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力图通过印度古代诸生产形态及其解体过程的分析,对印度古代社会的性质及其同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但由于资料缺乏以及个人水平所限,有的问题尚难以做出明确的结论,错误和不当之处也在所难免,希同志们谅解和指正。一、奴隶制生产形态及其衰亡古代印度存在奴隶制度,这是多数学者所承认的。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就有了奴隶,但主要是家庭奴隶。至佛教兴起的列国时代(约公元前6—4世纪),家庭奴隶制盛行,这在早期佛典  相似文献   

2.
试论大化革新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古代历史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日本没有经过奴隶制,在公元二世纪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日本也像多数国家一样,经历了奴隶制社会。至于奴隶制的时期,主要的分岐在于对大化革新的评价。我国目前流行大化革新封建说,把大化革新看做是日本奴隶制的结束和封建制的开始。按照此说,日本奴隶制史就显得  相似文献   

3.
(一) 古代印度法是指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奴隶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的法。古代印度法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东南亚诸国如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和东亚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形成印度法系,成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时至今日,印度法在印度本土和东南亚地区仍有影响。印度法系并没有消亡,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代史的分期问题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一个关键,它对古代印度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批判,对古代印度文化成就的理解与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不解决,对其他问题就不可能取得明确统一的认识。如对释迦牟尼的评价,主张当时是奴隶制社会发展时期的,就认为他是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进步的历史人物,而主张当时是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兴起时期的,则认为他是维护旧的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反动的历史人物。两者的结论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过长期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学者们争论的焦点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至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期问题则很少有人提到。中国奴隶社会起于夏代,似乎成了不刊之论。关于这个问题,我提出几点粗浅看法,期望引起专家们的深入探讨。一要判断我国奴隶社会始于何时,必须首先解决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的标志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委托云南历史研究所筹办的“印度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会”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至十二日在昆明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究试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备南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和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二十六位从事印度古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究试人员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印度古代史与中世纪史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化前代史广义指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大化改新以前的日本历史。①这段历史涉及由地区性早期奴隶制国家向统一奴隶制国家过渡,以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间题,对日本古代史的研究具有关键意义。令人遗憾的是,有关这段历史的史料十分贫乏,可信的文字史料寥寥无几,许多重要问题尚未彻底弄清。日本学者把大化前代史称之为"历史之谜"。许多学者试图解谜,  相似文献   

