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敏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38-4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再加上美元贬值、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以转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要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也要积极应对贸易保护行为,并强化风险控制,保障出口企业权益. 相似文献
2.
汤恩佳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37-38,66
全球金融海啸,不仅重创金融服务业,而且严重损伤实体经济,引起全球经济动荡。实际上,如果人们遵循孔子儒家的理论,就不会发生金融海啸;即使发生了,也能及早走出困境。应对金融海啸,必须以儒家理论为武器,弘扬儒家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诚实守信、以人为本、以德为重、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 相似文献
3.
赵蜀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4):194-196
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带来严重灾难。海啸发生之后,各国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除了基于人道精神的灾难救援外,许多国家在外交上尚有许多战略考虑。本文基于这个背景,讨论了在此次天灾之后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及中国的东南亚战略。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海啸牵动世界经济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芍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66-68
印度洋海啸牵动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相对于人员的惨重伤亡而言,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温和,且集中在旅游、保险、航空几个行业。在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背后,世界各国或隐或显地表露出主导世界、谋求安理会席位、修正形象、派兵国外等各种政治动机。海啸对中国经济只有轻微影响,中国救援的特点是真情救灾。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海啸一般,迅速波及五湖四海。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英国、日本,还是经济尚未开放的非洲,或者新兴崛起的“金砖国家”,都感受到金融海啸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张立刚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77-80
作为批评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工具,哈耶克用自发秩序理论来为资本主义辩护,认为它既是一种道德秩序,又是一种物质秩序,是自发产生的,是人类行为进化、演变的结果;而金融海啸的发生则表明,资本主义并没有克服其内在的不稳定性,从而也没有摆脱其已为马克思所证明了的周期性危机的轮回。因此,金融海啸的发生反证了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 相似文献
7.
蒋金晖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4):134-137
《马关条约》草签后,面对日本贪婪的割地赔款要求,中国朝野震动,一片反对声浪,纷纷要求拒签再战。迫于情势,清政府随即在津沽沿海部署重兵欲做抵抗。然而,四月上旬一场突发的海啸,不仅摧毁了清军的防御阵地,也使怯懦的清政府试图最后侥幸一搏的希望归于破灭,光绪帝只得批准《马关条约》。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海啸灾难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归纳了国际社会围绕印度洋海啸灾难所展开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大国权力博弈、联合国作用与主导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援助主体和传统援助体制的变化三个特点,并进一步思考和指出了现有国际体系下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制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0.
杨亮瑜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4-18
以平实的角度来解读此次金融海啸并思考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问题。首先,分析了金融海啸暴露的美国政治与经济问题,可以明显看到官商是如此紧密地勾结,他们暗箱操作、牺牲社会和广大纳税人利益,向部分金融利益集团输送大量利益,过程是如此不公和黑暗。从金本位的废除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和贫富差距过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两个方面分析了金融海啸的必然性。认为金融海啸既使中国受到损失,也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遇。一方面我们可以很好地吸取经验与教训,更好地思考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方面的条件对中国的发展和发言更为有利。提出目前中国需要做好的5件事情。 相似文献
11.
遭遇金融“海啸”,当裁员与倒闭成为冬春之交的关键词时,那些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不得不面对另一场严峻的挑战——就业。是杀出重围,谋得一职之地;还是以退为进,继续深造?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高安市建山镇塘下村,金融危机下返乡的年轻人让这个冬日的村庄变得焦躁。想走,却不知道去哪里。留,又不会也不想学耕田犁地。但不管怎样,多年走南闯北的打工生涯重塑了乡村整整一代人. 相似文献
13.
梁永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1
本文以印度占星术的实践和话语,特别是围绕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解释为切入点,探讨印度民族主义的两大基石——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如何在印度社会中调和;从一个他者的角度认识中国和印度两个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的差别;印度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形塑了科学与宗教共处的现代化模式,现今的公民社会使多样的观点和现实共存于一个政治体制之中。 相似文献
14.
当下,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危中有机。在这经济寒冬中,确有商机相伴而生。据一篇网络文章介绍:在一些地区,一群由淘爱族、试吃族、疗伤族、返券族、国货族、抠门族、拼客族等组成的消费大军正悄然壮大,谁瞄准了其中潜伏的商机,谁就能化危为机,成为萧条时期的商场赢家。而在香港这个国际都会,伴随金融海啸袭来,港人资产缩水,失业率一步步攀升,冲击着不少港人的信心。在此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国政府被迫出手挽救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花旗银行、通用汽车面临破产等,这场发端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如海啸一般冲击着全世界的神经,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各国政府纷纷救市,以避免国际金融秩序陷入混乱,但种种现象表明金融海啸在向实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就金融海啸对当前中国各行业的冲击进行分析,进而探析本次金融海啸对我国高校经管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对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顺康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5-29
震惊世界的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我国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很容易轻视和忽略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我们应当从这次惨剧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危机前管理机制,真正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8.
米歇尔·甘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8-38
2004年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对斯里兰卡造成了严重损害,随之而来的大量国内和国际援助被人们称为"金浪"。本文基于对于斯里兰卡东南海海岸一个村落的民族志研究,通过人们的灾难记忆,特别是对于救援物资发放和领取的相关回忆,揭示地方的阶级分层、种姓阶序、族群和宗教身份的基本结构如何在灾后救援物资发放和领取的过程中被展现出来。本文还通过分析村民争取自身权益或者不齿他人无端索要援助等行为的叙述,来观察人们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人们的灾难叙事同时也展现了公民与政府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斯里兰卡内战的政治背景下,这些叙述更是形塑了族群身份与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为全球金融海啸:路径剖析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龙骐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人们深陷迷惑和恐惧之中.透过这场危机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到这次全球金融海啸发端、蔓延的根本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扭曲和不完善所致:是在美国拥有美元发行"特权"、美元作为世界交易和储备货币的背景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和做法所致.要应对这场金融海啸,我们采取的对策应该是: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必须正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实行"扩大内需"的基本国策:创建与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平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