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关于三段论的作用范围和[日]末木刚博等在《逻辑学—知识的基础》一书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论述了三段论理论的对象域和扩充三段论理论之对象域的不可行性,并且证明了如果抛开三段论概念的内涵,按照《逻辑学—知识的基础》一书中的观点,把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和二难推理等视为三段论(及至定义为三段论),将导致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逻辑著作中,讲述带证式时仅仅限于三段论,实际上除了三段论的带证式以外,选言推理、假言推理都可以有带证式。本文打算结合思维实际中的一些实例,谈一谈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带证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逻辑学直言命题变形推理的理论中 ,有“O命题不能换位”的推理原则 ,但是 ,并不是所有O命题都不能换位 ,只是因为传统逻辑学中的推理原则必须具有普遍性 ,以保证推理结果能必然得出 ,保证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形式是演绎的 ,所以 ,传统逻辑学中才会有“O命题不能换位”这一推理原则。  相似文献   

4.
联言推理该有规则王经伦翻阅现时国内流行的各种形式逻辑(又称普通逻辑)版本即可发觉,在从属于演绎推理的各种推理类型中,直接推理、直言推理(又称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都有各自的推理规则,联言推理却没有。这是不合理的,该为联言推理制定自身的规则。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汉英篇章结构分析与比较 ,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 ,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 ,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 ,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 ,认为英语 (或印欧语言 )是“形”摄语言 ,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三、墨辩与逻辑学的根本区别墨辩为什么会受语言现象和墨家意识形态的支配呢 ?追问下去 ,我们就会发现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 ,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是相对立的。(一 )两种对立的推理理论 :墨辩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本文所谓逻辑学指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主要是有效的推理形式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思维工具或推理工具 ,有关推理的理论构成了逻辑学的核心。墨家也研究推理 ,其目的正如郭沫若所说 ,主要是为“辩敌致胜” ,而不是“专为寻求真理”。 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研究对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一些形式逻辑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中,以思维进程为标准,把所有的推理分为演绎、归纳和类比三类,然后分别把直言三段论、假言、选言、联言、关系和模态等推理整体地、不加区别地塞进这三种类别中,造成了“以偏概全”、“子项相容”等错误,在逻辑体系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怪现象。从形式逻辑的科学性出发,有必要对这种分类及标准提出质疑。问题要从演绎推理的内涵和外延谈起。何谓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普遍)到个别(特殊)的推理,即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哪些是演绎推理?“直接推理、直言三段论、假言、选言、联言、关系、模态等推理都属于演绎推理”。在部分形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认知科学产生之后,逻辑学和心理学一改之前彼此隔离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的学科。笔者在沃森、马库斯和里普斯关于假言命题的经典实验基础上,对假言命题与选言命题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心理逻辑经典实验的结论:人们的实际推理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从逻辑、心理、语言和认知的角度思考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墨辩即逻辑”一说,梁启超创立于前,胡适张扬于后,至今成为神圣的教条,其实是历史的虚构,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虚构的“墨辩逻辑学”进行解构。本文认为,墨辩是墨家的辩论理论,包含逻辑学的萌芽,但没有发展成逻辑学。墨辩与逻辑学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对立的,逻辑学用抽象方法研究推理形式,墨辩则用直观方法研究具体推理,由于没有判定推理是否有效的形式标准,推理的取舍以具体内容为准,结果被语言现象和意识形态引入迷途,走向逻辑的反面,即逻辑矛盾。矛盾的症结就在《墨经》的《小取》篇。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之称,认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是“言有所指”,指代的是客观世界中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和理念,因此被禁忌。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称语类、专有名词指称语类、普通名词指称语类三个类别。人们之所以禁忌这些言语,是混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印度和古代中国的逻辑学都是首先作为论辩术而发展起来的。但比喻推理在逻辑学中却至今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那么,究竟是否存在比喻推理?比喻推理在论辩中有何作用?它是否应该成为逻辑学的研究内容?这实质上涉及到如何对待非形式逻辑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对于逻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不能否认比喻推理  相似文献   