8.
邪马台国的性质问题,虽然不象其位置问题那样众说纷纭,但也是关于邪马台国问题论战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日本学者之间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发展到国家以前的过渡期的小国联合”(井上光贞语′);有的学者认为邪马台国是“以亚细亚共同体为基础的初期专制君主权力”(上田正昭语)。在我国史学界也有多种见解,有的说邪马台国是原始民主制;有的说是奴隶制国家;有的说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等。本文主张邪马台国是带有普遍奴隶制性质的早期国家,以下试从社会、阶级和王权三方面述论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奴隶社会何时结束,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学术界历来分歧很大。本文考察了自西周至明清各个阶段的奴隶制状况,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西周、春秋时期奴隶制虽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在社会生产中居于次要地位,当时已进入以封建生产方式为主的封建社会;战国、秦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奴隶制残余在封建社会内又出现畸形增长;魏晋至明清时期一直遗存许多奴隶制残余,其中北朝、元代和清代奴隶制还一再有所强化。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一个新的杜会制度诞生后,旧制度总要顽强地残留下来。本文从探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奴隶制状况着手,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发展作了宏观的辨析,它充分揭示了社会变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印度现代著名学者D.D.高善必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是其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向为我国从事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所推重。季羡林先生认为该书“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并盛赞其作者“一空倚傍,独立创新”的精神。他进而指出,印度和世界学术界给该书以很高的评价,因而将其“译为汉文,实有必要。”该书行文简约,不足二十万言,但内容却涉及印度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文化和艺术诸方面,勾勒了印度从原始时期到封建社会前夕的历史轮廓。作者力图从生产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角度来探寻印度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代的历史学家中,专治印度史的为数不多,专治印度古代史的更属罕见。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研究印度史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就,尤其是一些比较年青的学者脱颖而出,令人瞩目。他们探讨的领域很广,涉及印度历史各个时期诸多方面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古代史方面的问题,而且有些研究是颇有深度的。最近荣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史学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专门从事印度古代史研究的刘欣如同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2.
明史轨迹及分期贺树德中国历史发展到明朝,封建社会已经进入末期。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其分期问题,是历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学者主张分三个时期,有的专家主张分四个时期,还有的人主张分五个时期。就是同样分三个、或四个时期的,起止年代亦不同。笔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长坤  鲁宽民  尹洁 《唐都学刊》2005,21(3):120-123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其讨论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社会史问题;第二阶段围绕古史分期;第三阶段形成"三论五说"八种不同意见;第四阶段"中国未经奴隶社会论"再度兴起。综观80年的讨论历程,有些问题值得认真反思:首先,应将政治界限同学术分歧区别开来;其次,要辩证地看待革命导师的意见,破除教条主义;最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仍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在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可以区分为三 个各具特征的阶段,即:古代美学创始和发展阶 段,近代美学独立为专门科学的阶段,马克思主义 为美学开创新局面的阶段。 古代美学创始和发展阶段,它的创始期的上 限,学不分中外,地不论东西,都是人类进入第一 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的时期,所不同的只是西方古希 腊美学产生于奴隶制的盛世,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活 跃在奴隶制的末期。 美学在西方中世纪经历了一千多年,在中国的 封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比西方更长的时期。在这 样漫长的历史行程中,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 封建的保守性因素的影响,美学始终没有形…  相似文献   

15.
当人们提到对印度历史的解释中存在着教派主义偏见时,人们通常认为,撰写古代印度史的历史学家是没有这种偏见的;即使有这种偏见,那也与当前的讨论无关。然而,以教派主义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印度历史时,却并不限于中古时期的历史和现代的历史;基本上属于教派主义的观点也能歪曲对古代印度历史的解释和理解。对现代教派主义意识形态的仔细  相似文献   

16.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7.
印度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长期争论的问题。国外学者曾就此写过大量文章,发表了许多见解,但至今还是众说纷纭。现在要全面论述这一问题困难很大,因为我们缺乏系统的史料。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进行分析和概括,更非易事。本文只试图对古代印度农村公社的性质作一初步探讨,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引起注意并进行深入讨论。一、古代印度的农村公社印度地域辽阔,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各个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古代印度保存了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等原始社会形态,但农村公社占优势,氏族公社只存在于某些地区,如印度西北地区。土地私有制虽已产生,但没有获得大的发展。农村公社的长期  相似文献   

18.
古代印度(包括中世纪印度)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的问题,是在研究印度历史的中外学者中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关于印度“不存在土地私有制”的真正含义,二是如何从多方面挖掘史料,正确分析史料。从研究方法上讲,是找材料给马恩的观点作注释,还是从大量的史料中得出结论,以丰富和发展(包括修正)马恩的观点。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准确理解马恩关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以前有人提出渤海自建国之日起就进入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渤海表面是封建化了,但实际上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役制时期。对于这两种意见,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渤海的社会性质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前期是奴隶制社会,后期则是封建社会。粟末靺鞨(初为勿吉粟末部),隋及唐初为高勾丽所役属。高勾丽经过漫长的奴隶制  相似文献   

20.
<正> 西周领主制封建社会开端的主要标志,是殷周之间的斗争,特别是周武王伐纣之战的彻底胜利。殷周间的斗争,不仅是两个王朝(殷王朝和周王朝)谁胜谁败的斗争,而且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封建制和奴隶制)之间“大变革”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农奴制战胜了奴隶制,于是开创了西周封建社会,同时也奠定了尔后长达三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方向。为了更明确理解西周社会的性质,有必要再把它的主要特征简明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