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素洁 《生存》2020,(5):0171-0171
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主要指的是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重视和合作,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完成。由于我国在心理教育方面起步比较晚,各个方面都还很不完善,当前家庭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地位缺失,很容易导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不断对家校合作的教育意义加以重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实践共同体理论强调共同体是在持续的意义协商中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借助该视角对中小学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日常沟通情况和身份建构问题.研究发现:家校相处缺乏深层意义协商;对彼此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家校对合作的想象;教师单方把控力量集结,使合作沦为家长配合.究其原因,首先,学校制度安排挤压了情感互动空间,限制了家校双方的身份意义;其次,尊师传统强化了家长对教师权威的信奉,滋长了现代教师专业主义;此外,技术媒介仅为强势的校方所用,没有成为促成家校共同体的力量,并可能强化刻板印象.建构家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和家长反思固有价值理念,为新关系、 新身份的协商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城市教育中家校互动日益频繁,家校关系从形式合作走向实质合作。研究发现,家校之间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竞争性合作关系,一种是家庭教育需求分化与学校分类治理所形成的竞争性合作,另一种是家庭教育能力分化和学校教育管理权力分配所形成的竞争性合作。家校竞争性合作关系的形成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城市阶层结构变迁与学校权威结构重塑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到学校的主体性和公共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塑学校在教育场域中的权威性,明确家校关系互动的规则与界限,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善治良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该文从家校协同模式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探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因素,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方向,家校协同才能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完善心理辅导相...  相似文献   

5.
刘晓琴 《社科纵横》2009,(7):158-159
在实施新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晓雪 《生存》2020,(7):0215-0216
新年到来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整个中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是新年的前几天,在家中正享受着新年的喜悦,正购置年货,这时,在微博上看到了令人不安的消息。没错,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那时感染者还不太多,主要在武汉。可是渐渐的,病毒开始扩散,人数剧烈增加,我才注意到这个新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直到现在,过去一个多月了,新型冠状病毒还没被彻底地消除掉,仍然潜伏在人们之中。这次疫情给我们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受到的冲击更大。我现在急切关注高三学子的情况,希望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这个特殊时期,用激情教育理念唤起家校共育意识。  相似文献   

7.
政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实践技能强。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仅凭自身的教学设施很难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而通过政校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始终贯彻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教育者要科学认知“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特征与路径,厘清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边界,注重“家校社”劳动育人的目标统一性、整体关联性、动态互补性。教育者有必要在教育理念、实施机制、实践创新等方面,保持开放心态、挖掘先进典型、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科学化与规范化,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观,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劳动品格和劳动能力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有旺 《生存》2020,(1):0104-0105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的最基本阶段,对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认识事物的角度、人生价值观都处于唤醒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加大对小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发小学生们智力的同时应当有效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小学生们道德素质的提升,并且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让小学生们乐于学习德育知识,最终取得小学德育教育的高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力平  许晓芸 《社科纵横》2012,(10):162-165
社会工作实习在社会工作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是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随着"政校合作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参与其中并影响其发展的高校社会工作教育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工作实习在"政校合作"的推进过程中问题重重。规范社会工作实习的运行,可从实习督导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实习评估机制的创设与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标准化建设、社会工作研究介入等"内外兼修"的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1.
校地合作办学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推行校地合作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地方、企业以及社会机构等的作用,构建多方位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从校地合作模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出发,具体分析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甄佳媚 《生存》2020,(4):0223-0223,0228
家庭教育作为三大教育合力之一,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我从分析差生特点入手,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邹凯跃 《生存》2020,(10):0220-0221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不仅生活条件优越,更是家里的唯一希望,被寄予厚望。很多懂事的孩子当然也明白身上的“重担”,希望能成为“精英”成为家庭的骄傲,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注定“平凡”。在“精英”与“平凡”中间漩涡,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碰。我们班的她正是在这样的“旋涡”中,被“阴暗”遮住。  相似文献   

14.
张艳红  江艳 《社会工作》2009,(12):55-56
研究生群体具有构成复杂,压力多元化的特殊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直面这一现实,努力探寻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孙天才 《学术交流》2012,(7):216-218
若要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大学全过程:抓好起点,使新生进行角色转换,从学习、生活与人际三个方面适应新环境;着力重点,正确处理预防与教育、他教与自教的关系,根除传染之源,提高免疫力;优化措施,在空间途径、时间效应和形式与方法上,分别做到校内与校外教育、课内与课外教育、经常性与集中性教育和塑造与矫正教育相结合;终端强化,根据特点划分类别,创新毕业教育。此外,实施跟踪教育,使德育工作实效性得到延伸。  相似文献   

16.
17.
18.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吾振 《学术交流》2001,(3):134-13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过去相比,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积极性、多样性、现实性和自我倾向性等特点.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培养更多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9.
沈宝莲  谢拓  曹芳 《唐都学刊》2013,29(2):49-52
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全球化时代,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缺失,高校德育要承担起培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使命,教育和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坚定信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体认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实现"以文化人"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方旭  开文慧 《阅江学刊》2023,(2):144-153+175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人工智能有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表现为:缩小城乡差异,提升教育水平,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改善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等。目前人工智能支持乡村教育振兴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人工智能设备与资源缺乏、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家长理解与支持不足、制度设计与支持乏力、信息化评价和跟踪不充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较弱等。面对困境,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对策,如缩小城乡学校的人工智能软硬件资源差距、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完善乡村人工智能教育的配套制度体系、建立成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模型、创建利用人工智能的家校合作机制、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效果与评价机制、提升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