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咏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一,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  相似文献   

2.
邱昌员 《江淮论坛》2006,(2):148-152
唐代咏史诗的兴盛是中晚唐历史小说繁荣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唐代咏史诗营造了良好的论史议史氛围,造就了中晚唐文人厚重的历史意识,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参照。另一方面,中晚唐历史小说还常常融入大量的咏史诗,表现出对咏史诗的直接借助,以寄寓更深沉的吊古伤今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3.
咏史诗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即诗人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两者的关系构成咏史诗的核心。汉魏六朝的咏史诗走向成熟的阶段 ,题材、主题丰富 ,咏史体例完善 ,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对唐及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晖 《北方论丛》2001,(5):40-45
《昭明文选》选诗第一次把咏史作为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类型,确立了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所选作品,纵向联系,大体展示了前此咏史诗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咏古人古事到借以抒发现实人生感憾,由咏一人一事较为简单到咏多人多事较为复杂,由单篇短制到长幅联章等。横向比较,则可见前此咏史诗的几种主要诗意表现范式,如汉叙式,感怀式,发生式等。对咏史诗创作已积累的艺术经验如情感性,个体性,特征性,现实性等,亦以范本形态展示出来,如此诸端,均对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咏史诗,在我国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寻根溯源,实滥觞于《诗经》。从先秦开始,历经两汉、魏、晋、六朝,到唐代,咏史诗才完全成熟。在晚唐,咏史诗有长足进展,出现了曾  相似文献   

6.
段双喜  陈良中 《兰州学刊》2005,(4):270-272,258
杜牧的<赤壁>等咏史诗的翻案语往往以女性为议论的出发点,他咏史诗很多都与女子有关.这是由于杜牧个人生活放荡不羁,大量创作与女性有关的诗,形成了思维定势,给他的咏史诗提供了女性观照视角.文人有以女性为衬托增加诗歌情趣之传统,这也影响了杜牧的咏史诗.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01-104
刘禹锡在中唐文学史上于元白、韩孟两大诗派之外独辟蹊径,被誉为"诗豪"、"国手"。其原因之一在于他咏史诗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刘禹锡身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背景、其所参加的"永贞革新"及失败后的被贬经历、唐代的文化环境等是他创作咏史诗的政治原因。20余年被贬之地郎州、连州、夔州、和州,为刘禹锡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地理上的条件。而咏史诗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在中唐时期的成熟进一步促使他进行咏史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近年报刊上不时登载评介古代咏史诗的文章,读后发现一个问题,即不少文章谈的是咏史诗,举例却是怀古诗。不消说,咏史诗和怀古诗都涉及历史题材,手法上均可抒情、议论合为一体,均可采用古体,近体的诗歌形式,表面看不出太大差别。但事实上,古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对二者的区分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 《理论界》2004,(6):236-237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其咏史诗有着独特的面目。尤其一些咏史诗立意翻新,以深邃的历史忧患意识见胜,体现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艺术上,王诗以议论深刻精警见长,既拓展了咏史诗的思想空间,又发展了咏史诗的抒情方式,形成“史论诗体”的形式,体现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温庭筠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咏史诗中所蕴含的讽喻精神,表露出诗人对时政的热切关注。他多采用七律和乐府体味史,以吊古之作为主的七律,“清逸闲婉,殊无尘俗之态”。其乐府体咏史诗,寄寓鉴戒讽刺之意,所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咏史诗,源远流长,传统深厚。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以“咏史”名题,作五言古诗讽刺秦穆公杀三良(即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的暴行后,继响者不绝,代不乏人。如左思、杜甫、杜牧、李商隐、汪遵、胡曾、周昙、王安石、苏轼、刘克庄、袁宏道、吴伟业、袁枚、郑燮、柳亚子等,都是写咏史诗的高手。其中有的还是以写咏史诗而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诗人胡曾就写有《咏史诗》三卷,计一百五十二首;比他稍晚的诗人周昙,也写下八卷《咏史诗》,都一百九十三首。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咏史诗才得以蔚成一体,从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浩浩乎大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中,咏史诗创作虽然有着渊薮,但女子很难闯入。中唐的薛涛以《筹边楼》诗初现女性咏史诗的创作因子,继之而起鱼玄机以赞美西施《浣纱庙》诗开了女性咏史诗创作的先例。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黄幼藻、王端淑等,以古人古事古迹为心灵倾吐的感触点,创作出穿越时空的具有独特见识与艺术魅力的咏史诗。少数民族作家萧观音与萧瑟瑟,更为女性"咏史诗"创作增光添色。从宋至清,诸位女性所创作的众多优秀诗篇,不仅对所咏对象有着颠覆传统的历史认知,而且立意蕴涵的哲理与驾驭史事的艺术,彰显出才华横溢的女性于现实与历史冲撞间的别样体味:女性意识觉醒的感悟与自觉文学创作的灵性。这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悲悯情怀始终是咏史诗的抒情母题之一。唐代咏史诗抒发悲悯情怀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感叹人世之无常和放唱灵魂流离之悲歌。其中,前者重在从宏观的宇宙永恒、人生有限的角度关注现世人生,后者重在从微观的历史人物不幸遭遇的个案中抒情。唐代咏史诗由此体现出的对人终极命运关怀的精神具有了超越文学自身表现范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也说杨维桢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杨维桢主要以“铁崖体”诗独异创作 ,标志着元代后期诗风的巨大变异。但他咏史诗的突出成就 ,却鲜为人道。结合咏史诗的发展探讨杨维桢咏史诗的独特之处为 :1 .融咏史于乐府体的新创辟 ;2 .纵目历史与独特的女性关怀 ;3 .兼取班固与晚唐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清代女作家咏史诗创作已然普遍化、群体化,达到了全面成熟繁荣、作者众多、体裁多样、见解精到的境况,这是女性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甚至独立的重要一步.清代女作家在咏史诗创作中表达了她们的时代才名焦虑,渴望扬名显姓,流芳青史,彰显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6.
文章总结概述了历代咏项羽诗的基本情况:传述体咏史诗居多,其次为论体咏史诗,最少是比体咏史诗.咏项羽诗不同一般咪史诗那样以议论为主,它饱含强烈抒情色彩.从道德评价的视角对历代咪项羽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诗人们对项羽道德评价的重点和标准.项羽给中国的知识分子留下的是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诗咏作者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不倒的英雄丰碑.  相似文献   

