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个现代世界里,与地域、部落、家庭和宗教密切相联的"前现代的"认同被粉碎了.传统的身份资源(教堂、家庭、地方社群、民族国家等)处在日益的衰落之中.在该语境下,最大意义上的"政治社群"--民族国家的维系、巩固与重构成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大众媒介对"想象社群"的形成所起的促进作用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美国少数族群传媒关于族群和国家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对少数族群传媒的研究表明,少数族群传媒具有促进族群与国家双重认同的特点,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不等同于对移民来源国的政治认同。当然美国学者有关研究也存在不足,只有公平、公正、包容地对待少数族群传媒,才能减少传媒与政府的矛盾,才能促进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吴建业 《社科纵横》2012,(5):119-120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维系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个体政治认同的实现还受到其他认同的影响,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有紧密关联,必须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与诸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军 《探求》2014,(6):59-63
互联网族群文化作为一种亚网络文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空间产生了一定辐射和影响。这种文化现象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一个全新视域,具有不容小觑的现实文化价值。互联网族群化现象的兴起与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的现代性的多元化。在互联网空间内的各类互联网族群,其行为不单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域,互联网族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场景给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选择,它是比社会空间更加合乎心意的交往空间。在这种交往空间中,虚拟生存投射和延伸了现实生存。通过网上与网下的联动,充实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和谐互动,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虚实共生。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陈赟 《浙江学刊》2005,(2):93-102
西方个性认同话语产生于集体生活的传统中,可看作是把个人从国家与政府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交付给地方性共同体(社会)的方式.但在现代中国,由于个性认同的产生是以传统的地方性秩序的瓦解为前提的,因此它总是在与国家、社会的紧张性之中确立自己的性格.一方面,它拒绝以"国民"、"人类"等名义命名的集体秩序,反抗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公众的专政与集体的平庸.它反对以参与性的民主为核心的西方传统政治模式,追求各正性命的政治道路,对于反思中国现代性意识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承负着立人与立国、改造个人与改造社会的双重旨趣,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把个人从地方性的家庭等中剥离出来,直接交付给国家来直接使用的方式,成为为了建造现代国家而催生、创造个人的一项工程.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张吉军 《南亚研究》2015,(2):96-114
国家认同是指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所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家认同建构则是表示现代民族国家大力推动国家公共权威建立,使国家的个体成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的措施和过程的现代政治概念。经过近13年的"反恐战争",美国及其联军于2014年年底撤离阿富汗。阿富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仍制约着"后阿富汗战争时代"的阿富汗国家治理活动:中央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困难重重、安全力量保障国内社会稳定的前景堪忧、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是遥遥无期。上述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成为制约阿富汗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认同的建构对维护阿富汗各民族和谐的民族关系,缓解国内对抗与冲突,营造有序稳定的国内环境,并为阿富汗国家利益的最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认同视角分析"后阿富汗战争时代"阿富汗的国家治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判转型期阿富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虞程盛 《探求》2014,(6):53-58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美好愿景,也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思想旗帜,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号角。在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征程中,要在世界拥有应有的发言权,要在国内凝心聚气,需要加强文化认同的建构,实现中国从经济的复兴向文化复兴的转型。为此,要明晰当前文化建构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追寻中国梦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首先需要解决文化建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其次要解决多元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文化建构的包容性问题;其次要解决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文化认同形式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仍然面临培养澳门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的任务,这不仅是基于殖民地历史对澳门人国家、民族认同感消极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是"一国两制"背景下"两制"共处带来的新问题,同时还与澳门国民教育在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化多元、赌权开放背景下面临的困难有关.澳门特区进行国家、民族认同建设既是适应自身政治地位变化的需要,也是妥善处理澳门和内地经济一体化与两地政治制度差别之间矛盾的需要.当前加强澳门特区国家、民族认同建设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发展好经济,妥善处理与内地在经济融合中的矛盾;二是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调动澳门人时"一国两制"政治实践的积极参与;三是要大力发展公民教育,塑造和培养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与社群的概念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当以R·M·迈基文 (Maciver)的community和society的定义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卡尔·马克思对gesellschaftlich和sozial的哲学理解和当代学者所作的阐释 ,对社会与社群两个概念做重新规定并论证两者应有的相互关系 ;同时应尽快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用一个汉语名词翻译commu nity和society两个重要概念的现状 ,建立以society为特有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文化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但这一建构过程也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传统并不能弥合其内部认同上的歧异,反而可能造成认同的内部分裂;另一方面,传统符号又可以借助国家力量进行认同的强制性重整,而这又可能造成少数族群的传统丧失.本文认为,发展超越传统的公民认同是消除悖论、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以来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国华裔女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论述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认同的变迁,即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她们所面对的族裔、文化、性别认同的困境及她们所选择的立场和采取的策略.这对正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我们在选择身份立场和采取文化策略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10):174-178
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笔者利用甘肃Z高校998个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性,而生源地、所学专业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为此应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9):54-56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民族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整合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凸显。只有加强意识形态的整合,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促进民族和谐与国家统一。而正确处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强化公民教育、树立主动公民价值观为发展路向,探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是当代国家认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甘肃涉藏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区域,在人类早期文化、民族变迁、朝代更迭中,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一脉相承。同时,以拉卜楞寺和禅定寺为代表的佛教寺院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经济上茶马互市,文化上互动交流,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甘肃涉藏地区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改革开放的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如期实现脱贫,正在同全国一道奔赴在新征程上。探讨甘肃涉藏地区与中华民族同根共进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对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雨 《创新》2022,(3):67-73
文化霸权是与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相当的一种霸权方式,在理论、文化外交、舆情实践等层面排斥和挤压他国文化,威胁他国文化安全。在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文化安全观的价值旨归,内含“和而不同”的文化秩序观,促进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中学、小学等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员、社团组织的学习教育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阐释与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中激活文化基因、凝聚共识,开展文明平等对话,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以文化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共同安全,是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9.
程华  黄楚瑜 《探求》2023,(6):78-86
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长期以来,党史教育研究主要以内地青少年为对象,香港青少年群体出现的红色记忆不够强的现实困境,对形塑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造成较大挑战。基于此,本文探讨通过声音、图像等符号唤起“集体红色记忆”,以历史情节的刻画与人物塑造建构、共享记忆情感链接,以行为参与、场域复归、话语沟通刻写记忆,进而培育和建构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越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原本居住于同一区域的有历史渊源的边民群体由于国界线的明确划分而归属于不同的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两国边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国家归属意识.但边民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总是与具体而实际的民族利益的情感相联结在一起,它不可能离开国家语境而单独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国家制度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边民权益的获取和传统表达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