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说起苏东坡,人们都称道他是文学艺术上的全才,其实他还精通医药,这从他的文章、信札和别人的笔记以及《苏沈良方》一书中,可以找到不少材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子部五·医学类》:“二人(苏轼、沈括)皆不医名,而皆能通医理。”但在“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辈对医药一行是不屑为之的。苏轼精医术除个人爱好外,主要原因是他在仕途上一再受贬谪,接近下层人士,同情人民疾苦,因而留意于“卧者使之起”、“鬼门转其足”的“歧黄”之术,诚如明刻本《苏沈内翰良方》序所称,这是“坡老之隐抱”。据记载,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来杭州任知州,是年杭州瘟疫流传,他献出早年得之于四川隐  相似文献   

2.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3.
正提到宋代书法,或则提到宋代的其他文化成就,往往无法绕过一个名字,就是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世人更多称其为“苏东坡”。苏轼几乎可说是北宋时期声名最隆的文人,生前虽然仕途不顺,曾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至被贬于人烟荒芜的海南儋州,但无论官职大小,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盛誉几乎从未动摇。  相似文献   

4.
邱崇 《阅江学刊》2013,(6):141-145
《论语·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有特定所指,不是指全体女性。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很多误解是由《论语》创作时的语境丢失造成的。但具体指哪些“女子”和“小人”,在现在没有可靠的材料的情况下不便于作主观猜测,付诸阙如可能是更为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苏武在11世纪提出了“寓意于物”的美学思想。他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他认为留意于物,滞留于执求物欲,贪得无厌,会招致祸患。寓意于物,寄托情意于物,不是停留于意欲占有此物,就能使人怡悦,而不会产生祸患。他在这里借对于书画艺术的审美态度而泛论人生态度。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则可以看到,苏轼提出的“寓意于物”论,涉及了审美态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非物质功利占有的、寓寄情意、使人怡悦的观赏态度。苏轼这种观点,比康德早了七百多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关于“寓意于物”的这一美学思想,是…  相似文献   

6.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8.
所谓“修辞功能中的隐含意义”,是指那些虽未明确表述或提及,但却暗含在修辞手段中,靠读者自己去领悟的修辞内涵。文学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就是“意在言外”,正如司马光在《迂叟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①而文学作品要表达这些不好直接陈述的“话外音、言外意”,使其语言富有感染力,也往往借助于诸多的修辞手段。因此,如何处理这些由修辞功能产生的隐含意义,在翻译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从翻译的角度看,修辞功能所产生的隐含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以…  相似文献   

9.
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及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东 《学术交流》2005,(3):164-167
苏轼一生足迹天涯,从京都直至海南。而在这其中,黄州时期无疑是苏轼人生及思想的分水岭。表现为人生的转折:从宫廷走向东坡,这使他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回归于自然的宁静。同时苏轼的思想又体现为从执守儒学到三教杂糅的充盈:其儒学精神、道家风采、释者情怀使昔日的苏轼渐渐隐去,一个崭新的苏东坡却潇洒地向世人走来。  相似文献   

10.
著名川剧作家、被人誉为“巴山鬼才”的魏明伦, 近年来在单位却受到不公的待遇,以致出现了“我在海内外大受欢迎,与在小单位大受苛待的强烈反差,是值得研究的‘魏明伦现象’。”两年前,魏明伦调到了四川省川剧院,随后他就为剧院献上了一部《变脸》,使该院一举打了个翻身仗。遗憾的是,“魏明伦却在生活中遭遇到了‘变脸’”。“先是《变脸》赴京演出时,故意不通知他随团赴京”;“《变脸》一戏今年春节应邀赴台岛巡演,59人的组团名单中,魏明伦又被排斥在外”;“连《变脸》一戏的稿费,他也分文未得。”(见《城市早报》199…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诗人,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方面大量创 新,别具风格,独树一帜,形成了个性特征非常鲜明的“苏诗”。大量的诗歌实践,使得苏轼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得“个中三昧”,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个人特 色的见解。 同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见解一样,苏轼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诗人 应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作。他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之咏叹。”苏轼认为,把个 人在思想感情方面对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感受加以反映,这就是诗…  相似文献   

