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2.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3.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作为吐蕃佛教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在"蕃尼古道"上开通了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她不仅将佛教从尼泊尔传入吐蕃,而且把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和建筑工巧传入雪域藏地,从而创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殿堂,并丰富了吐蕃建筑工艺,为藏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我国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百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百越民族文化中的美术,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百越美术包括了百越民族的绘画、雕塑、工艺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本文则专述百越民族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根据百越地区古文化中发现和出土的绘画作品为主,并结合一些有关文献的记载,力求将百越民族绘画艺术及其特色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并希望得到美术史和民族史的学者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西藏传统体育是西藏人文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在西藏高原地域环境和地域条件及藏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并在西藏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得到认识。它和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域特点和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深入开发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存和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全民健身机制,使传统体育资源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民族绘画是必须提到的重要内容.其因丰富的文化底蕴、多样的画法技巧等深受大家的喜爱.民族绘画在传承中涌现出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同时为绘画界开展民族绘画的研究搭建了珍贵的艺术宝库.可以说民族绘画构筑了我国美术史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民族绘画的研究价值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首先分...  相似文献   

7.
公元7世记中叶,随着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的进藏,佛画艺术也和佛教同时在藏地雪域发展起来。按照《莲花生大师传》、《巴协》等史籍记载,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是佛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藏区发展的佛画艺术,是和藏族自己古有的佛画艺术相结合、取舍、补充而发展成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绘画艺术的,这种绘画艺术即是迄今发展很广的藏族绘画艺术。藏族佛画艺术不仅保持和继承了藏族自己传统的技艺,而且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我国汉族的艺术营养,具有独特的风姿和异香。  相似文献   

8.
西藏传统杂技的产生与藏民族居住的文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是西藏传统杂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二是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杂技艺术;三是节日环境为传统杂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节日是孕育传统杂技并使之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  相似文献   

9.
藏族民间舞蹈中俯身体态的形成与藏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社会演变中的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和劳作方式及服装等均有一定的联系.它既是藏民族在特殊环境下生产、生活的写照与缩影,也是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和必然结晶.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源远流长,表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了藏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藏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就像藏文典籍中的传记文学(■)一样,史诗也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即,《格萨尔》史诗最早起缘于《玛桑仲》;继承了"喇"(■)和"央"(■)的观念等藏民族的原始崇拜;沿用了"格萨尔军王"这一人名,而且在尚武重兵上完全相似;《格萨尔》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吐蕃政权时期的历次战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旅游进入东道主社会,"主—客"间的互动成为可能。作为旅游场景中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表演者的个人经历在这种互动中受到深刻影响,包括生存环境、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本文以九寨沟旅游表演《藏谜》中的藏族表演者为例,探讨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与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变化,指出这些改变其实质是对"自我"和"他者"表述的完成,其新的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少数族群在理解自我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12.
浅谈青海藏族服饰蕴藏的民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居住环境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的长期融化积淀而形成的 ,青海藏族服饰也不例外。青海藏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和艺术特色 ,透过青海藏族服饰文化的表象 ,我们可以窥见青海藏族居住区域之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取向和该民族的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试论藏族传统体育形成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劲 《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30-132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体育形成之要素及其特点的探析,揭示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律,旨在正确认识民族体育在整个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更好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湟中县徐家寨村石刻佛像,反映了汉、藏民族信仰的包容和融合,是青海多民族历史和文化交融的印痕,见证了塔尔寺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信仰涵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在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碰撞的过程中,信仰上包容多元,形成和而不同甚至趋于交汇、融合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更敦群培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杰出的藏族学者、启蒙思想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是一位在藏族传统绘画和非传统绘画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早年安多时期、拉萨时期和南亚时期,并创作了不少绘画作品。他作为上世纪最早受西方绘画和艺术思想影响的藏族画家,在西藏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文章根据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更敦群培的绘画作品、有关其艺术活动的文字资料以及收集的口头采访资料,系统论述了更敦群培短暂一生的艺术活动、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吕霞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64-168
热贡艺术是伴随着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而产生发展的,本文通过长期对热贡艺术的田野考察,爬梳了热贡艺术产生前青海美术创作的状态,重点探析了藏传佛教在热贡的传播对热贡艺术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回族装饰艺术以其鲜明的宗教性、民族性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内蕴,特别是其在伊斯兰图案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精美的雕刻艺术等方面的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9.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在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出发,把握藏族儿童汉语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提高藏区汉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