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防青少年犯罪 ,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道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措施 ;法制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防线 ;心理和生理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互动的。其中,道德失范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必须重构社会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外来犯罪青少年进行的问卷调查,从越轨理论出发,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原因。认为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主要是其社会目标与实现这些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造成的。在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合理的社会目标的同时,应加快社会结构调整和社会管理创新,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合法的目标实现手段,这对预防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抑制有利于控制未来整体犯罪的上升趋势.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证实,在抑制青少年犯罪的诸多手段中教育扩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在劳动教养法规废止之后,普通教育的扩展将成为控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手段.但在教育扩展对青少年犯罪起到隔离、道德约束等积极作用的同时,教育扩展中的不平等等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扩张作用.所以有必要基于现实及理论的分析提出具体的措施,以利于教育扩展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趋势;犯罪团伙形式;犯罪种类增多、手段更新、涉案范围扩大;是目前未成人犯罪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侵蚀等显著外因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预防也必须重视家庭学校教育,坚持全民动员,形成真正有效的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联合力量,共同创造一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32名农村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具有教育背景不良、留守儿童多、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等特点,不良教育背景是农村犯罪青少年误入歧途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农村犯罪青少年受教不良又与目前“城乡二元教育体系”密切相关。统筹发展城乡教育有利于彰显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有利于提高农村青少年整体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改观农村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劣势,是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的不良需要有生理性的:如性欲与物欲;也有社会性的:如哥们义气、盲目性爱情、报复和变态心理;都贯穿着三大明显特点:极端利己性、严重排它性和反社会性。矫正不良需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关键要正确认识不良需要形成过程中青少年生理心理可塑性与不良信息的相关度,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以素质教育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心理疏导与心理救助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8.
当前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是人们公认的“三大公害”。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暴力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为:从规模上看,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持续增大;从构成年龄看,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组织形式看,多系团伙作案,有的甚至带有黑社会性质;从作案手段看,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并向暴力化、公开化发展;从相关因素看,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正在日益密切;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必须加强法律素质教育 ,提高青少年整体和个体的法律素质 ;杜绝犯罪心理的产生 ,预防青少年犯罪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模式 ,抓住教育和管理两个环节不放松  相似文献   

11.
鉴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体现了提前干预的特点。但在我国的实践中,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则是处于缺失状态,而未成年人的行为触犯法律或构成犯罪时,对其处罚又比较严厉。针对此现象,在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初期应加大教育、挽救的力度,而在未成年人有违法或犯罪行为时则应适用轻缓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动向和原因,并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论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关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重新犯罪主要表现在青少年重新犯罪行为次数增多、作案技能提高、反侦查力变强、暴力性案件增度多,这意味着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深度增大、恶性案件增多,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降低青少年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对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特点、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措施,旨在为各相关部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这既是我国未成年人事业划时代的一笔,也是对建党百年的一次献礼。在新的未成年人司法语境下,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仍面临非犯罪化转处标准不明确、刑罚执行变更难和分级干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应借鉴域外少年司法先进经验,在国家亲权、儿童利益最大化、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明确罪错未成年人转处标准,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假释、减刑等制度,充实专门矫治教育措施,使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更加体系化。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家庭和司法两个维度对未成年人敬畏之心进行培养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家庭教育方面,树立及培养未成年人敬畏之心,加强父母对于未成年人法定义务和权利的了解,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司法途径上,进一步在法院的刑事案件审判中树立未成年人敬畏之心的底限保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多使用缓刑,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环境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增加,同时也带来更为复杂多样的国际性的犯罪现象,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对利益的追逐使得经济犯罪、国际犯罪和其他犯罪迅速增长,其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我国刑法应当关注与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刑法的协调,特别是在国际犯罪与经济犯罪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刑事责任年龄与未成年人年龄界定之间的冲突,引起本罪与相关犯罪之间发生竞合。应当厘定本罪与相关间接正犯之间的界限。本罪的“组织”行为与教唆行为性质并不相同。本罪的范围不限于实施与财产有关的活动。同时,应当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指导,认定本罪的着手和既遂。  相似文献   

18.
对于毒品犯罪的立法例,大陆法系诸国(地区)采用了分散型模式,使得各类型罪状明确具体,罚当其罪.这更有利于反思我国现有的毒品犯罪立法模式.基于分散型的立法倾向,复数的法律适用根据在同一事案上发生竞合现象时,原则上重法优于全部法适用、全部法优于特别法适用.对毒品种类发生认识错误的,在构成要件间重合的范围内成立轻罪的既遂犯;但是,主客观事实所涉及的同质构成要件无刑罚差别时,成立现实发生事实的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9.
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的和平演变图谋,市场经济的负面道德效应,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漠视以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道德缺陷,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变得更加紧迫而又艰巨。灌输并牢固树立德福相通理念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点;培植感恩情怀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情感基础;确立公德理念和规则至上意识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世深 《南都学坛》2004,24(4):81-85
近年来,跨国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深入探讨其特征、原因和对策,对其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跨国性、高度严密的组织性、犯罪手段日益现代化、智能化、犯罪的最终目的在于攫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是其主要特征。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腐败现象广泛存在、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律制度的差异、某些地区动荡的政局和复杂的环境等是其主要原因。要有效地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必须采取广泛、密切的国际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