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整理相关文献并对泰国帕尧府清坎县傣泐历史记忆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清坎傣泐如何从西双版纳迁徙到泰北,他们如何记忆历史以及如何从这种历史记忆中找到其身份认同的。从中人们可清楚地看出西双版纳是清坎傣泐历史记忆的基础,清坎傣泐通过历史的重构展现了其族群及国家的双重认同,这一认同在当下、在内部,而不是在历史、在外部。  相似文献   

2.
泰北主体民族泰庸人和中国西双版纳主体民族傣泐人属同一族属,由于分化时间较晚,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相互之间有协作,也有冲突。但协作大于冲突。14世纪末泰庸文化圈的形成,对傣泐人影响深远,进一步增强了泰庸人与傣泐人之间的相似性。了解两地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增进人们对两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的了解,增进中泰双方共识,加强两个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边疆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小辞典     
《泐史》是记录云南西双版纳家族统治阶级历史的一本傣文史书,因西双版纳傣语原称“勐泐”,故名。全书共分三卷。上中两卷记叙西双版纳傣族统治者的世系,由一一八○年第一代召片领叭真入主“勐泐”起至一八六四年第三十二代召片领逝世止;下卷杂记负担、庄园、疆界等。已有汉文译本。  相似文献   

4.
泰国北部的拉祜族迁徙历史并不长,但对自己曾经的国家和故土的记忆却很模糊,他们主动"遗忘"了历史,并通过宗教故事杜撰了"没有国家"的集体意识。进入泰国定居后,在得到泰国公民证、获得泰国政府的福利和特殊支持后,新的国家观念又重新建立起来。对泰国拉祜族在迁徙中去国家认同和重建国家认同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构建国家认同的四个要素:合法性、利益获得、权力表达和文化包容。  相似文献   

5.
居住在泰国北部山区的泰国山民有30多万人,他们对泰王国的安宁与稳定,以及在破坏山林资源、种植罂粟、吸毒、可耕地的开发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研究开发泰国北部山区农业及平原河流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泰政府已经掌握了有关泰国山民的资料和数据,并制订了对山民的政策与措施。这对进一步研究和执行开发山区、促进山民发展的计划大有裨益,并对考察和解决山民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泰国的苗族     
苗族(又称Miao—tze,Mung,Che—hpik)是泰国最大的,政治上最重要的高地部族之一。整个亚洲的苗族总数估计约八百万人。目前多数苗族居住在中国南部(二百——四百万人)。其他苗族分散居住在老挝全境、北越和缅甸。居住在泰国北部的苗族有四万五千到五万人,其中青苗人数最多,白苗其次,公竹苗人数最少。  相似文献   

7.
苏蓉  戴沛蓉 《民族学刊》2020,11(6):48-58, 160-161
禁忌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类型中,其否定性指向一方面可维护社群秩序、确立社群边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打破日常生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现实意义。在傣泐社会,禁忌既可以指代被避讳的人或事,也可以指代这种避讳行为本身,被禁忌的对象往往代表着一种反社会、无序、力量与危险,通过人们的正面或负面的仪式实践而被赋予仪式价值。本论文立足于西双版纳曼那寨禁忌现象的田野调查,对禁忌的形式、结构、社会效应及符号隐喻进行分析,理解当地禁忌的实践过程和社会体系间的关系,阐释生发于社会习俗中的禁忌在傣泐社会中如何实现“功能和谐”、发挥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傣泰编年史认为洛人是东南亚大陆傣泰王国的原住民.傣泰人定居于肥沃的河谷低地以后,政治上控制了洛人原住民.为了彻底统治洛人,傣泰统治阶级认同洛人的存在并融入他们的文化,祭拜洛人守护神、让洛人参加重要的王室仪式等,这都反映了洛人对傣泰王国的特殊意义.洛人和傣泰人生活在一起,资源与文化共享.洛人的历史正是景栋历史与清迈历史的发端.无人知晓傣泰人历史上从何迁徙而来,但洛人却在这里安居了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9.
布傣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金龙布傣人的丧葬习俗为对象,通过应用"过渡仪式"理论阐述布傣人的人生观,认为丧葬仪式反映了布傣人的祖先崇拜信仰,具有解决社会冲突、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巩固家族、宗族凝聚力;加强姻亲关系;强化族群认同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 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主体民族泰人外,境内还有若干少数民族集团,山地部落民、穆斯林、华人、缅甸人、越南人,他们给泰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同的问题。一、山地部落民山地部落民大多居住在泰国北部,其总人数估计有50万。由于语言系属不同,山地部落民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孟高棉语族人和藏缅语族人。前者包括拉佤人、卡穆人、丁人、皮通龙人,他们比泰人更早居住在那里;后者包括克伦人、穆色尔人、傈僳人、阿卡人、苗人、瑶人,他们都是在过去一百年间从缅甸、中国、老挝迁入的。政府把山地部落民都视为泰国公民,尽管他们在泰国  相似文献   

