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元光年间"河决瓠子"是黄河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述都没有说明"瓠子"的具体位置。河南省滑县古有瓠子堤,濮阳县古有瓠子河,从文献资料和地理形势上分析,决口处应当在滑县瓠子堤。关于"瓠子"的位置之所以会出现"滑县说"和"濮阳说"两种,一是因为后人对《汉书》文字的误读和《水经注》记载的不准确,另外也因为滑县曾属于濮阳国,故在记事时出现以大地名代替小地名的情况,造成后世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文选类诂》是清代著名学者丁福保所著,是研究《文选》的重要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历来被人们所推崇.中华书局于1990年又出版此书,这实在是对文史研究非常有益的.近翻阅发现[冽]条下释文有误.其释文云:(杂诗左)案:《诗·四月》:“冬日烈烈”.《诗·蓼莪》:“南山烈烈”,《论语》:“迅雷烈风”,皆作烈.冽亦作烈.……又烈通作列.《史记·王莽传》“列风雷语弗迷”,《注》“与烈通.”案这里的《史记》显然是误,应当是《汉书》,《汉书·王莽  相似文献   

3.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4.
论汉代史学之新传统刘斯翰汉代史学可说是开了一个新时代。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空前的创造,而它们出现在汉代又并不是偶然的。周朝未闻有专史,(刘节在论考了《史记》所采用的先秦史籍情况之后,质疑说:“据我看来,西周之时就没有...  相似文献   

5.
1、史官演变考略《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案许君此训,本于《汉书》。《汉志》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志》之说,又出自晚周。《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故史官即记事官之说,由来尚矣,而历来鲜有疑之者。清季学者中,唯  相似文献   

6.
秦汉文献中的“青阳”不在安徽——与何光岳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阳”地名,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一句中;《汉书·邹阳传》中也有“越水长沙,还舟青阳”一语;三国时的苏林注《汉书》,称“肯阳,长沙县也。”后世学者多以长沙为战国末和秦汉时期的青阳。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关于春秋初期的楚国都城何时自丹阳迁郢,历来有两说并立。其一是文王始都郢之说。《史记·楚世家》云:“文王熊赀立,始都郢。”同书《十二诸侯年表》周庄王八年“楚”栏: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汉书·地理志》南郡“江陵”县原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楚文王元年为公元前689年。这是目前常见称引的楚都始迁郢年代,而上引《史记》、《汉书》的三条记载则是此说的主要依据。另一说是楚武王时即已迁郢。成书最早  相似文献   

9.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第三次围攻开封,历时达四个多月,因黄河在开封城北决口而告终。这次河决,使数万百姓葬身鱼腹,大片良田化为荒土,鳞次栉比的店铺楼阁和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倾圮坍塌,给开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惨重损失。因此,谁是河决之祸首,历来为人们所注目。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本文就当时黄河决淹开封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初探,以求得出较为贴切的结论。 一、双方掘堤原因浅析 明崇祯十五年的黄河决溃,是由于人工掘堤所引起的。明、李双方为何先后扒掘河堤呢?这还要从开封战役的形势谈起。 首先,从明军方面来说,开封城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二日被围以来,至六月中旬,缺粮十分严重。六月“十七日,客粮空,五隅俱闭户绝粜,客粮已尽,民粮不卖,从此乏粮矣”。是月,因粮食馈乏,军食困难;“二十一日,司理委总社买粮,不限价”。七月份,城中贫苦百姓已“十室九空,饿  相似文献   

10.
近期笔者在搜集整理西汉时期民族史料过程中,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汉书》多有舛互之处,尤以年表为最。今就读书偶得录之数则予以考异或订误,但因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1.《史记》第1018页纵2横6、横7考异:“子军”,《汉书》第639页纵2横1作“于军”。订误:《史记·景帝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史记正义》:“《汉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道侯陆强、容城侯徐卢、易侯仆、范阳侯代、翁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  相似文献   

