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和保障,个性却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进而引起文化的迁移。文化迁移受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语言使用中会产生诸多文化迁移现象。探讨英汉文化迁移有助于消除交际障碍,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工具,还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语言学的范畴内,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分析,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方法和理论,探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显性的和隐性的交际文化差异,可以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的语言常常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文化迁移现象的忽略或隔膜必然会形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正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可以帮助大学生发现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符号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和文化传递的载体入手,着重阐述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受文化认知和语用推理原则的影响,从而影响交际的效率。这是因为人们的文化认知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值所致。此外也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Grice的合作原则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中停顿现象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在口语行为中都有停顿 ,停顿分为隐性停顿和显性停顿、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停顿对内容和语流有切分作用 ,也有一定的语用意义。掌握正确的停顿位置和方式对于提高语言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水平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关注家庭化迁移对农户耕地隐性撂荒的影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来实证分析全国层面农户家庭化迁移对隐性撂荒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迁移显著抑制了隐性撂荒,这主要源于家庭化迁移提升了农户代耕型耕地转出和显性撂荒倾向;家庭化迁移对代耕型耕地转出和显性撂荒的促进作用相比于转租型耕地转出更强,农户耕地处置偏好呈现“离地不放权”“弃耕不流转”的特征;家庭化迁移的劳动力流失效应和收入提升效应抑制了隐性撂荒,而农业投资抑制效应促进了隐性撂荒;机械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强化家庭化迁移对隐性撂荒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家庭化迁移对隐性撂荒、显性撂荒、代耕型耕地转出和转租型耕地转出存在非线性促进作用;相比于子女和配偶随迁,流动人口父母随迁对隐性撂荒的抑制作用更强。因此,家庭化迁移趋势下政府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提升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加大对种粮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合理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耕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文化负迁移与文化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这一主要交际障碍。旨在论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翻译先于语言翻译的交际理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文化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指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即语义指代,不仅受语言结构制约,而且受文化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环境会有不同的词汇;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语用迁移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交际障碍之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带有或多或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语用特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跨文化交际中背景文化的多样性;二、影响语用的文化因素;三、汉文化为基础的语用环境;四、异中求同的交际文化背景,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外国留学生汉语负语用迁移的文化成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论语言一方面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一方面,它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写出的书信、文件、文章。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学术思想等等。语言也在其内。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1邓炎昌在《语言与文化》中写道,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在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其语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论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研究了语言特别是词义中具有的明显文化特征,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语言上的文化特征对于跨文化交际会造成“交际短路、交际失误、交际障碍”的影响,认真分析、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言教学的性质、规律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出发,尝试性地探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师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保持中国特色文化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翻译对加快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桥接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作为文化调解人的译者应牢牢把握思维模式差异性对民族语言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及决定作用,熟谙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是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上的具体体现。为了切实履行好文化调解人的固有职责,译者应该对汉民族思维模式影响下的一些特殊汉语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并合理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真正地被异域文化接受,将"排异反应"降到最低值。这势必会给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淑芳 《云梦学刊》2003,24(3):114-116
应用语言学家认为在二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话语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是在一语发展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二语的,话语迁移现象尤为普遍。话语迁移是一项被人忽略且极富挑战性的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礼貌语和话语的连贯性方面存在许多严重的话语迁移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母语交际策略和母语文化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境,语言与交际之间的辩证关系,交际法的原则以及对交际法的理解等方面阐释了语言与交际的正确思路,强调交际法或功能教学法成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求英语学习者必须提高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从语言能力在交际教学法中的作用、语感的培养、交际英语的特点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几个方面 ,探讨了如何提高英语学习者英语交际能力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主要用来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言学习者除了要懂得语法和词语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这种语言在某种场合得体地表达意义。课程设置中精读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研究教学对象、对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的介绍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精读课中培养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实现语言知识向言语技能的转化。居于四项言语技能——听、说、读、写之首的听力技能,以其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心理的复杂性、信息接收的被动性、听力微技能的多样性而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目前 ,跨文化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非语言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的亲身体验从跨文化交际学理论阐述了非语言交际的交际策略和手段 ,探讨了非语言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人类的认知心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类属划分、语言及交际活动四个方面说明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和有限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有限性导致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类属划分的模糊性,指称这些模糊范畴的语言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性;语言和客观事物或现象是通过认知活动产生联系的,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产生模糊反应时,其对应的语言符号必然具有模糊性;由于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语言的模糊性成为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