17.
王岩 《南方论刊》2010,(6):86-88
《文选》中所列咏史一类诗共21首,所选咏史诗数量并不是很多,相对于丰富的历史事件来说,这些诗的取材有很明显的狭窄的缺陷。风格也比较单一,大都以吟咏历史人物为主且褒多贬少,这反映出萧统对咏史诗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对于咏史诗主题、思想、体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首先,陶渊明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咏史诗中大量歌咏"隐士"和"贫士",为后世树立了写作典范。其次,通过咏史诗的创作,挖掘和拓展了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了由"立功"向"立名"的转变。最后,他完善了咏史组诗的篇法和章法结构,为后世的咏史组诗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它的数量卷帙浩繁 ,它的气势吞吐天地 ,它的容量涵盖古今。古往今来 ,大凡诗坛巨擘 ,皆有咏史之作传世 ,认真地研究咏史诗及其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利用古代文学遗产 ,其中尤其是古典诗歌遗产 ,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基本特征、源流正变、学术价值、历史地位 ,以求教于方家、学者。一何谓“咏史诗”?它区别于其它诗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这是首先要解决的两个疑难问题。咏史作为一个专有名…  相似文献   

20.
咏史诗在唐代全面成熟,在宋代进一步拓展、深化,成就非凡,营造了强大的文化气场。唐宋时期,咏史诗出现了文化新变,晚唐实现雅俗分野,南宋完成雅俗交融,这种内在创化构成其与讲史、历史小说等通俗文学互动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