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曦 《西藏研究》2006,(3):75-80
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西藏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进行分析,以探讨西藏远古人类的生计文化以及高原自然环境与文化面貌的关系。并在对现有材料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西藏新石器文化的基本特点,表明西藏高原在新器时代就已向世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古羌人向藏区的迁徙远古时代“三苗”等内地居民不断西迁,与西北河湟等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羌,羌又以河湟为中心不断向其东、南、北及西南地区迁徙,与今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发展为今天的藏族。在距今不少于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湟羌人,由于畜牧、狩猎、采集乃至发展农业的需要,就开始了向南及西南地区的迁徙。西藏林芝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  相似文献   

3.
夏格旺堆  普智 《中国藏学》2005,7(3):201-212
本文通过40年来西藏考古工作主要成果的回顾,重点对近10余年中在西藏全区发现的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吐蕃王朝时期与古格王国时期的各类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工作作了简要地介绍,展示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国家的强盛,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呈现出的蒸蒸日上的局面,而且也说明了西藏考古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学术殿堂里,将会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吐蕃南诏神川铁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勤劳、勇敢的滇藏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以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往来。早自新石器时代起,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昌都地区)与云南(滇西北)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藏族先民已分布到了今云南藏区。近年来,人们运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发掘于滇蜀一带及西藏一些地区的石棺葬古代文化,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川、滇一带和西藏一些地区之间,  相似文献   

5.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迄今已经30多年,该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西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的神秘面纱,成为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一个新起点。文章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卡若遗址发掘及其科学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其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其学术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在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大会上,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33项入选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卡若遗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在中华远古文明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是西藏历史上首次科学发掘的古代遗址,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保存最完整、最系统,时代标志最明确,遗物和遗迹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古人类迁徙及其与黄河流域文明联系、探寻西藏区域文化起源和发展之谜的可靠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7.
卫国 《西藏研究》2002,(2):118-120
作为文物大省区之一 ,西藏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不计其数 ,且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来看 ,西藏曾经是古代文明的发达地区之一。如何把握研究宣传这些文物 ,并将其永久地完好保存下去 ,这是摆在西藏文物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着“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 ,近些年来 ,我区文物、考古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发现。考古发掘实物证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 ,西藏高原与祖国内地之间在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具有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目前资料,西藏境内史前石棺葬的分布情况如下: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乡夏拉木石棺葬一座、库久塔五座,三安曲林乡玛尼当五座,列麦乡聂荣十座,松巴乡秋俄一座,下洛乡乌坚古如一座产另外,在隆子县南部的乃东结桑村三座②拉萨:曲贡村二座。③日喀则;仁布县让君村四座。④昌都:小恩达遗址一座。⑤林芝:都普七座。③根据李永宪先生对西藏新石器遗存的类型划分,可把西藏新石器时代各类遗存划分为四个文化类型:卡着文化类型;曲贡文化类型;林芝文化类型;藏西北文化类型。①这种划分方式,显然是针对西藏新石器时期的整个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迄今已有十余年了。自其发掘简报及正式田野考古报告发表以来,引用者甚众,凡涉及西藏远古历史者,几乎言必称之。然而,对卡若遗址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的变异现象及其原因,十多年来却尚未有人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而这一问题在西藏古文明起源问题上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也许还未詖人们意识到。本文拟运用民族学“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来剖析卡若遗址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探讨其发生转变的原因,以及这一问题对于重新认识西藏古代文明的启示。谬误之处,敬请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远古社会即原始社会,是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初期的必经过程,也是后来社会更高发展的最早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劳动生息在青藏高原上。远古人类在西藏定居的时间,根据考古发掘推断,目前至少可以追溯到五万年以前。西藏解放后,相续在申扎、日土以及那曲、班戈、双湖和聂拉木等地,发现了大量不与陶器共生的细石器,据科学鉴定,当属于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8年—1979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西藏境内进行的第一次科学的田野发掘。它所提供的丰富资料,不但预示着西藏高原上考古发掘的广阔前途,而且也为研究西藏地区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的目的,在于概括地介绍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且结合历史记载以及人类学调查的材料,就其中的某些问题,提出一点初步的看法。错误之处,希望能得到学者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关于藏族面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说法较多,但有存疑。笔者根据20多年来西藏考古新发现和目前面具文化的古遗存等实证,参照已有的相关成果,并结合多年来的实地考察,提出了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具体是从图腾崇拜、狩猎和丧葬中衍生而出。藏族面具文化至今呈活态存留而且丰富多彩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一脉相承性、兼收并蓄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姊妹艺术的支撑所致。  相似文献   

13.
探讨史前拔牙个体的年龄和次数,对了解史前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中国和日本新石器时代的原生拔牙应该是青春期或成年期拔牙。中国新石器时代只存在一次拔牙现象,而日本新石器时代存在多次拔牙现象。这说明虽然同处新石器时代,但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是河南考古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进行整体回顾,分别按照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研究发现成果进行概述,希望能对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5.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98-99
<正>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市北边的昂曲东岸台地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1980年5月,当地群众在此搞农田建设时发现了此处遗址,后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8月至9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在小恩达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工作,发掘了2个探方和1条探沟,发现3座较为完整的房屋遗迹、1处灰坑、5处窖穴和1座墓葬,出土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对该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小恩达遗址是西藏东部地区继卡若遗址之后,经田野调查和发掘的第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在我国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中,存在着大量史前时代的人体装饰品,华南地区也不例外。在新石器时代华南的文化遗存中,保留了不少种类繁多的人体装饰品,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南原始先民人体装饰品的加工制作水平,更是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华南原始先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意识、艺术风格、工艺技能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对于探讨新石器时代华南原始文化的构成特色,复原我国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具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关系,文化面貌的统一性较为突出.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邻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5个重要特征:早期的领先性、中晚期的滞后性、新石器过程的长期性、富裕渔猎采集经济形式、独特的海洋性.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海洋性,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而重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101-102
<正>昌果沟遗址位于西藏山南市贡嘎县东北雅鲁藏布江北岸、冈底斯山脉东端郭喀拉日居群山南麓的谷地上,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大部分被沙丘覆盖,一部分经长期雨水冲刷和风力剥蚀,文化层和一些零星的遗迹出露于地表,大量文化遗物散落于地面。1994年7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灰坑、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尤其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9.
张晓航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97-199+206
东港大洋河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辽东半岛文化区的组成部分,通过考古调查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特点、分区分期,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些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地理、气候的变化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考古研究成果表明,早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新石器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仰韶文化及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和分化出来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统称为“仰韶文化系统”。炎帝族、夏族、周族等同为羌氐民族。当他们先后迁居中原地区融合为华夏民族(汉族的前身)后,共同创造了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系统”的主要分布区,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先秦时期分布着两大原始民族系统,即百越系统和百濮系统,总称为濮越民族系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是北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