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刘元超 《华人时刊》2011,(10):48-49
西藏,全称西藏自治区,简称藏,这片世人眼中充满神秘的雪域高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的历史气息浓郁、人文景观独特、自然景观壮丽,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西藏旅游资源丰富,雄奇壮观的布达拉宫、日日被信徒膜拜的大昭寺、热闹的八廓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圣湖纳木错、神山冈仁波齐……所有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走进西藏     
西藏,神秘的雪域高原,它的自然风光、宗教习俗、纯朴民风构成了一幅展示深邃藏文化的瑰丽图卷,让人憧憬、令人想往。去秋时节,一封来自西藏的邀请信,着实让我怦然心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那神秘面纱后的迷人风采。  相似文献   

3.
独特而神秘的雪域高原造就了藏族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富有民族气息的民俗文化。青藏铁路为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便利而舒适的乘坐条件,如何客观分析青藏铁路对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如何保持其特色和发扬其优势成为又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1951年5月23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1959年,农奴桑登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他手里紧攥的界桩牌上赫然写着藏文"桑登田";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国性援藏工程开始;2006年,一声汽笛划破雪域高原的亘古沉寂,"天路"青藏铁路横空出世;  相似文献   

5.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生存。但自远古以来西藏人民就在雪域高原条件下创造了城市文明,并构建了适合高原条件的城市人居环境,其城市选址、空间布局和住居建筑等都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顺应自然,展现了西藏人民的人居智慧,西藏城市成为全球人居环境的一个特殊样本。20世纪中叶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援藏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高原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对高原自然规律认识不断加深的基础上,运用智慧和能力,将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6.
在雪域高原离太阳最近的神秘沃土上,孕育了俄珠多吉的艺术和他曲折的人生。这位时任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团长、著名藏族第一代指挥家兼作曲家,其成就蜚声海内外,其经历也富于浓浓的传奇色彩,请看——《雪域音乐奇才》。  相似文献   

7.
马丽华以纪实散文的体例,使雪域高原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在《走过西藏》、《藏东红山脉》等文集中诗意地再现,并以审思为其散文创作的整体运思方式,对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渐变及重建民族话语资源和话语策略作沉静的审思。更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话语展现了一个不同于扎西达娃笔下的马丽华的西藏,为人们进一步从认识上消弭边缘与中心化、地域与全球化的差距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从国外引进并在中国逐步实践的.西藏,有着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也一直是西藏吸引中外游客的根本魅力所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催生了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景区承载力较为有限.目前西藏又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些原因,西藏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掌声雷动,此起彼伏,台上的演职人员、主办单位的领导相互致谢,并互赠纪念品,合影留念,台下的观众迟迟不肯离去,这是8月28日在雪域高原拉萨体育馆举行“爱我中华”音乐会的现场。此次音乐会由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早在今年年初,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行主席伍淑清女士就动议在西藏举行一场音乐会,目的是想通过文化交流,让香港的青少年认识西藏,使世界上有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西藏,让西藏更快地走向世界,争取世界和平与进步。伍淑清女士为了这次活动,技人了很大精力。…  相似文献   

10.
每次走向高原,走近雪山,心中总会涌动一股神圣的悲壮和悠远的宁静。我想,这是向往纯净、向往真诚的高原情结。置身于大都市的林立高楼之中,钢筋水泥上下内外那日夜不停的喧嚣把我包围,而驻留在心底的高原雪域的壮美却怎么也抹不去。是高原的那份纯净与真诚,时时抚慰着我的心灵,使我稳静、质朴、宽容甚至坚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成语     
《阅读与作文》2007,(4):14-14
江山如画锦绣中华,江山万里。钟灵毓秀,瑰奇壮丽。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人文景观,名胜古迹。雪域高原,世界屋脊。莽莽昆仑,横空出世。天  相似文献   

12.
高原之舟耗牛,以负重、沉默、忧郁、孤独、凝视为特征,“半人半牛”是藏族青年诗人到美平措的自画象,并通过它而概括了雪域高原和整个藏民族的性格和灵魂──其诗歌发现和创造正在于此,即把最典型的“雪域塑雕”推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3.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 ,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域被命名为“神圣雪域”。藏族通过想象、语言、神话及象征符号将地理上的高原解释为“人类学的高原” ,使之成为神圣化的精神家园。因而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青藏高原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 ,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神圣生敬畏 ,敬畏生珍爱。对高原家乡神圣化的功能作用是珍爱保护它 ,是藏族人保护高原环境、美化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通过自然禁忌行为和规范加强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矫友田 《今日南国》2007,(12):60-61
很多次,我的心被那些顽强不屈的生命给震撼。它们生长在雪域高原西藏,它们的脊背距离太阳是那样近,它们有一个象征身份的名字叫驮羊。它们的身躯是那样弱小,却时时刻刻都在迎着刺骨的寒风,奔波在苍茫的高原之上。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处海拔3000米以上,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在那里,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援藏干部。他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辞别妻儿老小,远离繁华都市;他们普遍承受着鲜为人知的身心挑战,却把这段经历视为一辈子的珍宝;高原、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是援藏干部生活中永恒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张增文是一个地道的山西人,1945年参加革命,入党后就一直在神池县工作,直至任县委副书记。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会到西藏。1959年7月,组织上调他到西藏自治区任山南地区琼结县县委书记。他二话不说就撇下妻子和四个孩子,一个人奔赴藏区,在雪域高原一呆就是二十个年头。  相似文献   

17.
入藏第一课     
前不久,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雪域天路》,再现了我军官兵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修建青藏公路的英雄壮举。由此,我不禁想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我赴藏工作期间,筑路将军慕生忠接见我们时的情景。1956年,山西省委决定从省直政法部门抽调一批中青年干部援藏。政法部门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由15名干部组成了山西政法干部援藏大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9月12日,我们从太原启程,到达酒泉因不再通火车,只能改乘汽车。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看,藏传佛教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还保留了原始苯教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从而在民间传说、伦理风俗、信仰体系、宗教仪轨等诸多层面带有雪域高原的鲜明印记,成为最具地缘特征和神权政治特质的宗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正我在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上,用照相机工作了近40个春秋。在与海洋打了数十年交道之后,我把目光投向了地球之巅那曾经是海洋的,那些更高、更雄伟、更神奇的雪域山峦。2002年,在云南丽江,我第一次见到了云雾缭绕的玉龙雪山。当我再次去云南的时候,我下决心去德钦,拜谒了传说中的梅里雪山。从那以后,我一有机会就往雪域高原攀登。随着和雪山的接触日益增多,对雪山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对于"雪山崇拜"文化理解越来越深。曾经的海洋如  相似文献   

20.
肖华成 《中华魂》2015,(2):55-57
我曾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在西藏工作过,怀着一颗深厚西藏情结的心,阅读了"老西藏"李国柱同志所著《一个女兵的西藏人生》,让我既感动又亲切。李国柱同志这本书的主体是多篇回忆文章的汇集,作者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略带文学韵味的笔触,生动而真实地描述和记载了她从一个18岁的花季少女,加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直到1972年调离西藏的23年中,亲身经历的高原缺氧等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及各种困难艰险的考验。书中不乏感人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