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研究孔子的专家学者中,对于孔子的思想核心问题,有的认为是“仁”,有的认为是“礼”,有的认为是“道”,有的认为是“中庸”。然而,我认为“忠信”才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见《论语·学而》)孔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3.
张朋 《社会科学》2003,(3):88-93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的地位及其具体含义 ,学界长期存在争议。文章认为 :究其实 ,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作一下比较分析 ,就可以得到孔子思想的总体架构 ,并发现“道”是其终极关怀。由此我们可以在“道”的统摄下对“仁”进行深入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5.
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看法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我赞同把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定为我国奴隶制社会崩溃的时代,把我国奴隶社会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定在春秋与战国之交。第二个出发点是:我认为孔子在政治立场上基本上是维护周制,但主张有所改良,用“举贤”来补充氏族贵族的世袭制度,向士阶层开放政权。这两点不在这里讨论,但须先交代一下。研究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主张,有的同志主要根据《论语》中的两句话:“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认为孔  相似文献   

6.
孔子提出“仁”这一范畴,并力图将“仁”解释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统一体,认为“仁”不仅是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且是评价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基本尺度。因此,他把自己的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并且强调“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这就是说,要在弘道、求仁之中寻找人生价值的实现,追求人生意义之真谛,从此种意义上说,孔子德育思想乃是围绕“仁”这一核心展开的初步系统化了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学说里强调最多的是“仁”,“礼”其次。在《论语》中讲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难怪有些同志说:“几乎为大多数孔子研究者所承认,孔子思想的范畴是‘仁’而非‘礼’”。本文亦以“仁”学作为重点,对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一点浅见。关于“仁”、“礼”的关系,长期以来争论纷纭。在我看来,从伦理学角度而论,“仁”是指人与人关系间的思想原则,“礼”则是具体的行为规范,前者是伦理,后者则是道德。故本文论“仁”不论“礼”。  相似文献   

8.
大凡研究孔子思想的,总要涉及到“仁”的问题。因为“仁”是孔子经常提到的道德标准。《论语》里有五十八章谈仁,并且其他很多语义和思想都看出同“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这一个看法现在学术界一般是同意的。但“仁”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仁”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近人有关孔子的研究中,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所谓“国民的属性”和“君子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二千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耗尽心血。而关于孔子思想中仁、礼的关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特别是近百年来,许多人把属于辩证法范畴的“形式”与“内容”应用到“仁”与“礼”的分析上。具体说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一,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仁”的“形式”,亦即“仁”之为里,“礼”之为表。执此意见的始作俑者已无从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一九三二年稽文甫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仁是内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一生目的在于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政治措施是“正名”,“正名”是孔子唯心主义的政治路线,恢复周礼的思想保证是贯彻“仁”的原则。孔子认为恢复周礼并不难,只要贵族们主观上有“爱人”的感情,自觉地遵守周礼的规定(“克己复礼”),“仁”的原则就可以实现。因为孔子看到当时带头犯上作乱、杀父弒君的叛乱行为经常发生于统治阶级內  相似文献   

11.
在治国思想方面 ,孔子提出了德治思想。孔子认为 ,为政之方主要是进行道德教化 ,要正己正人。实行德治 ,必须提倡“仁”的思想 ,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至的德性。孔子主张实行德治 ,反对单纯的刑罚。  相似文献   

12.
<正> 1 如所公认,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则是仁的两个基本规定。如何做到仁,这涉及到伦理学上的自由问题。孔子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完全在于自己的为不为,而不在于能不能。而当孔子把仁与道相联系,“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仁代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历代对“仁”的解释与研究者甚多,本文略谈孔子死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其“仁”的思想的延伸与利用,并寻求其被竞相利用的原因,以及对此思想批判地继承问题。请大家指正。(一) 历史上孔子多被人当作一种工具使用,历代统治者多采用对其尊崇的办法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其思想的核心“仁”,自然是被延伸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一、治国安民提倡仁:孔子生前提出“仁”的思想,让奴隶们有些人格,免被杀戮,能够活下去,才能长远地被剥削和役使。这一主张虽未为当时的奴隶主所采取,但却为以后的封建地主阶级加以延伸和利用。他们把孔子省刑罚、轻赋敛、宽民力的主张拿来治世安  相似文献   

14.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 ,它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 ,在形式上也不断地完善。一般地说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阶段。一、先秦儒学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 ,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 :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将“克己复礼为仁”作为外在伦理规范 ,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 ;另一方面 ,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的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孔子是轻视妇女的始作俑者,这好象已成为“五四”以来的定论。这一观点的根据,是《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认为,孔子非但不轻视妇女,而且是充分尊重妇女的,现试辨析如次。我国学术界公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孔子思想的可靠资料,首推《论语》一书。孔子在这部书里,谈得最多的是他所倡导的一个“仁”字,约略统计共有109次之多。由此可以窥见,“仁”这个概念原来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的核心。要摸清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天人关系起源与演变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思想的全部内容不外天人之际和人人之际两大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仁”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有儒家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孔子之前,中国思想大致是以天人关系为主,在孔子以后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主,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 一、天人相通及通天的方式 讨论中国远古时代的思想,最简单而最常用的概括是“宗教”,其实这并非准确。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在伦理要求上做为最高标准的“仁”有多方面的内容。在政治思想上要求实行“仁政”。但“仁”的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者自爱”(《孔子家语》)。这里也提出了“仁者”如何爱人爱己处理人我关系的问题。《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记载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象是一句士大夫终身可行的个人修养的箴言。但放在儒学整体思想中,这是“仁爱”思想的进一步表达。是对如何“爱人”“爱己”的问题的回答。含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人之所欲者最大可概括为爱己,人之不欲者最大可概括为害己。一个善,一个恶。己所恶的,不施于人,是忠恕之道。反过来已所欲者,也施于人,就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爱己,施爱于己,施爱于人,建立仁爱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圣者的理想也是人类的理想。在世俗社会中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贯彻是至道大德。执政者权力在手更具有施爱于民众的能力和责任。仁爱政治是全社会获得爱的保证。当今世界危机丛生,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及战争问题、难民问题,贫困和暴政问题、人权问题,总之是人类生存问题,不断困惑着世界。世界需要发扬爱人爱己的精神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影响也不如“仁”“礼”那样广泛,但它却是孔子强调“仁”、推行“礼”的目的之所在。在孔子思想中,“仁”、“礼”、“和”是一个整体,“仁”从个体道德修养角度促进“和”,“礼”从社会制度和规范方面保证“和”。“和”既是“仁”“礼”之目的,也是“仁”“礼”结合之结果。本文分析了孔子和谐思想的表现、本质,并对“仁”、“礼”、“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更不是“天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孔子就是以提倡“礼”而闻名的。但是,对于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政治观点;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体现了孔子的宗教观;有的则认为,“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有人想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以弥补现代“法治”社会的不足;有人则揭示其中的保守性,证明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  相似文献   

20.
马越 《阴山学刊》2021,(1):50-56
在孔子以前,“仁”与“孝”作为具体德目分别出现;在孔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体系中,“仁”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内在普遍道德性,而“孝”则是一种伦理层面上的特殊。先秦儒家对于仁孝关系的讨论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哲学对于普遍与特殊这一问题的关注。近年来,很多学者着眼于儒家注重血缘宗法的特征,认为“仁”与“孝”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悖论,这种“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