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梨园行在我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其如何"代"财神向俗民"送"财;二是作为财神信仰的信士之一,梨园行自己如何招财。梨园行的送财习俗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在舞台上搬演《跳财神》为广大俗民求财;上演例戏《天官赐福》等为广大俗民赐财;在演出时的一些仪式中为广大俗民招财;在"开财门""跳加官"等仪式中为俗民送财。而若细加考察,这一习俗的起意、形成及其实施,均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梨园行在我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这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看其如何"代"财神向俗民"送"财;二是作为财神信仰的信士之一,梨园行自己如何招财。梨园行的送财习俗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在舞台上搬演《跳财神》为广大俗民求财;上演例戏《天官赐福》等为广大俗民赐财;在演出时的一些仪式中为广大俗民招财;在"开财门""跳加官"等仪式中为俗民送财。而若细加考察,这一习俗的起意、形成及其实施,均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朱熹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本论为核心,形成精密的哲学体系。但朱熹之理却有诸多混同概念,主要有太极即理、道即理、仁即理、性即理等,形成朱熹理学独特的思想造型。朱熹理本论的思想渊源,从派属来看,主要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从师承来看,则与周敦颐、二程、张载等有关。其理论实质则是以伦理纲常为最高原则。其错谬之误主要有:多种概念的混同,暴露了其理本论的根柢弱势;以"理"为"道",实为多余与浪费;"理"唯性无实,难为本体之用;以纲常为本体实为错谬;理气各有偏颇,均不可为本体等。结论是:朱熹之理不仅是哲学概念混同,更是其理非实而不可堪任本体之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智者乐,仁者寿。"有乐乃至于画。实籍与山川神交而涵养其"乐"与"寿"也。世所谓:"烟云供养","澄怀观道"之意总不外乎于此。是以王摩诘研丹施青,洒洒然作水墨浅淡;米南宫废反覆皴擦而独创懵懂云山,皆适性全真,超然纤素之间。为‘寿’与‘乐’,岂非仙乎?而后竞逐名利,则废尽心机,逞作巧艺,绘画之法愈,而去道欲远。纵览古今,不亦悲战!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哲学系统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细分为"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不争"等。"道"的神秘、普遍、变化的特性,使人对其难以把握,只有将"道"的各个特性分开来理解,才能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才能够做到认识"道"和遵循"道"。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手艺。它重经验轻理论;译者应该甘当仆人,服侍诗人并将原作奉为圭臬;模仿乃是翻译的极其显著的特点,而且应达到惟妙惟肖、近乎等值的效果;翻译在内容上不允许创造,形式上的创造也相当有限。因此,若将"全面的信"确立为翻译的标准,那么大概可以说:创造性翻译的提法总而言之是不大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对王安石义利观的评价,有"道义论"否定性的评价和"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古代"道义论"的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专制主义"政统"论;一是理学家"道统"论。朱熹从"道统"论中"道问学"角度来否定,陆九渊则从"道统"论的"尊德性"的角度来否定。"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有三种:古代功利论、近代资产阶级功利论、马克思主义功利论。如果说道义论是从传统"义"的角度来否定王安石的义利观,那么,功利论则是从"利"的角度来肯定。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典籍。"道"是《老子》中的核心概念,整部《老子》都是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行文都是建立在对"正言若反"的思考之下的,修辞技巧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同样也受辩证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罗汝芳认为,圣与仁可在日用常行中得到,这一观点表明:"日用"就是人类生活的自身,又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美的境界的显现之地。有赤子之心的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必须在日用之中,即在一种平淡自然的状态下实践审美体验,完成道的追求。他揭示了一个较高的审美境界:道在赤子之心,则道的本质就是纯粹、质朴的,道本身含有一种自然真切的审美形态,人必须忘记物欲与功利,以自然而然的率真态度亲近每日所处的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审美心境,不虑不思、率性本真,最终才能获得人自身的完善与道的完善,达至中和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若"类让步连词与假设连词在语义上具有关联性,而且"若"类让步连词的使用年代均不早于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根据语法化相关理论推断"若"类让步连词是由与之同形的假设连词语法化而来的。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句法环境是转折假设复句,语义上则经历了从[+假设]、[±转折]、[?让步]到[+假设]、[+转折]、[+让步]的转化。这两类关系密切的连词在表义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有否前项,能否表示周遍性意义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盗御马     
一周一星期 儿子问我:"周和星期有什么不同?"我告诉他:"七日为一周,也叫星期。所以,周就是星期,一周就是一星期。"  相似文献   

