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借用我国古代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概念,建立起描述股票市场的系统模型。在模型中,天时为整个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地利是股票的优良的基本面状况;人和是市场中的人气、资金效应。作为不同层次的股票投资成败因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股票价值分布曲线模型上得到了统一。“天时地利人和”和“天时地利人和”两个相反的次序分别是基于收益和基于风险的次序。  相似文献   

2.
清代藏书家杨以增在清江浦任河道总督期间 ,依据天时、地利、人和等诸方面的条件 ,聚了从江南私家藏书楼中失散出来的大量的珍本秘籍 ,为“海源阁”藏书奠定了基础 ,其中不乏有镇阁之宝  相似文献   

3.
近代武汉开放滞后的参照系是沿海开放城市,近代武汉学习西方,开展近代工业化运动比沿海地区晚了整整30年。张之洞督鄂后,实行“湖北新政”,使近代武汉在对外开放和早期现代化诸方面变被动为主动,迎头赶上沿海早开放早发展地区,创造了晚发早至,后来居上的奇迹。其奥秘一方面在于张之洞的权威和魄力,另一方面在于武汉市民开放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举办商品陈列所和各式各样的商品赛会(即早期的博览会),系张之洞在上一世纪之交督鄂期间所推行的经济措施之一,也是其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张之洞与湖北早期博览事业的发端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粗线条的勾勒,可见张之洞以其开办商品陈列所、劝业场等实际政绩,在两湖乃至中国倡导了商品赛会之风。晚清湖北一度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各省,并在当时的早期博览事业中建树良多,实与张之洞在这方面的“先见之明”和“开风气之先”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徐敏 《成才与就业》2009,(22):60-62
中国有句古话叫“借地生财”。这旬商业谚语是说,借用、利用别人或外地的地理优势经商,从中赚钱发财。几乎所有的零售企业家都知道,开店经营的成功因素中主要的一条就是——选址。一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客观条件,创业离不开“地利”,地点有利才能生意兴隆——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团成员、上海在行置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在主政湖北的18年间,为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一直紧抓“出版”为改造湖北制造舆论.一方面他创办并支持湖北地方出版,在湖北主持刊刻史志、编译西书、创办报刊并扩充出版机构,为湖北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又限制湖北民间革命期刊发展,始终把“出版”当作“正学”的工具,致使晚清湖北出版一直为官方把持.还原这一阶段湖北出版业的状况,认识张之洞出版意识的来源,进而理解张之洞出版思想的核心,对于清末出版史、思想史研究以及张之洞研究、湖北地方文化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战竞争成败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重在“人和”。现代大型商业企业要取得所需的“人和”,就必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条件和管理。这要重点把握好企业的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手段,更关键的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相似文献   

8.
成都是刘备一生中最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福地、风水宝地。自取成都后,刘备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本文论述了刘备从取成都、称帝成都再到入葬成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湖北新政使湖北在清末社会大转型中,由一个相当落后的内陆省份一跃而与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并驾齐驱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一后来居上的历史现象,正是当时湖北新政的主持者张之洞审时度势,运用后发展中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导向、导引、聚集社会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历史性成功.研究这一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湖北在改革中如何后来居上,实现中部崛起,相信是会有所俾益的.  相似文献   

10.
断裂:1937年     
由天时、地利、人和凝聚而成的振兴中华的文化机缘,由于日寇的入侵和野蛮摧残被断送和丧失,中国学界的知识断裂发生在1937年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