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对所生活城市的理解,一部分靠自身的体验得来,一部分靠各种各样的媒介,诸如报刊、影视、网络等。这些大众媒介不仅仅反映城市,还有对城市较高层次的把握与建构,即对城市的想象,如同学人曾一果所说:“想象城市实际上包含了意识对现实城市的一种重新叙述、把握和建构,‘想象’城市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建构过程。”在天津城市化进程中,大众媒介中的报刊成为想象城市的重要方式,本文讨论的是矧£洋画报》对天津的想象。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于天津而言,自开埠之后,城市化便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至民国,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埠都市。在天津城市化过程中,报刊成为最直接记录、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一种载体。在报刊的城市书写中,可以窥探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北洋画报》为例,分析城市书写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3.
<正>空间是亨利·列斐伏尔阐释最深刻的概念。他认为空间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构和转化(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6页)。广告的主要功能是向消费者提供讯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产品的讯息应包含产品功用的信息和产品如何被制作出来以及是谁生产了它们等生产关系的资讯两个层面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不仅向消费者传达了物品的实际知识和有用信息,而且在权力的背景中和历史与文化的联系里,建构了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并赋予物品以商品属性,即具有价值和使用价  相似文献   

4.
读图时代与文学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媒介不一定能直接消灭文学,但必定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在一个日益视觉化且无法逆转的“读图时代”,文学如何可能?在何种方式上可能?图像与语言的关系对于文学的“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试图从正面证明:文学的存在虽然受媒介的影响,但从来就不是由媒介决定的,文学的内在精神性才是它存在的唯一理由。  相似文献   

5.
1928年6月,北伐基本完成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重心迅速转移到南方,平津地位一落千丈。在此背景下,《北洋画报》对"天津"的关注大大超过以往,表现出本土文化转型的趋势。《北洋画报》"时事传播"的重心也转向天津本埠新闻,出现了图像天津和想象天津的高潮,具体体现在"天津现况写真"、"专页刊"以及"市花"选举上。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都市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舞风行于工商业发达的大都会.以<北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媒体,积极推介、宣传交际舞,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北洋画报>对于舞女群体有着颇多呈现,其以舞女群体为对象,向社会大众呈现出都市消费与两性关系的异化,进而实现了画报媒体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文学由于受到大众媒介的挑战,被迫改变了叙事策略。出现了通俗文学/严肃文学的二元区分,与此同时,文学观念也出现了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谋求艺术自主性的转变,并导致了文学场的形成。与前大众媒介时代文学权力主要诉诸文本所建立的意识形态化了的符号体系不同,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即文学场的权力,亦即文学家立足于文学自律,并借助于以此获得的符号资本,以社会公义代言人的身份干预社会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天津创刊,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三大宗旨,以最老最大最美为自我定位,通过运用摄影复制技术使艺术不断趋近大众,同时与艺术团体、艺术展览一道完成了提倡艺术、实现其最美的目标,在那个时代艺术场域的美学启蒙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对《大众哲学》的评价和研究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通俗”而忽略“大众”的现象。从“大众”视角出发,《大众哲学》的大众立场可以表述为:大众视野、与时俱进、服务大众、大众言语。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本"的时代,这是一个西方强势文化的时代.经济利益正在成为整个社会成员追求的目标,科技制作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时尚,"资本"像酒精一样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西方强势文化漂浮在时装店、快餐厅、屏幕上、言词间……微笑与眼泪可以批量制作,乳房与硅胶莫辨真假,对心灵的探寻被冠以"×××工程"的字样,汉字组装的洋文谱写着"错把杭州作汴州"的乐章……一句话,"人"在被政治革命扭曲后,又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退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80年代中期蜂拥而入的西方文学批评新方法,被制作成"屠龙之术"操刃于沽名钓誉之间就是不奇怪的了,求知以为心灵之乐的课堂成为"证件"快速批发的场所也就是不奇怪的了.  相似文献   

12.
李旭 《兰州学刊》2012,(11):80-8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媒介对传统文学样态造成冲击,文学话语的图像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研究应该改变文学观念,采取新的策略,将媒介纳入到文学研究中来,注重媒介发展和变化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14.
15.
由金柄珉、金宽雄主编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 1 994年出版 )虽然已出版 7年多了 ,于今拜读此书 ,感受犹新。深知朝鲜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要真知今天 ,必须了解昨天。全书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运用比较文学、文化交流学、文艺传播学、接受美学等文艺方法论 ,客观地叙述了朝鲜文学发展与中国文学的关联 ,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一书分五章 ,第一章上古至统—新罗时期 (— 9世纪 ) ,第二章高丽时期(1 0世纪— 1 4世纪 ) ,第三、四章李朝时期 (1 5世纪— 1 9世纪 ) ,第…  相似文献   

16.
罗琴 《云梦学刊》2012,33(6):110-112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其最佳长篇小说,且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体现了宗教伦理冲突,爱情伦理冲突和善恶伦理冲突等种种伦理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犹太人面临的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通过一条清晰的伦理线,即由伦理冲突到后来选择违反伦理规范.再由违反伦理导致的严重后果以及惩罚,最后到伦理的回归,最终揭示了辛格矛盾的伦理思想,即对犹太教伦理的核心“信仰上帝”既抱有希望,又难免怀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物体系>中,从符号意指层面揭示物体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不再像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这是物体系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良友》画报从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中国画报史上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从真实的时事报道、立体的都市生活、丰富的西方图像、时尚的女性形象等几个方面,对《良友》画报内容的时代特色进行探究,对于揭示“良友遍天下”的原因,研究中国现代报业史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客观现实或普遍性决不能离开个体性,尽管德行当初想舍弃个体性而使善成为现实性,但现实性根本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本身就是个体性,个体性的运动就是普遍性的实现.个体性或个人目的与个人利益,并不与"德行"和"善"相对立,恰恰相反,它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文章在审视思想史上关于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的观点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在黑格尔那里,追求不同私利的个人活动不过是普遍理性的统一为了丰富自己而采取的一个个环节,其最终是为了这个理性的绝对统一设定的.这一点似乎与孟德威尔、亚当·斯密等英国思想家的观点,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20.
感伤时代的感伤文学──《长生殿》、《桃花扇》感伤主义浅论赵成林时代呼唤着文学,文学映现着时代,从而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和小说的出现与繁荣。就戏曲这一文学样式而言,又有着反映它们所处不同时代的思想内容,元代之大量出现的反映社会黑暗的公案戏,明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