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卫 《社区》2014,(25):63-63
2014年7月18日《新华社每日电讯》有一则报道:“中国或将提前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中国在2000年达到老龄化,2025年达到深度老龄化,大约在204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这一结论是按照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度量后得出的。从另一角度讲,只要做好准备,老年人没病、有钱,老龄人口有活力,老龄社会就会仍然充满生机,社会就不会老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国家。本文阐述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就当前我国社会老年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跨世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老年保障体系是解决我国老年社会问题的根本措施,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老龄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使我国顺利进入健康的老龄化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3.
近来,两件事时常见诸报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一是“老有所养”的问题。今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要持之以恒,努力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二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动。随着我国不同地区渐次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政策变动成为人们一个热议的话题。尽管这两个问题出发点不同,但都指向了老龄化社会。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在快速地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现代化的结果,老龄社会也是一个处于转型期、高风险的社会.因此,在现代社会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居家养老     
《社区》2014,(3):28-29
201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我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骤升。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1.6亿之多的老年人口,正给“银发市场”带来巨大商机。但令人忧虑的是,老人消费市场陷阱密布,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7.
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本文认为,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备方面赡养老人;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关键在于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8.
吴敏 《社区》2014,(27):30-31
在老龄化社会,老人养老难,空巢老人养老更难。辽宁省大连市一些社区多路径创新社会管理,通过体贴细致的服务,破解养老难题,为空巢老人撑起“保护伞”。一根黄丝带 大连市沙河口区兴工街道泉涌社区,有一支“黄丝带”志愿者服务队,一共28人,他们不仅给空巢老人发放用来呼救的黄丝带,而且每日勤走勤看,发现谁家窗上系有黄丝带,就会前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侯军 《社区》2014,(1):33-33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现有人口45.8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5.9万,占总人口的12%,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引起了新罗区委、区政府的重视。通过对“家庭养老院”“社会养老院…社区养老院”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新罗区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有力推进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范军  谭川丰 《社区》2011,(36):16-17
近两年来,重庆市丰都县在整体推进民生工程的同晾针对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的问题,以重庆“宜居建设”为契机。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建设社区(单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全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搭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单位)主办、志愿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正步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存和生活境遇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基于改善老年人生存境遇的追求,“孝”文化建设就成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孝”文化建设乃老龄社会中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仍然需要“孝”文化作为维系情感的精神纽带,“以人为本”的代际和谐也需要“孝”文化的支撑。“孝”文化建设的不要误解或曲解或简单地肯定传统“孝”文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理解传统“孝”文化。在和谐文化背景下建设“孝”文化,要以“孝道派”与“孝治派”作为解读传统“孝”文化的一个落脚点.摈弃政治价值的专制和愚孝,抛弃迂腐陈旧的理念和繁文缛节,用西方“博爱”思想启发人们,“孝”文化不仅仅存在家庭伦理文化中,还可延伸至社会公德层面,从而在提倡平等、提倡正义的社会中扩展孝的影响范围,并使其得以可持续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2.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加速老龄化的同时,距离全民富裕却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均GDP4283美元,全球排名95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解决好养老服务问题,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公共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标志着中国社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公共社会”时期。“公共社会”是一个讲究和注重公共产品、公共机制、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的社会。从历史上看,当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及其所有制性质的认识和设想还是初步的、模糊的,而如今,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并和谐发展的公共社会。社会主义的公共社会是以“公共所有”为基础,以“公共权益”为纽带,以“服务型政府”为上层建筑的。这样,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把“公有”转变为“共有”,然后再组合为“公共所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在人口问题上主要面临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双重困境,欧盟更是首当其冲。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等问题困扰欧盟的同时,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带来的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欧盟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老龄化挑战,其中包括欧盟部长级会议专题讨论老龄化问题,将2012年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世代间团结年"等等。欧盟围绕建立积极老龄化社会这一政策目标,在多个层面齐头并进,从健康保健、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体系等领域入手,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寻求破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观察研究欧盟实施积极老龄化的各种政策主张和具体效果,特别是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积极老龄化应对策略,对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舒行 《新天地》2012,(7):18
"未富先老"的话题在舆论界总是此起彼伏。不少人忧心忡忡地讲,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构成严重挑战。有的人甚至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列为中国未来最严重的几大社会难题之一。老龄化真的就只会给整个社会打造一个"吸金"群体,而不再对社会发展起到任何正面、积极的作用了吗?  相似文献   

16.
钟孟盛 《老友》2012,(9):25-25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养老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生活保障性养老,而出现了内容更为丰富的文化养老。如何使社区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的赣州市章贡区下壕塘社区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城乡关系变迁视角审视农村老龄形势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呈现出的农村养老困境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一个缩影,问题源于城乡关系变迁过程中农村传统养老组织功能式微,但新的替代性组织形态尚未形成,因而在转型期出现了“组织真空”,致使农村老龄化及其应对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在现实背景下,不论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还是推动县域养老体系建设,其前提是要形成农村养老的组织化条件,而推动这一条件的形成需要组织重建。现有的实践探索路径表明,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化解由“组织真空”引发的农村养老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契合农村实践逻辑,根据不同类型农村的现实条件来推动组织重建,使之得以承接和利用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下乡资源,有效助力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2016年开始在国内多座城市建立社会护理保险试点,但以中国当下的国情是否适合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制度,是一个紧迫、严肃且值得深究的问题。参照其他国家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经验,并以德国为主要案例,深入剖析社会护理保险可能存在的人力和财力风险,提出了“护理员悖论”概念。指出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和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亏损、高缴费率、少子老龄化状况下推行社会护理保险风险巨大,目前或许不是中国推行社会护理保险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9.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法回避 ,但是 ,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是可以选择的。在老龄化带来的“银色浪潮”冲击下 ,老有所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