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社会信任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明显障碍,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解决社会信任缺失的一剂良药。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发展得还不够充分,对社会信任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今后为了加强社会信任,中介组织应该在内外部环境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政治信任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政治合法性基础,而政治生态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文化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生态的建构有赖于政治信任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定内涵是特指我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实现和谐社会增加了社会学意义的解析与实现途径,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规范体系,建构多维度的社会成员联系网络,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信任,减少摩擦与冲突,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如何有效地促进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文章试图对中介组织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为中介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以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功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和谐理念的分析,对和谐理念给予一种历史的、坐标性的价值定位,认为法律信仰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信仰危机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法律信仰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指出和谐社会中法律信仰建构的根本途径是呼唤德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幸福感悟能力的弱化源于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的缺失。信任是社会生活中人对人的一种依赖,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规范、诚实、合作行为的一种预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奠定现代人幸福感的情感基础、公共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构建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提高现代人幸福感的社会资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信任被界定为一个外生性的概念,它的存在必须镶嵌在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信任产生的外生性条件。但对于信任产生的内生基础,却很少受到社会科学的关注。而随着自然科学对信任研究的关注,演化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神经元经济学等新兴交叉学科从多个层次探讨了信任的内生基础问题。为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社会科学界对信任问题的探讨,总结了其研究的局限性,随后转向自然科学的信任研究,提出了"元信任"概念来界定内生基础层面的信任概念,最后详细探讨了"元信任"得以产生的条件,以及"元信任"问题对于目前信任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社区建设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趋向。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和谐社区建构本质上就是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其过程是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与志愿者、社区内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在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形成共识性规范和较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9.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机制具有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维系社会秩序、增进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等功能。其中人际信任、组织信任与政治信任分别构成人们身份建构的基础、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与政治认同的基础。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与社会利益分化,摧毁了传统社会信任结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转型时期的新兴特殊群体也因此陷入了人际信任缺失、组织信任匮乏与政治信任低下的裂痕之中。当信任的裂痕没有及时得以修复,新的社会信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陷入身份建构与政治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妥善化解将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从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入手,分析了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体即政府所面临的角色困境和手段局限,探讨了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的优势、特点和作用,阐明了社会中介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作主义"提倡的是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政府与中介组织的互动性发展便是对这一"主义"的践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权力向社会的回归、社会组织的兴起等等,都为"合作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契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寻求实现政府与中介组织双赢的路径———树立合作理念、构建合作模式、培育合作环境等,使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劲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创建和谐高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高校的创建,就是以"和谐"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思想内核和育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促进高校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作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研究其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标本性意义。以多学科的视角,从提高大学办学过程中相关主体的主体意识出发,认为大学不和谐的症结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和不成熟,主体意识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使命的本质要求,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培育和保护相关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官办NGO的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在调解消费纠纷、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开辟了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效能,而且还进一步融洽了社会关系、稳定了社会秩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消协”为样本的官办NGO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发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协调功能,是任何政府机关和纯民间组织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官办NGO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积极创设其良性运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有益经验,从发展多层次的中介组织、完善法规与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着手,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中介组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中国政府必须树立“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不断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政策决策体制,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权力与利益;构建政府为主导、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互动协调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市场、公民、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基础源于合理的社会结构,构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服务。NGO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是影响NGO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为NGO提供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注意提高NGO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和谐的社会态势。NGO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注意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公众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