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耀君 《社科纵横》2009,(9):107-108
新中国建国伊始,推广普通话就被确定为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之一,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方言被作为母语的重要地位在悄然变化,本文将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文化教育的普及、社会交往和家庭的影响等角度探析新派零陵方言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普通话现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社科纵横》2004,19(1):96-97
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普通话意识调查为基础 ,分析了兰州市普通话的现状 ,指出了这种现状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清人范寅的《越谚》,对比绍兴不同年龄层的词汇使用情况,可以考察绍兴方言词汇的变化.一百年来绍兴方言词汇总变化率在30%左右,而青年人的词汇变化率在50%左右,显示了近二三十年来词汇变化的速度加快.绍兴方言词汇变化的总趋势是向共同语靠拢.社会推动词汇的变化,词汇的发展变化又有力地折射着社会的发展.透过绍兴方言词汇一百多年来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绍兴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语言生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是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构成的重要时期。东北方言词汇系统是以幽燕方言为主体、同时吸收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外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而构成的。清朝末年,随着东北地区满语的衰落,通过由使用满语到使用汉语的转化,实现了幽燕方言主体地位的确立。但满语并未消失,而是同其他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语言一起作为底层词遗留在东北方言词汇系统之中。清末民初是我国东北历史上国内外移民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大量国内外移民的涌入,形成了东北特有的语言接触现象,使以山东方言为代表的各省方言词及外来语,迅速汇入到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当中,极大地丰富了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构成要素,为东北方言词汇系统的最终形成创设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1,17(4):106-108
本文从同词异义、同义异词和特有词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浅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词汇差异,有助于正确理解、表达并丰富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方言"考     
李先耕 《求是学刊》2006,33(6):104-109
现代语言学传入中国后,人们便用“方言”来对译“dialect”。但事实上两者并不完全对应。“方言”这个词语大概可以汉代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但书中包含了一些非汉语的异质成分。历史上,“方言”“国语”既可以指汉语,也可以指其他语言。文章试图清理有关材料,就中国古今不同的语言、方言称谓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7.
闫顺玲 《社科纵横》2007,22(12):103-105
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她是中国推广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是炎黄子孙赖以联系情感的纽带、交流沟通的桥梁;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数千年,经过了上百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提炼,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她创造和传承了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体现、承载和浸透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因此,普通话不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金奕 《学术交流》2007,(5):152-154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语言及其使用日益成为教育者研究的对象。信息时代汉语方言对人们思想感情、人际交往效率、经济成本和行政成本等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具体解决措施是:从横向的角度来做,确定方言和普通话共存的总体思路,创造使用汉民族共同语的环境,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全国各行各业使用普通话。从纵向的角度来做,设置情感目标,让方言区民众从情感上逐步接受和习惯使用普通话。  相似文献   

9.
史慧媛 《学术交流》2012,(4):164-167
通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考察哈尔滨方言中哈的主要变式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语言背景及使用场合等方面的不同分布,并就这些变量对哈的读音变式影响做以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哈的阴平与上声变式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共存,并且各有其使用语域与价值;哈的上声变式短时间内不会消弭,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广泛地使用,在一定的语域之中甚至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心理因素为:母语方言情结、言语习惯定式、强势方言效应和从俗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杨丽艳 《学术交流》2005,(7):146-149
语篇分析是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渠道。语篇语义的连贯性取决于语篇中最基本的成分———词汇和语境的顺应,两者的顺应关系体现在其相互作用上。语境关系影响词汇意义的生成,而词汇意义又会对语篇的整体意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朱晶松 《社科纵横》2005,20(6):197-198
本文以山东金乡农民生活用词的变化为样本,对扎根于广大农村的方言进行考察,发现由于农村生活用词自身的保守性和稳定性,及普通话自身的缺陷———普通话缺位,农村生活用词的多样性没有受到普通话根本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王彩霞 《社科纵横》2004,19(2):138-140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心理词汇作了简要介绍 ,分析了心理词汇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进而提出在语义联想网络中教生词的方法。并针对单词、句子、课文三个层面进行有意义的词汇输入的方法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得天独厚的人文与地理环境造就了古老而灿烂的三秦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习俗。从语言方面来看,陕西方言保留了很多的古语成分。本文从调查陕西方言入手,挖掘出既反映当今陕西民俗又见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词语数条。这些材料不但可直接为方言学、民俗学的研究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我们了解、考察或研究汉民族的古文化环境、文化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扩散等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如今,方言电视节目正在各地升温,但方言节目毕竟还处在非主流的小众传播的位置,市场也还很小。本课题即是要通过对方言节目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总结,探讨方言节目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07,23(3):104-108
户县方言常用白读的单音词“起”表示“起来”的意义;把语气词“呀”置于“去”后或省掉“去”字表示对趋向的疑问或陈述;北京话的“A起来、A下来、A下去”,在户县方言里一律作“A咧”;户县方言“V来、V去”式复合趋向动词可重叠为“V来来、V去去”式;户县方言的“走”字变作阴平调时表示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与自己共同趋向行为的祈使;户县方言“去”字变作阴平调后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吧”。  相似文献   

16.
临安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本文选取市政府所在地锦城方言为代表,在多次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归纳整理的锦城代表点同音字汇,运用方言学理论从古今两个视角阐述临安方言的语音特点,同时选取於潜调查点——西天目和昌化调查点——龙岗,来揭示临安方言的内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袁顺奎 《社科纵横》2008,23(8):156-157
文章从朗读中的"响音"、运用中的"音准"、传媒中的错读、卡通中的"语调"和方言中的"借鉴"五个方面,分析了造成目前大学生语音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金铠 《社科纵横》2010,(2):163-164,172
词汇衔接模式作为功能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侯易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试图分析口头篇章中的词汇衔接模式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词汇衔接模式与口语教学关系密切。口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以语篇中的词汇衔接为突破口,有意识地锻炼他们恰当运用词汇衔接手段的能力,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辛晓玲 《社科纵横》2012,(10):93-96
方言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形成,有某种同步性。结合甘肃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对于方言所呈示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它们分别是方言所展示的地域风貌、方言所体现的民俗传统、方言所蕴含的民族风情,等等。  相似文献   

20.
刘新中 《学术交流》2005,(6):137-139
汉语方言的研究在汉语研究中可以说是一个显学,主要表现是研究队伍庞大,研究成果丰富。到目前为止,方言研究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前人所创造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但是将它们综合运用到某一个方言的研究中还很少。目前所见到的都还只是侧重在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汉语方言的研究呼唤那些既具备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又谙熟传统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