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法律法规涉及相对较少的中国高等学校中,人们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遵循着一些久已形成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中的很多内容是违背公共道德准则的.本文列举其中二三并利用功利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准则的变迁是一种动态的演化博弈,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实现动态均衡的过程.基于经典博弈论的分析与现实存在着诸多矛盾,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会计准则的形成是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制度化的动态博弈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潜规则在静态意义上可以界定为未被察觉或不具备正当性的规则,它同时还指不按明文规则或违背公认、应然理念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其后果是造成社会多元规则的并存与名实分离的出现.潜规则的产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潜规则的盛行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行动惯习息息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层气质塑造了中国人的行动惯习,使得严格依照一元规则行事的方式难以成为社会的常态秩序形态.现代性的深度入侵虽使传统规则迅速失去正当性,但仍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民族心理结构中的行动惯习.传统惯习与现代规则体系间的互不协调与搓揉震荡,是造成当下社会潜规则盛行的重要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女性歧视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试图为规范大众传媒对性别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引导性别舆论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法律法规涉及相对较少的中国高等学校中,人们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遵循着一些久已形成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中的很多内容是违背公共道德准则的。本文列举其中二三并利用功利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要求法律即为规范社会行为之主要方式.作为一种滋生不正当利益的负面规则,潜规则的出现与蔓延会削弱法治.潜规则是一种潜伏于显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行为主体行为方式的规则,潜规则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模式,以谋求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法治视野下潜规则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又有法律原因、利益原因以及社会原因.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通过法律公平分配利益、运用权力制衡压缩潜规则空间、增加交易成本,能够削减潜规则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践行着一种"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言不由衷并按照纯粹的道德形式行动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这种道德教育虽然有助于一时"维稳",但既不正当也不有效,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潜规则起源于公共权力的代理,是公权力代理人与特定人员之间的违背正式制度或背离公共角色所应承担的正式义务的交易行为。潜规则是区别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第三种制度,它产生于正式制度的缺失,既逾越正式制度,又依附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缺失助长潜规则,同时,潜规则又腐蚀非正式制度。潜规则的盛行与制度的正义与否密切相关。要压缩潜规则的运行空间,就必须减小公权力所涉领域,充分发挥私权的作用,同时促进制度代理人与公共利益的共容。  相似文献   

10.
以往我们一般把精通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本看成学术大师的标准,并带有社会宗法性地把目光指向在这种文化传承链条中占据老师地位的人.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事变和西方学术大师现象的冲击,关于学术大师的上述确认规则已经失效.但是,在历史观念的痕迹的干扰下,新的学术大师概念并未随之确立,从而导致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集体迷惘.因此,应该尽快确立赋有文化进取精神的学术大师的原创标准.  相似文献   

11.
演化经济学与博弈论并非是两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式,它们长期存在互动与交流。演化博弈论和主观博弈论在演化分析中的作用与局限显示,尽管随着博弈论的发展,经典博弈论的许多假设被放松,博弈论具有更多的演化性质,日益成为演化经济学重要的建模工具,但是,无论是演化博弈论还是主观博弈论都无法解释自身客观博弈形式的演化,博弈论还不能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而建构一个融合变与不变或均衡与演化的理论体系将是未来经济学的理论前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相机授权体制与财税分权体制的悖论为框架,剖析了蔓延于我国央地关系中的典型的潜规则形态:中央和地方均存在采取非规范的方式与对方互动的偏好.文章认为相机授权体制存在授权透明度和规范度不高的弊端,侵蚀了财税分权后的地方利益,加之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积弊,是央地关系中潜规则现象泛滥的体制原因.而各级各类的"驻京办"则是其中的重要载体.要矫治这种"病态"的央地关系,根本一条是实行制度化授权体制,保障中央对国家核心权力的"透明化集中"和地方对国家非核心权力的"固定式分享".  相似文献   

13.
《花枝乱颤》这部小说注目于官场政界,着力于官场的腐败、人心的空虚以及权力欲望的横行,在阐述权力光圈里的上下级关系、男女关系的同时,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了官场潜规则下人的自然品格的异化、扭曲、嬗变和坚守,以潜规则控制下的欣然遵从的品格异化,无奈遵从的品格扭曲,以及以改变现有生活为代价的品格坚守三个层次的嬗变,反映出物质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境界问题,塑造了一个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品格,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知识女性形象,具有对当今物质社会中弘扬独立的思想品格和精神追求的典型意义。切合了时代文明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税收征管单重博弈模型的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税者的违规与税务机关的征管是税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很多情况下.针对税收征管的漏洞,税款流失的税收监督博弈都忽视了这些问题:税务机关受很多因素制约,稽查时也存在成功概率问题,纳税者的纳税行为属于重复行为要考虑声誉成本,等等.所以,本文根据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税收征管博弈模型进行了多重博弈的扩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纳税者偷漏税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刑法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正式规则,但也存在着影响法律运行的潜规则。在刑事领域内,潜规则有多种表现形式,正式规则的不完善、对权力的滥用、法外利益的追求以及部分民众对法律信任的缺失都是刑事领域潜规则滋生和发展的原因。要消解刑法领域的潜规则,可以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明确权力边界,形成有力监督;加强程序公开,完善保障体系;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升公民法律信任。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是在国共联合抗战的背景下,在双方有限合作的基础上,国内各派政治势力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改善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但由于国共合作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决定了抗战时期的宪政运动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问题不仅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还一直是我国政府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治理顽疾。在我国积极构建节约型政府进程中,虽然地方政府行政成本控制水平已有所提升,但在聚集普遍性、非法性、非公开性、灵活性和关联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潜规则”情态下,依然面临着制度缺失致使权力异化、观念障碍导致认同困境、监督主体责任致使监督走样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价值取向纠结等多重困境。要破解诸此困境以寻求治理出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并致力于夯实群众对节约行政成本的认同基础;同时不断加大行政成本信息的公开力度,确保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而且还需不断提高民众的综合监督素养,并注重运用一定策略来排除行政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价值困扰。因此,潜规则情态下地方政府有效控制行政成本需要一个整体性治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了潜规则的形成机制,潜规则是权力、利益和传统相互博弈的产物。解读潜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潜规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潜规则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奕 《江淮论坛》2009,(1):106-110
潜规则是游弋在社会正式规则之外、或隐或现地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具有存在普遍性、范围私下性、尺度模糊性的特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着的大量潜规则,既有正在生长的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新观念、新规则,也有违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的旧观念、旧习惯。分析和研究潜规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延东  江华锋 《兰州学刊》2013,(3):153-158,91
文章重新厘清了"潜规则"概念的内涵,并通过分析潜规则与法律价值之间一致、冲突和无涉的关系,对潜规则进行分类研究。借鉴"上位"、"下位"的法学概念分析方法,提出"规则僭越"的观点,进而探讨了"规则僭越"在宏观意义上"法"中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潜规则作为除了正式法律制度之外的其他力量在司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因素在社会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惯例、自治的规范和人情事理等手段成为民间纠纷解决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