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化,这是正在我国农村发生着的深刻人口变动.这一变动已经或者将会给农村人口控制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农业人口转移与农村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关系如何?本文主要根据我们在上海郊区农村所作的有关调查,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在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  相似文献   

3.
亦工亦农人口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亦工亦农人口是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社队企事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人口类型。据统计,到1981年底我国农村从事社队企业和交通运输、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企事业的亦工亦农人口达3600多万人(尚未包括农村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以自营形式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亦工亦农人员,若把这两部分人加进去,我国目前其亦工亦农人口至少在4000万人以上),大约要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占农村总劳  相似文献   

4.
<正> 研究我国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战略对策,必须充分注意我国农业人口还占着80%的高比重这一重要国情。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次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农业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农业。上海郊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郊区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逐渐  相似文献   

5.
<正> 近几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遇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影响和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一方面拥有大批文盲半文盲型、体力型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另一方面又缺乏发展现代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能源、交通、科研和教育所需要的智力型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1983年4月出版的《人口经济学》刊载胡绍琼、宋静安对我国农业人口实现转移的可行办法的探讨。作者写道,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  相似文献   

7.
<正>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是我国正在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人口变换过程。其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并不表现为向大中城市的迁移运动,而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人口流动中向小城镇移动和聚居。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通过人口迁移发生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人口的城镇化道路,是农业劳动力首先大量地转为亦农亦非人口,继而向“就地靠乡”的小城镇移动和聚居,有层次、分阶段地分别进入小城镇体系;在大城市“截流”、中小城市“疏导”、小城镇“蓄水”的交互作用中,将“人口流”截在小城镇这一格,减少大中城市在“超负荷运行中”的人口压力,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以就地转移为主,小城镇容纳为主,亦农亦非为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王向明在《经济研究》1985年第2期上撰文,题为《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论述了我国农业剩余人口转移的特殊道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进入历史上最快的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了。从产业流向看,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的转移,不仅呈现着由低到高的层次渐进性,而且还具有多层次交叉的特点,即兼业。围绕如何评价兼业这一经济和人口现象,经济学界和人口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我国农业人口兼业的现状和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因和局限性,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中西部地区15个省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社会认同度为研究视角,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差异性对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中西部不同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认同度与其就近城镇化意愿显著正相关,且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受到的影响作用更明显.东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职业升迁机会、职业技能水平、子女教育状况、工资待遇水平、工作环境、工作时长的满意度.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则更关注其与市民的关系、城市社会关系网络、户籍状况、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物价水平及居住条件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11.
蒋立波同志在《丹东农村经济》中发表文章,谈到丹东市人口增长过快,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危害。①人口以年均1.4%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耕地以年均1%的速度递减;②增加了农副产品的生产压力;③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④加重了  相似文献   

12.
定向转移——解决农业剩余人口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农业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在今后的5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这些剩余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和城镇,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习惯做法是,采取行政的措施,对城镇劳动市场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和压缩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用工,腾出位置,安置城镇待业人口,而对农村剩余劳力,则强调以农村内部消化为主。这种传统做法,反映了现行户籍制度所强调的身份论的要求。但是,这种从七十年代起就不断开展的,在劳动就业上压缩农村人口,保证城镇人口的做法,客观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收紧时,农村人口被挤出城镇,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健康状况关系着中国劳动力质量和生产效率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采用CLDS(2014)调查数据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考虑市民化与健康水平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关系,使用IV 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健康水平。市民化水平的提高代表农业转移人口可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及社会福利的增加,对健康有促进作用。从健康方面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了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活力、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躯体活动功能。从产业角度看,对比第二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说明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保护力度不够,应加快产业升级,减少或避免劳动者的危险或重复劳动。个体差异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康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个体差异的起点(教育程度)和个体差异的终点(收入水平)看,教育程度高、收入水平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更显著。户籍制度(尤其是隐藏其背后的社会福利差异)极大地削弱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健康效应。基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口转移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处在改革与开放历史时代的中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就此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 马克思十分注重生产力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在他考察资本主义人口迁移的时候,明确  相似文献   

16.
不发达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包括桂,滇、黔、藏、陕、甘,宁、青、新9省区。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历史、社会等方面原因,本区经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和中等地区。而且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人口流动思想述评——兼论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威廉·阿瑟·刘易斯是当代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由于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刘易斯一个重要经济理论是“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刘易斯关于人口流动的思想。本文评述刘易斯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并结合我国人口流动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澳门的人口增长规模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的限制。人口的土地容量和经济容量是有区别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澳门的土地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有其合理的界限。澳门人口2000年发展到50万人,2010年发展到80万人比较合适。澳门人口发展的总政策可确定为“积极推动引导人口增长,适时适量适度扩大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建立理想的人类生态环境,人口在数量、质量、分布、劳功、生活等方面,都应该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如果违反生态规律,人类就会受到惩罚。定西地区之所以贫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生态失去了平衡。由于定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干旱多灾、植被稀少,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很低,人口的生存条件很差,而百分之九十几的人口又依附于农业,在农业内部又以粮食生产为主,所生产粮食又不能满足现有人口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不相协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关于中国按年龄别划分的人口数字,根据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已经公布了人口构成的情况。1982年的人口普查,最近发表了10%的提前汇总材料。中国杨德清等所著的《人口统计学》一书,也揭示了1978年人口构成的数字。目前,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两次人口普查数字,人口构成的情况如〔表1〕所示。美国的中国人口学者耶阿德,对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提出了疑问,他特别对196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