11.
一、印度人迁移泰国的历史背景及人口分布 泰国究竟有多少印度人?①泰国官方对此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1981年印度驻泰国大使馆估计有20000名印度人在泰国.②生活在泰国的印度人主要分布在普吉岛(Phuket)、清迈(Chiang Mai)和曼谷(Bangkok),其他城市像北部的清莱(Chiang Rai)、南邦(Lampang)和南部的帕塔亚(Phatthaya)等也分布有少量印度人.其中居住在曼谷的印度人数量最多,约占泰国印度人总数的3/4.  相似文献   

12.
傈僳族(又称 Hkeh-lisaw,chenungthe-li,yaw-yen)人口约有四十万,居住在中国和缅甸境内萨尔温江流域的山寨里。其中约一万九千人居住在泰国北部,主要分布在夜丰颂府东部边缘地带和整个清莱府。清迈府的清道县、夜丁县和夜芳县有一些傈僳族的村寨。也有一些傈僳族居住在南邦府  相似文献   

13.
泰国的华人人口约有五六百万,主要居住在首都曼谷以及各府的大小城市中。这些历史上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等省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以其创造的雄厚经济实力,积极地推动着泰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他们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泰国社会,认同了小乘佛教,但仍然秉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延续着传  相似文献   

14.
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泰国西部及北部山区一带,居住着一群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集团,他们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泰人的风俗大不相同。这些少数民族集团在山顶或山坡上,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村庄,我们称他们为泰国山民。根据山民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泰国山民共有33万人。与此同时,许多研究与扶助山民的机构都掌握了有关山民的大量资料,这对了解山民这一极其重要的问题提供了依据。尽管山民的数量只是全国4500万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由山民所产生的一  相似文献   

16.
“山区部落”在泰国特指少数民族,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泰国北部和西南部的边远高原地带。1959年,泰国政府开始认真注意到这部分人,同年,成立了国家山区部落委员会。目前,为数众多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同山区部落有关联。它们包括:一些军队和民间的组织,若干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和私人志愿组织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皇家山区部落发展项目机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到9月,我得到了"亚洲人研究亚洲"项目的资助,赴泰国清迈府从事泰国苗族的调查研究工作。泰国苗族与中国苗族同源同根,大约在19世纪中晚期苗族迁入泰国。他们自称为"Hmong","苗族"是他称。泰国苗族人口在北部山地民族中名列第二,大约占山地民族总人口的16.52%。根据2002年人口统计:泰国苗族有153955人,分布在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等12个府的253个村子。为了了解泰国苗族的真实生活,我来到昆岗拉与麦沙买两个村寨进行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设计量表对75名云南昆明、丽江高尔夫女球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进行了测量,表明旅游业中民族职业女性具有高度积极的民族认同和职业认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民族文化和工作环境的支持有利于提升职业女性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对民族身份高度认同和工作环境的支持进一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并为民族职业女性带来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9.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王国创造了泰国历史兰纳文化圈,对泰国北部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在泰国世上创下了辉煌的、独特的兰纳艺术文化,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兰纳谚语作为兰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作者曾在泰国北部,兰纳地区生活、学习过一年,对兰纳谚语、习语有一定的接触,本文将从兰纳谚语、习语的历史由来、谚语习语的分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出兰纳谚语的特点.通过对兰纳谚语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兰纳的社会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王国创造了泰国历史兰纳文化圈,对泰国北部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在泰国世上创下了辉煌的、独特的兰纳艺术文化,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兰纳谚语作为兰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作者曾在泰国北部,兰纳地区生活、学习过一年,对兰纳谚语、习语有一定的接触,本文将从兰纳谚语、习语的历史由来、谚语习语的分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出兰纳谚语的特点。通过对兰纳谚语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兰纳的社会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