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在某些程度上,《夜色温柔》中迪克的悲剧是他自身不断膨胀的欲望逐步侵蚀原有道德观和人生观所导致的心理悲剧。道德与欲望两股相互对抗的心理力量的交锋是迪克矛盾和痛苦的根源,而以欲望战胜道德的结局告终也就注定了迪克必然失败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项羽与关中     
项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在灭秦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充分展示出他的军事天才,但他属于悲剧英雄。这一悲剧的原因与他的关中情节有关,对关中的不仁不义使他失去了立国关中的基础,造成了他的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3.
项羽与苏武分别是《史记》和《汉书》中给人们留下鲜明印象的两个历史人物,若从个人的生命结局看,二者都是悲剧性人物。但又有不同,项羽的悲剧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英雄,而苏武的悲剧则使他名垂青史。造成他们各自不同结局的,除了客观因素之外,还与他们性格中所表现出的“仁:”有很大关系。文中主要从中医理论、生理学的角度探讨项孙陋格中的“仁”与其成败的关系,并与苏武性格中的“仁”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陈胜和项羽同为秦末起义将领,最后都走向失败,同时又都是作者司马迁极力肯定的悲剧英雄人物。比较两人,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点和造成失败的原因的共同点。不同点主要有:出生背景不同,起义的出发点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后期面对的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出发点低、文化水平低和性格上有严重缺陷,军事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席勒从艺术的层面把审美快感而不是道德视为悲剧艺术的目的,道德则是作为达到审美快感的途径。悲剧的道德观念又是通过目的性和反目的性的矛盾冲突实现的,从而奠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基础。同时,悲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悲剧形式”(特征)来实现其道德和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虽说最终归于失败,但展现给人们的项羽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失败,又不以成败论英雄。正是从这一创作意图出发,司马迁通过典型的情节和细节,从项羽的勇武、谋略、情感等多角度精心刻画,使得人物性格极为丰满,栩栩如生。只有抓住这些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篇佳作的精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形象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他是分裂中挣扎的悲剧典型。透过项羽的文本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项羽是戴有“人格面具”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儒家道德理想设计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悖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道德理想可谓是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精心设计,严密而和谐,具有高度抽象化、层次化和对等化的特色。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意识,儒家道德理想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道德实践与儒家道德理想的悖离证明儒家道德理想设计是失败的,这是儒家思想的悲剧,也是历史的遗憾。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估价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的影响及价值,还中国道德生活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二十四岁起兵,三十一岁败亡,八年征战,骤起骤灭。项羽十分勇猛,但目光短浅,行事残暴凶狠,刚愎自用,不擅识人用人。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点滴悦读     
《山西老年》2016,(4):54-55
可以家贫不可心穷朋友问我:楚霸王项羽,那么神勇无敌,威风凛凛,怎么会失败呢?我说:从一个细节,就能知道他失败的原因。项羽作战勇猛,许多人心甘情愿跟随他。但跟随他的人,无论立了多么大的战功,也得不到封赏。实在没办法了,不得不封赏的情况下,项羽就会把要封赐的大印,恋恋不舍地拿在手上,不停地摸呀摸。曾是项羽手下的韩信指控说,  相似文献   

11.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没有制定新的战略规划,而是依旧固守初期的流动主义战术,兵力部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特别是领导层的腐化堕落,权力之争,内讧频繁,政治长期混乱等等,导致太平军离心离德,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战斗力每况愈下,直至走上失败的道路。总之,太平军的诸般问题与太平军政权制度的落后同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是比较完美的。而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在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对敌不懈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建都南京直至该城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前后统治南京达11年。除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外,南京在这段时间总体上发展停滞,受创甚深。这主要由当时的战争状态所决定,同时也与太平天国相关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南京城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推销员威利·娄曼的一生是悲剧性的,然而,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不如说是他本人固守的社会表演意识才使他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从他懂得人生目标与社会表演存在内在关系时开始,他在社会表演形象的维持,表演分裂之防止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坚持他的社会表演观,自始至终都拒绝从社会表演世界中走出来。父子关系因此而恶化,父子之间由此而冲突不断,威利·娄曼的悲剧不单是一曲社会政治悲剧,更是一场社会表演悲剧。  相似文献   

16.
黥布的悲剧有两重性.一是他唯利是图、"为身不顾后”[1](P2605)的性格悲剧.项羽、韩信、黥布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战将类型.二是他从战场上的英雄到身为世大的悲剧命运.黥布的悲剧命运固然有其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根本原因是汉初政权稳固之后刘邦开始剪锄功臣,铲灭异姓王而分封同姓王,因此黥布的悲剧命运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海与太平天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太平天国因为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上海问题上,太平天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二是忽略了上海的战略地位。上海士绅一直视太平天国为劲敌,而太平天国领袖视上海为弹丸之地。中外武装势力从不被太平天国重视的上海"由下而上"逆向开始发力,兵锋直指江浙。曾国藩的湘军由上而下,李鸿章的淮军由下而上,太平天国在上下两股力量特别是来自上海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败亡。  相似文献   

18.
文化冲突中的屈原悲剧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楚文化走向衰亡的历史语境下,执著维护天真烂漫的楚文化母体,形成了悲剧人格。这种悲剧人格不仅是道德悲剧,而且是生命存在意义上的悲剧。产生这种悲剧的人格魅力集中表现为一种贵族精神,即超越现实功利,超越群体,超越历史和超越社会羁绊,袒露出生命的自然之本。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失败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儒家积极思想的背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矛盾性:他既反儒教又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予以认同,他崇奉基督新教又对新教教义一知半解。这种矛盾性使太平天国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指导思想,没有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儒家传统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排斥又使太平天国处于极为孤立的境地。而曾国藩却不失时机地打出了维护儒教和传统文化的旗帜,并且用儒家思想牢牢控制军队,把道德说教与儒家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外来基督新教对中国本土儒教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