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柏拉图名下的《大希庇亚篇》与色诺芬的《回忆录》等著作所阐述的苏格拉底的美的思想相互对立,一些学者以《大希庇亚篇》为依据,认为苏格拉底追求美的普遍定义,反对美的功利主义。但是《大希庇亚篇》并不能作为了解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之依据,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恰恰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具有苏格拉底本人的思想特征。色诺芬的全部著作中,苏格拉底前后一贯地主张美的功利主义观点。《大希庇亚篇》不仅与色诺芬相左.而且与柏拉图的其他著作相左,柏拉图其他著作中苏格拉底关于美的思想与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可以相互印证的。苏格拉底主张善与美相统一,从而开辟了与毕达格拉斯的形式主义关学不同的功利主义美学思考路线。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与其他希腊哲学家一样延续了神话的主题,不同的是将神话拆解成了一个个元素,建构了理式论,有关爱神和美的讨论是它的组成部分。《会饮》篇描述了在爱神引领下,通过"学习"和"了解"逐步达到"以美为对象的学问"的自我救赎之路;《斐德诺》篇描述了在爱神"凭附"下,通过"迷狂"和"回忆"逐步升抵"美本体"的被拯救之路。对于柏拉图来说,本真的知识是美的知识,高尚的爱是对美的爱,美学就是哲学。  相似文献   

3.
德育理论界对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表达与解释存在重大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对《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的误读与误解。为此,采用历史回溯法,澄清美诺向苏格拉底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该问题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关联,方能在现代德育理论体系内真正理解"德育可能性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相似文献   

4.
德性论是柏拉图哲学、伦理思想的首要主题.柏拉图的《美诺》是直接处理德性问题的一篇重要哲学对话,也是柏拉图唯一一篇以德性本身为主题的哲学文献.该对话通过追问“什么是德性”、“如何获得德性”以期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柏拉图《美诺》中关于德性论的哲学之思主要内蕴于苏格拉底对美诺三个德性定义的回应之中.三个回应一方面旨在显明追寻德性之为德性所必须厘清的三个争辩:“列举”与“定义”之辩、“多”与“一”之议、“美”与“善”之争,另一方面旨在阐明作为“无知之知”的知识乃是德性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以"美是难的"作为狡猾的苏格拉底与愚弱的希庇阿斯辩论的最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于美的本质仍然处于困惑和难圆其说的状态。因此在新的时代语境之下,对于"美的本质"进行新的讨论和归纳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参加"美的竞赛",结果"完败",但这并不能否认苏格拉底的魅力。苏格拉底以其自身提出了如何看待外表丑的问题,他自己的答案是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比较而言,外在的丑根本无足轻重。柏拉图发展了内在美的观点,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灵魂美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内在美、灵魂美的提出为审视外表的丑陋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7.
尽管人们对柏拉图式恋爱耳熟能详,但是其内涵却时常遭受误解。结合柏拉图的《会饮篇》与《斐德罗篇》,从美、善、真方面对柏拉图式恋爱进行三维解读可以完整呈现其内涵。作为真善美统一的柏拉图式恋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驱散痛苦的阴霾,实现了生命的艺术化;它冲破现实的束缚,实现了生命的自由化;它获致形而上的品格,实现了生命的超越化。柏拉图式恋爱可以使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遥远的古希腊开始,先哲们已经开始歌颂爱神、探讨爱情。系统的爱情观在柏拉图的著述中已经论述得淋漓尽致。本文主要从《斐德罗篇》、《会饮篇》这两篇最伟大的柏拉图对话著作入手,来发掘柏拉图的爱情哲学观。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柏拉图在他的中期对话中构造了一种有关知识及其对象的理论,其中心是“理念论”。《美诺篇》通常被认为是其中期对话的开始,它所关注的正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因而可看作“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导论。柏拉图为此而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本文试图通过对《美诺篇》的细致分析,达到对这一学说积极含义的哲学理解,并说明它在柏拉图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戏仿是互文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源文进行戏谑性模仿来实现作者自己的目的。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礼赞爱情的诗篇,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在小说《讨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中通过对《会饮篇》进行结构与主题上的戏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深刻变革带给人们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寻求真爱的迷惘。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一文中,分析并论证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是不同的。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那么,“美本身”的“特质”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近一百多年以来,世界上没人不知道马克思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也没人会奇怪为什么把他同“美”连在一起.因为这“美”不是一般理解的狭义美,也不是资产阶级专利的变质美,而是延伸到美学领域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广义美,(见《庄子·天下篇》)是天地间“唯一涵盖一切的学问”.(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相似文献   

13.
第俄提玛在《会饮篇》中以缺席的方式表达了女性经验视角下关于爱若斯的独立观点。她通过描述爱若斯的居间性与唯一性,揭示了女性视角下爱欲的中介、自然与超越功能,并展示了人们在追求美时无关乎性别的理念。虽然第俄提玛描述下无性别、抽象且无身体差异的主体更有利于男性,但她关于爱欲的观念,因为注入了女性经验,使得柏拉图勾画的哲学真理之路更具有完整性、持续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观点都认为,朱熹对《诗经》小序的态度是否定的,但本文认为从知识和伦理层面进行分析,朱熹反对小序实是"明违而阴从之"。本文针对朱熹《诗序辩说》《诗集传》中关于诗序的思想,对比以郑樵《诗辩妄》,力图略尽此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图从情感美的视角切入,分析川端康成的审美意识和“川端康成之美”的内蕴。文章结合作品分析了情感美的构成:情爱美、悲哀美等,探讨了川端康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流程:清晨恋、午后爱、黄昏情。  相似文献   

16.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政体理论是其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柏拉图政体理论中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问题,即《理想国》中“最好的政体”与《法篇》中“次好的政体”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批判性地分析学界对此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笔者澄清了关于柏拉图政体理论的种种误解,阐明了柏拉图论述“最好的政体”与“次好的政体”的真实意图,探究了柏拉图政体理论对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等待停靠的"陌生人"──从《金丝雀》看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罗嘉陵,赵友斌"我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也不是散文,几乎可以肯写,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曼斯菲尔德语)。《金丝雀》正是这样一篇才情并茂,兼容平凡美、意境美、残缺美和忧郁美的...  相似文献   

19.
“美是难的”。自从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其师、雄辩家苏格拉底之口发出这一叹语以来,两千多年了,几乎所有的哲人、学士都以不同的方式复述着同一思想。“美的本质”成了千古之谜。在这一命题面前,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一种是不可知论,一种是可知论。  相似文献   

20.
在《精神现象学》中以意识为对象提供了辩证法的经典范例。如何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历来见仁见智。伽达默尔认为“黑格尔对辩证法深度(dieTiefe)的把握是前无古人的。”①由于“柏拉图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经常想到的榜样(dasVorbild)”②,这就可使我们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来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1  辩证法:最高等级的理性知识。比较黑格尔的思辨与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从探讨柏拉图意义上的辩证法开始。辩证法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此前的柏拉图的对话基本上是在复制苏格拉底的观点。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