12.
李元骏 《东南学术》2021,(2):199-204
对《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历来主要有两类解释.其一以“言”为世俗言语,认为此句意指言语导致了畛分的出现;其二以“言”为“至言”,将“为是”理解为“只因执了一个'是'字”云云.后一类解释对“为是”的理解,不符合先秦时的语词用法.且该句上承“一与言为二”之语,考察其语脉,应将此句之“言”理解为世俗言语,不宜将其视作“至言”.  相似文献   

13.
加晓昕 《天府新论》2006,4(1):154-157
类推就是类比推理,也叫类比法。从逻辑学上讲,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及以上)事物在某些形式或属性上相同或类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式。比如说,甲类事物具有A、B、C、D属性,乙类事物具有A、B、C属性,就推断乙类事物也有D属性。很明显,这种推理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推类具有什么性质和特点?这取决于古代三个逻辑学概念:"故"、"理"、"类"."类"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推类遵循同类相推、异类不推的推类原则.因此,推类是:当且仅当两个对象同类,从某个对象具有什么属性,可以推知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该属性.它区别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麦加拉一斯多噶学派的含有复合命题的推理,也不同于培根倡导的归纳推理,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法学和逻辑学的角度研究了民事司法中的经验推理.主要观点是:经验是人们所认同的基本常识,是社会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常态现象,当法官运用经验性命题为推理理由,以确定案件事实和寻找法律依据的时候,法官就在使用经验推理;民事司法中,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自由心证"、法律适用中的"类推适用"和"判例法"都是经验推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吴晓静  熊明辉 《学术论坛》2012,35(10):10-13
文章介绍了纠正现象这样一种人类常见的推理思维现象,介绍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中的研究历史,并且探讨了纠正现象在逻辑学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介绍非单调推理的研究、动态认知逻辑中的信念修正理论研究,作者指出了形式逻辑对推理纠正现象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存在一些偏差甚至缺陷;通过对反馈推理的介绍,指出既有的非形式推理研究成果不足以全面刻画纠正现象的目的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据此,作者提出纠正现象应该在非形式逻辑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比喻推理.就是用比喻的力法来进行的推理。逻辑学的一些研究对象对比喻、比拟、象征等修辞学的方法通常是排诉的,比如下定义。但语言自身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语言运用的复杂性:语言常常是把与它相关的学科的方法杂糅在一起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出现,反驳论证中的比喻推理,就是修辞学力法和逻辑学推理综合运用的典型。请看例子。例1。知县老爷给史老汉出了一个难题,要他在三天内送来三只怀胎的公牛,如果做不到.就要把史老汉的财产全部充公c尊老汉急得哭哭啼啼地回到了家。听说了这件事,儿媳妇对公公说:“您老人家安。肝去睡吧,到日…  相似文献   

18.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批评语进行分析,认为批评语有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之分,并讨论了批评语的三个次行为及应满足的四个条件,得出批评语属于表达类的以言行事行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常见于硬新闻中的“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为研究对象,将语法构式、语用逻辑、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相结合,考察评价句中语言要素与论证型评价模式的互动,分析评价句的消极评价功能及言者立场。考察结果表明,“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的评价模式为论证型评价,具有“言之有据、析之有道、系之有序、论之有理”的特点。其对评价的论证过程符合语用逻辑学中的RSA评价模型,评价结论客观合理,体现了言者与读者的交互主观性,评价句的言者立场具有客观中立正式的特点。上述特点也是此类评价句在硬新闻中高频表消极评价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评价言语行为体现出语言外部交际环境与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包括微观层面即构式句内部的互动,中观层面即评价前提和评价结论的互动,宏观层面即语体、语法、语用、修辞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朝阳 《学术研究》2004,20(7):69-73
本文澄清了修辞之譬和墨子的逻辑之譬的界限 ;以墨子的“类”、“故”概念阐述了譬的推理和论证的功能 ,指出譬是具有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分析了譬的本质和形式结构 ,论述了譬对当代知识创新和创新思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