11.
(一)“究天人之际”一语的义训 《史记·太史公自叙》自述其著书旨趣是绍法《春秋》,拨乱反正。其方法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汉书·司马迁传》载其《报任安书》,述其作《史记》也说“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史记,论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凡百三十篇”,意与《太史公自叙》所说相同。但此《报任安书》下文又说:  相似文献   

12.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司法文书中涉及颁行于长沙王纪年五年至九年之间的正月壬寅赦、四月丙辰赦、五月乙未赦三次汉代的赦令。根据相关文书纪年来看,这三次赦令分别对应汉武帝元朔六年、元狩元年、元狩三年的“赦天下”。其中“四月丙辰赦”“五月乙未赦”分别与《汉书·武帝纪》所载元狩元年四月赦天下、元狩三年五月赦天下相合,“正月壬寅赦”与元朔六年二月赦天下有一个月的差异,疑《汉书》记载有误。走马楼西汉简中关于因赦令而减免刑罚的司法文书,进一步彰显了赦令与复作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赦令在免除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方面的效力。  相似文献   

13.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14.
阅《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沈长云同志的《汉代是奴隶制社会吗?》一文,颇有收获。只是有—处(64页倒数16行)说《汉书·食货志》中所纪“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一段中的“万”是衍文。鄙人甚不同意此一判断。愿不揣浅陋,稍加辩证。 谨按《汉书·食货志》中言巨额钱数之处凡六,胪列如下:  相似文献   

15.
明朝张溥编辑汉魏六朝作家诗文集时曾于每集下撰题辞做简要的评点,大致涉及到作家的为人、生平及文学成就,殷孟伦把这些题辞进行注释并集成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为名予以出版。因此书涉及史料纷杂,头绪繁多,故注解中不乏疏漏之处。谨发二则如下。(一)《董胶西集》:“三策三对,君臣喜起”。殷注:“三策,谓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载本传。三对,《高庙园灾对》,载《汉书·五行志》;《雨雹对》,载《古文苑》;《郊祀对》,载《春秋繁露》十五。《书·益稷》:‘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第7-8页)按:…  相似文献   

16.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汉书·陈胜传》同。关于这一阳城的所在地,前人共有三种说法:《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和张守节《正义》认为是秦汉颍川郡的阳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境。《陈胜传》颜师古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汝南郡的阳城侯国,故治在今河南商水(一作汝南)县境。唐以后多数著名学者如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台南(《官本汉书考证》)、钱大昕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18.
<正> 《汉书》是东汉班固等人撰写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整齐一代史籍,包举一代史实,发凡起例,断代为史。更因它“是非不缪于圣人”,遂成为后代史学“不祧之宗”。《汉书》的成书,晚于《史记》,但古字古训,典章制度反多于《史记》,深旨奥义,很难贯通。因此,历代学者对它做了很多疏通文字,考证故实,校勘版本,补正阙失等方面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东汉魏晋南北朝注音释义时期《汉书》行世后,即被认为是一部较为难读的书。《后汉书·班昭传》云:“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又,《三国志·孙登传》载:“权欲  相似文献   

19.
一汉武帝即位后,从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起,改弦易辙,摒弃了过去一直实行的消极的和亲政策,采取了积极抗击匈奴贵族和其他外族侵扰的路线,进行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旨在巩固统一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战争,动辄劳师数万乃至数十万人,“暴骨四夷,不可胜数”(《汉书·翼奉传》),耗费了巨额资财。此外,武帝还征用了大批劳动力修治黄河以及移民边境,使“七十余万口皆仰给县官”。由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汉书·  相似文献   

20.
对墨子生卒年,汉代有几家比较重要而影响较大的说法: (1)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只有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井孔子时,或日在其后。”(2)刘向:“在七十子之后。(《史记索隐》引《别录》) (3)班固:“在孔子后。”(《汉书·艺文志》) (4)张衡:“当子思时。”见《后汉书》本传引张衡《论图耩虚妄疏》云:“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