13.
黄其庄 《老友》2011,(3):1-1
英国过去有一位首相叫劳合·乔治,他有一个习惯,走到哪里都喜欢随手关上身后的门。一位朋友问他:"你有这个必要吗?"他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一生我都在关上身后的门,这是必须做的事情。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身后,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才可以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4.
秦汉时的“道”何谓“道”?《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侯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就是说:“道”为秦时所置,“...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有""无"关系可以分为形而上层面之道的"有""无"关系、形而下的器物层面的"有""无"关系、作为人世间及天下治理层面的"有""无"关系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贯通的。《老子》的"道"与龙树的"空"虽有很大差异,如《老子》的"有"与龙树的"有"、《老子》的"无"与龙树的"无"的含义差异巨大;但两者也有诸多可融通之处,如《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体,龙树的"空"体现色空不二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6.
泰州学派美学规定"身"范畴是躯体与精神和谐有机的结合统一,代表着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个性与价值的普通百姓个体。"身"与"道"同样重要,它是天地万物之本,也是天下国家之本。  相似文献   

17.
学术研究应遵循“道、学、术三位一体”的整体思路控制。所谓“道”理 ,即是对—门学科赖以存在的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的体认 ;“学”理 ,即是对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体认 ;而“术”理 ,则是对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科学的“操作理论”系统的体认 ,此三者“三位一体”层递循环不可分割。《文心雕龙》研究中存在着对《文心雕龙》文本“道”理、“学”理、“术”理切割体认的弊端。现将对“自然之道”、“道之文”、“幽赞神明”等几处核心思想的“道”理、“学”理、“术”理的三位一体的质疑梳理 ,从而为当前处于“解难爬坡”[1 ] 进展维艰阶段的《文心雕龙》研究引发出一隅新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18.
填字游戏     
《百姓生活》2014,(6):70-70
童言无忌儿子早恋,妈妈斥道:"你还小,慌个啥?"儿子愤然答曰:"早晨我睡懒觉,你还骂我不小了呢!"3岁的女儿不听话,她妈说:"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小女孩低声说:"你捡回来的小孩也是不听话的,是他妈不要的!"中了麻将毒一次,爸爸写了个"口"字问儿子:"这是个啥字?""白板。"爸爸又写了个"东"字,儿子说:"东风。"爸爸气得打了他一巴掌。儿子哭着用镜子一照说:"你怎么把‘五条’打到了我的脸上?"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古代沙门思潮哲学流派中,耆那教的"七谛说"强调了七种实在或真理,归纳起来可以认为这一理论是把极微、时间、空间、运动、静止、灵魂看作是世界的六大基本构成要素;顺世派的"四大元素"论把地、水、火、风看成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性存在;生活派的"十二元素"论则把灵魂(命)、地、水、火、风、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看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些理论深刻体现着多元实在论、全息论、整体涌现论的思想。耆那教"或然论"的"七支论法"强调的是事物本身的暂存性、条件性和过程性的相对性特征,以及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局限性、片面性的相对性特征,这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过程论、随机性、非决定论的复杂性观念。生活派和顺世派的"自然因论"则具有非决定论的、自组织的复杂性思想。  相似文献   

20.
1.为什么说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人体表面是被皮肤包裹着的,皮肤也就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人皮肤上有很多皮脂腺,每天将分泌的20-40克皮脂,均匀的分布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