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苏东学界意识形态构架下的"哲学笔记"研究中的逻辑缺环,将列宁前后期的思想绝对同质化,非历史地呈现列宁在"伯尔尼笔记"研读黑格尔辩证法的伪构境过程。张一兵凭借其构境论新方法清晰地呈现列宁哲学思想生成的非同质性,把列宁的哲学思想史界划为三个阶段,并指认"伯尔尼笔记"中列宁的两次重大思想飞跃,研判列宁经历了从他性理论镜像转入自主性阅读空间,彻底解构前苏东教条主义意识形态关于列宁哲学研究的假性构境场域。张一兵新文本解读方法——构境论,发挥了对列宁哲学思想发展史过程异质性的拟构境,为学界研究列宁哲学思想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相似文献   

3.
在<回到列宁>一书中,作者运用新近提出的文本解读方法--"思想构境论",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大量的"拟文本"进行了构境式的解读,从而拟现出列宁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发生的多次重大思想转变和"逻辑异轨".作为一种新的文本研究方式,"思想构境论"何以实现对传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突破是本文的关注焦点.本文拟从作为思想研究对象的文本缘何退隐与凸显这一视角出发,来窥探"思想构境论"这一理论生产方式的特质.进而指出,该方法在强调解读构架的科学性的同时,更突显了解读构架与文本对象的辩证关系,从而告别了以还原或逼近客观性为旨归的旧式文本阅读观,走向了承认主观性与相对客观性的"创造性的生产"情境.  相似文献   

4.
"拟文本"意指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文本或摘录式资料上的多种读书批注。它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随意与散乱的,缺乏固有的逻辑构架。因此,对拟文本的解读必然要求读者确立对于文本的主导地位,并不可避免地在解读过程中体现出理论生产的主体性,这恰恰为"思想构境论"提供了理论印证。"思想构境论"创立的目的就是要告别以还原或者逼近客观性为宗旨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坦然承认任何解读都只是读者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拟文本"自身固有的特质与"思想构境论"主观要求之间的契合,凸显了文本对象与解读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一兵教授与王金福教授围绕"思想构境论"展开的争论从微观方面看是围绕文本解释的方法进行的哲学争论,而从宏观上看",思想构境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精神症候。分析思想构境论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可以看出思想构境论中混合着存在论的、拉康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等复杂的哲学成分。从本质上看,它放弃了文本解释中主观—客观辩证法的客观维度,而抽象地发展了在文本解读辩证关系中的主体的维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抽象方法。但是,思想构境论也是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的理论契机,学界亟待破除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过度依赖,要积极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维度来把握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继<回到马克思>之后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通过再一次的文本深度耕犁,张教授对列宁思想样貌进行了理论重塑,在这种重塑中所应用的新的文本研究方法("思想构境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诠释学与后文本学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拟文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其在文本解读乃至思想史研究中的作用得以被初次发现.同时,以"思想构境论"的文本研究范式去分析"拟文本"的理论尝试也体现了张教授文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方法论上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列宁的理论著作中并不存在独立的《哲学笔记》一书,原先被认定《哲学笔记》不过是列宁在二十年间学习和研究哲学的摘录、札记、心得及阅读批注的文献汇集,其中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理论性质级差。在这一文献汇集中,长期被忽略的内容是列宁所留下的多种读书批注,而这些批注,只是在文本构境的意义上才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通过文本构境法对列宁的这一似文本进行新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苏联学者关于列宁哲学思想的"计划构想论"的先验框架,探悉到列宁在接近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变化,究竟是一种皈依唯心主义的宣言,还是获得了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关系的全新理解?本文通过对杜娜叶夫斯卡娅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初语境的研讨,指出列宁在1915年之后所重新建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实际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自由创造运动的一种辩证改造.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列宁对唯心主义观念的接受,而应看作是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重新激扬,它最终是要指向群众作为革命主体的历史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此种研究,需要从传统的理解模式变为在新的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以"思想构境论"为方法论支撑,通过对列宁思想发展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解读案例。今天我们只有破除传统理解模式的制约,才能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生史。  相似文献   

10.
在结束对黑格尔哲学的阅读之后,列宁集中地写下过三个思想小结,即<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以及<谈谈辩证法问题>.其一是读书小结,其二是对辩证法理论逻辑结构形成的再评估,其三是列宁自己关于学习辩证法和想要展开说明的一些思想心得.其中,分量最重的是<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因为这是列宁对自己全部读书活动的逻辑整体构析.  相似文献   

11.
实行“租让制”是列宁的伟大首创,也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核心内容。作者从实行租让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须坚持的原则、政策与策略三个方面对列宁“租让制”对外开放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今天研究与继承列宁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与卢卡奇和葛兰西等人不同的是,柯尔施论“列宁意识形态观”基本是批判和否定的。柯尔施认为,列宁从政治功用性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关心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列宁的认识论消解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列宁意识形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成为评估科学发现的最高权威,走向了某种意识形态专制主义。分析柯尔施对“列宁意识形态观”的误读,对于我们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列宁意识形态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嘉昕 《河北学刊》2007,27(3):6-11
在“哲学笔记”的既有研究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倾向,即把“哲学笔记”看做列宁为改造辩证法而创作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列宁在世期间,“哲学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各篇文献才逐渐得到发表,并于1933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哲学笔记”单行本。在苏联党内两次重大的理论争论之后,“哲学笔记”获得了以阿多拉茨基的判断为基础的理论形态,尽管存在被过分拔高的嫌疑,但仍未被看做一部著作。之后,由于斯大林刻意抬高《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地位,并将“哲学笔记”指认为“列宁的思想实验室”,对“哲学笔记”的研究遂陷入低谷。直到1963年新版“哲学笔记”的出版和以凯德洛夫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出现,作为“未完成著作”理论形象才最终在文本和逻辑上得以确立。将“哲学笔记”视为独立的哲学著作,并构造一个列宁改造辩证法的“计划构想”,背离了列宁思想发展的原初语境,并在逻辑上呈现出内在的悖结。只有抛弃传统研究的同质性思路,在俄国和列宁思想的真实历史语境中把握“哲学笔记”内容和意义,才能科学理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 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密切关系。新经 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他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历史性探索,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5.
列宁的民主观既是理解列宁思想当代意义与价值的一个关键,也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之必要。以1914年为界,列宁的民主观可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前期肯定资本主义民主,相对强调集中和人民直接管理的国家形式阶段;后期否定资本主义民主,更多强调民主和人民间接管理国家,注重“自下而上”民主形式的阶段。当代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不仅证明列宁的民主思想没有过时,相反却从不同层面折射了该思想的影子。今天,我们重温列宁的民主思想,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复原历史,而是在重温中去发现这一思想的真谛,从而找到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列宁认为,“共耕制”是帮助农民更快地过上文明生活的可靠“出路”。这是列宁探索农民为主体的落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维度与列宁共耕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毛泽东把共同富裕和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集体化的根本目标和主要手段: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适度规模”经济: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观是列宁共耕制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列宁共耕制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萍 《河北学刊》2006,26(3):1-4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