国NGO的发展与管理问题,从而使中国的NGO在推进社会包容性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赖金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65-72,156,157
现有"社会基础设施"概念,大多是指有形的或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而无形的或非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迄今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把包括民生保障体系在内的作为现代社会支撑基础的制度性设施,纳入"社会基础设施"概念的定义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理依据。"社会保障"概念已有历史形成的固定模式,且侧重于社会保障类传统项目,未能涵盖或容纳民生领域诸多重要方面,难以应对由当代风险社会所催生的诸多重大民生保障议题。依据基本民生需求内在逻辑来界定的"民生保障"概念,无论从保障对象还是从保障内容来看,都是一种既全面又普遍的相对平等的保障;有必要对目前归口不同部门分管的各类民生保障事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制度设计,避免因条块分割而导致制度缺失或空隙,形成面向所有社会群体或全体国民的可普遍分享且相对平等的民生保障体系。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甚或"GDP发展观"影响,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份额长期偏低,且原本有限的投入大多花在各类"民生工程"或硬件设施上,它们只是民生保障的必要物质条件或载体,而各种非实体形态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应从现代社会重要基石或基础设施的意义上,重新审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民生领域资源投入的生产性或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公平一直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热点问题。许多国家都积极地从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等方面,建构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基于对国外社会公平保障的理论溯源和制度考察.推进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切实着眼当今中国实际,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确立正确的社会公平保障理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与评估各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需要建立科学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五大类共36个指标,可以构成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根据我国国情与党的决定和要求,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可以界定这些指标的目标值。全国各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分为四个方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梯度显著。少数先发地区已经达到全面小康多数指标的目标值,开始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导致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出台,深刻改变了社会福利制度特征与政策模式,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经济市场化、福利社会化和社会现代化背景促使社会政策框架形成,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初露端倪,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相契合,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试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经历了从责任保险到强制责任保险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规定,为该制度构建奠定了政策基础。我国在船舶油污强制责任保险和交强险方面的立法和实践可以为该制度构建提供参考,同时在保险模式选择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平安建设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困难,具体包括由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政策制度滞后及工作层面产生的问题。文章立足首都实际提出了试点改革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结构、加快社会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动员体系、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实有人口管理改革以及其他具体深化平安建设拳措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走访7个典型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调查了50多个社区,研究发现,制度资本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同时,还发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以及企业制度等五方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场以人为中心,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包含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高效包容、制度经营与制度资本更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同时文章还从制度创新角度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可以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倡导社会团结理念,也涉及社会经济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这对于缓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快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设立相关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