12.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北宋后期有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小山、词》传世。 (一)“古之伤心人也” 晏几道生活在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亡的悲伤时代。他的《小山词》以秀婉凄艳为其特色,与他同时代的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作品也都难脱凄清悲凉的格调,这与时代特征有着密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理论及其现代意义苗宝明亚里士多德曾被马克思誉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是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独具特色的修辞理论及其传统,至今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一文艺复兴以来的中外修辞学家一般都是将修辞局限于文艺范围,...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体及其他"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日本研究》2001,(2):69-72
我的朋友摩罗在其思想随笔《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写道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 ,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他在谈及人民的尊严意识与人道主义倾向时说 ,“他们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历史良知 ,在国家机器与历史要求、民族利益、革命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弹性 ,正是这弹性使得新思想、新力量不但未遭毁灭 ,反而勃然发展。“巨人的力量”来自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巨人何以成为巨人》的副标题是“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第一册”。摩罗带给我的反思是 ,“矮子何以成为矮子”、“小人何以成为小人”…  相似文献   

15.
名人的药方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当时,黄州一带正在闹瘟疫,苏东坡从一位巢姓医生手里得到一个祖传秘方“圣散子”,照方熬药,大量分发,流行病很快就被控制住了,“所全活者,至不可数”。苏东坡十分推崇“圣散子”的神奇疗效,便亲自撰文加以推广。在他眼中,圣散子简直可以包治各类疑难杂症,就算没病,不问男女老少,每天煮上一剂,空腹喝上一盏,也可“饮食备常,百疾不生。”  相似文献   

16.
徐红 《社科纵横》2013,(11):145-147
公元1079年八月十八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治罪下狱,十二月二十八日获释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苏轼贬谪黄州四年零三个月,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遭遇几乎不保性命的沉重打击,但他以深切的人生体验,磊落的情怀,超拔的精神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从这一时期苏东坡词赋中的核心意象,透视到他于世有补,福民乐己的人生清愿。  相似文献   

17.
杂乱的丰富无章的壮美──评匡燮《无标题散文》邰尚贤余秋雨在序言中称匡燮的《无标题散文》是一本奇特的书。仔细读后,我觉得秋雨的评价是从日常的、习惯了的意识范畴而论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无意识的范畴来阅读、领悟散文的全部内涵,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奇特”,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文以人传,在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律中,这所谓“八面受敌”法,便成了一个分门别类地研究问题的方法的概念。现在有的学者甚至作了这样发挥:“这种分类读书法,分类研究法,也即专题读书法,专题研究法,苏东坡把它称之为“八面受敌”法,曾经受到毛主席的注意和称赞。……毛主席的这个称赞,对于我们是一个很深刻的启发,而对于苏东坡则无疑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荣誉。”(顾其中:《苏东坡》第103页) 考“八面受敌”一语出自苏东坡《又答王庠书》文中。所谓“八面受敌”法,说是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9.
舒亶是北宋王安石新党中的重要人物,在古代的历史语境中,常被定位为无耻小人形象.但真实的舒亶并非如此,虽然在北宋的政治文化与朋党之争中,舒亶因多次兴起狱案,尤其是排压打击苏轼的“乌台诗案”而备受后世非议,但其吏治、边功、文学均有不俗表现.单纯以一“小人”盖棺论定的评价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钩稽史料,详述舒亶生平行状,凸显那个“议论争煌煌”时代语境中的真实的舒亶形象.  相似文献   

20.
张炜 《社科纵横》2006,21(3):167-168
《名利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本文从“反讽者与人物的距离感”,“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对比”,“非直白的叙述”三方面分析了作者在《名利场》中所运用的反讽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