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宗白华先生有关中国传统美学论述中的一组二元关系的分析,概括出宗先生生命美学的潜逻辑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从宇宙意识到艺术精神;从艺术表现到艺术意境;从审美理想到人生境界;从具体的"艺"到抽象的"道"等美学的重要范畴,并最终指向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与人生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流行的人生价值概念内含着逻辑矛盾.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由此就使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个体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必然性,然而有盲目和自觉之区分.自觉的人生价值肯定使个体能自觉地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逆境.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总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其极端体现就是自杀.自杀是一个悖论.珍惜生命,没有任何理由把自杀上升到精神崇拜的高度.人总是由自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决定了人总处在自我塑造之中.人生自我塑造既发生于社会又影响于社会.人生的审美境界来自人生艺术化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3.
彭贵川 《天府新论》2008,(5):136-138
对<集结号>的细读,不难看出,<集结号>吸引人的不是靓丽的明星,也不仅仅是逼真的爆炸特技场面,而是一群为共和国牺牲的普通士兵的生与死、荣与辱.<集结号>揭示了平民英雄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来自人精神的升腾,这种升腾的精神弥补了人肉体的脆弱,焕发出一种超越个人力量的状态.它唤醒了被市场经济浪潮掩盖的渐行渐远的崇高,探索了普通人生命活动历程的苦难与生存的艰辛.<集结号>启示我们:中国战争大片能够对人性、对平民、对普通英雄有巨大的人文关怀,用真诚守望人生.  相似文献   

4.
由近代理性主义,经过现代非理性主义,进到马克思主义,构成鲁迅精神逻辑发展的历史全程。作为鲁迅精神历程的前半期,由近代型自由个体到现代型孤独个体,是其近代双重理想———基于近代理性觉醒的社会事功的社会理想和基于近代情感觉醒、近代人格觉醒的个人、家庭的人生理想———相继破灭的一个历史的精神苦果。假如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使鲁迅痛切感受到封建宗法社会“吃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其社会理想的破灭则充分显示了近代理性主义文化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客观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个体精神文化生态的形成受制于时代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作为魏晋时代士人文化精神的外化,"魏晋风流"体现了士人对内在和谐精神生态,即自由自适人生境界的追求,其特征与时代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郝永刚 《理论界》2013,(4):91-95
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人生境界问题是当代中国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核心问题之一。提升个体的人生境界对于个体自身和对于当代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必要性。因此,无论从个体的视角,还是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对于人生境界的研究在当代都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境界与气象     
境界是人们精神追求和价值攀越所达致的阶梯和水平,是个体思想道德觉悟和人生意义体认的内在集结,表征着人们德性修炼的程度和精神提升的层级.气象是境界的外显和人生精神、德性的社会化呈现,或者说是境界由内而外的推扩与彰显,借助气象,人们可以感受或观测到某一个体的精神境界.不同境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气象.不同的气象,其背后亦必有不同的境界支撑.  相似文献   

10.
犹如每个原始部落都有其图腾一样,任何文明民族也都有其理想人格作为其文化精神之表征.因此,不论是探索民族文化精神之源流,还是弘扬民族文化之精华,都离不开对民族理想人格的理解和分析.古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圣贤人格.两千多年来,在历代以儒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美化中,其形象不断被完善,其地位代代升高,由古人成圣人,由圣人而及天理,由外在的典范而成为内在人性,直至被抬到宇宙本体的高度.至此,它就不仅是个体趋达的人生理想,而且成了安置于人性之中的监控个体行为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一、东方世俗之神1、上帝之子神话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早记载,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表征的理想人格也就深深地扎根在这种原始精神的土壤之中.在远古神话里,人们渴望不受时空限制,时时与神交往,受神的庇护.  相似文献   

11.
生存的同心主义就是指“自己活着,也要让别人活着”的生存理念。人是物质人生和精神人生的统一体,物质人生尤其是精神人生使生存的同心主义成为必要和可能。在社会生活中,精神人生的实质性问题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为己与为人的关系问题,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人性的教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生存的同心主义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丁玲创作的精神流变轨迹与中国革命的复杂进程之间有着特殊的历史张力。丁玲早期作品中个性色彩与文学情结并存,凸显其忧患而叛逆的特质,但这种特质在左翼文学革命中趋于淡化;中期作品文学情结与政治意识相融,完成了从知识分子启蒙理性到工农革命的跨越,成就了信仰永驻的红色经典;后期作品政治意识与个性色彩犹存,其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折射20世纪中国革命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楚辞·天问》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构思方法方面看,都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说,《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背景而展开的.这在屈原的其他作品里是较为少见的.从实质上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极具伦理色彩的思辨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在《天问》里,理性的思索是与人生信念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紧紧联系着的.其次,《天问》在构思上采取了“借天之问、以问为答”的特殊方式.这一特殊方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走向.在其作品不断地被传播、被阐释的过程之中,这一心理走向被升华了,屈原的个人悲剧也一跃而成为具有类同体验的文化典型.同时,这种以诘问谋篇的方式和忧愤感伤的基调,也哺育和影响了后代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林语堂的幽默思想着手,通过对林语堂不同时期幽默思想包含的不同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其幽默思想中始终强调的是精神的自由舒展,不论是其幽默思想中的闲适性还是批判性,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表达一个思想——自由,为了使个体精神世界独立于显示人生的矛盾痛苦之外,为了在精神的伊甸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相似文献   

15.
贵生论与贵神论是老子与庄子人生哲学的总体差异。老子的贵生论从道性自然的宇宙观角度强调人的生命实体存在状态的重要性,而庄子贵神论则从人性自然和个体生存困境角度,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更强调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性;自然解脱和自由逍遥分别是两人的人生境界,圣人和神人分别是两人的理想人格;在人生实践上老子提出养生与处世方法,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养生、处世与精神修养方法;两人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第二十幕》对既往家族小说的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依然严格地以时间与因果关系来展开叙事,一端连通着宏大的民族精神和对传统的寻根,一端维系着对人性深度个体人生的命运和现代性的探求,对家族精神进行发掘的同时导向了对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精神传统的重审以及对个体人生命运的探寻,具有了超越"新历史小说"家族题材所包含的文本价值和思想内涵.与《白鹿原》相比,《第二十幕》集中体现了家族精神所具有的变革与超越性.作者以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尺度,对这种家族精神进行了双管齐下的张扬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黑格尔的“伦理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世界”概念源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它既表达了德意志民族国家内在统一与复兴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启蒙思想及现代社会意义世界缺失的反思.伦理世界是个人作为单一性存在与其公共本质或普遍本质相统一的世界,它由人的社会本性及其文化属性决定.伦理世界透过伦理精神,通过道德行为实现个体与类、特殊与普遍的辩证统一,由此寻找到人类生活共同体的价值源泉,建立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赋予有限人生以终极关怀.黑格尔的“伦理世界”为现代多元化社会建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20.
王蒙是中国革命的参与者、见证者、反思者,其人生的诸多"拐点",反映了共和国历史的曲折.<王蒙自传>不仅仅是王蒙的"个人记忆",也是共和国的"精神自传".人并非都是历史事件的受害者、牺牲者,也是责任者.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妖"式的简单化思维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体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