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煜 《社区》2011,(14):16-17
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个10多岁的毛头小子。一天,他偷偷卖了血.买回了一个在当时认为没用的家伙——照相机。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没有哭,只是告诉父亲,自己喜欢摄影。父亲倒也开明,卖掉两头猪。就送他去北京学艺。学成回家,父亲又东借西凑,筹钱为他在县城开了个照相馆,生意很是红火。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  相似文献   

2.
《中华魂》2013,(6):13-16
我们跟父亲的关系挺有意思的,经常是我们睡了,他还没回来,我们早晨起来,他刚睡。偶尔某天晚上我父亲有点空了,母亲就把我们这些孩子们叫过来跟他热闹热闹,用这法子让他休息休息。有时候赶上吃饭了,能跟他一块儿吃个饭。  相似文献   

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是听着这支歌长大的。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父亲工作踏实,思想进步,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终因我家庭成分偏高(上中农)没能如愿,让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相似文献   

4.
王伟 《社区》2010,(5):16-16
卡米洛夫是格罗兹尼一名水电工的儿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碎了这一切。父亲乘公交车外出做工时,遭遇意外,死在了送往医院的路上。母亲承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几个月之后忧郁而死。成了孤儿的卡米洛夫不得不投奔远在莫斯科打工的叔叔,然而婶婶根本容不下他.留了顿饭后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相似文献   

5.
千里尽孝心     
程天明,原籍山西岚县。1948年他调往当时的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工作,为了解除父母思念之苦,他和妻子除了每月给父母写信之外,每隔一两个月总要从自己节俭的生活费中给父母寄一次钱。老人除吃、穿用花销外,手头经常有大几十元富余。逢年过节他们不忘给父母亲邮寄糕点糖果;怕父亲冬季外出拾粪、打柴受冻,他们又寄回轻便暖和的滩羊皮。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们担心老人生活困难,把父母接至内蒙古居住数月,渡过了难关。多年来夫妻俩几次回家探亲,妻子金素忱虽从小生长在北京,但不怕苦,不嫌脏,一旦回到老人身边总…  相似文献   

6.
高小宝 《社区》2013,(11):31-31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两个人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人是我家的亲戚,是位木匠,在我们那一带名气很响。有一年,我家要做一些家具。把他请了来。父母对他特别尊敬。我颇不以为然地问父亲为什么要那么周到.父亲说:“我敬的是他的人品和本事!”就因为父亲这句话.我暗暗对他多了关注。随着他完工成型的家具越来越多。我开始对他的手艺佩服起来。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谜语     
周莹 《社区》2009,(23):61-61
父亲有很多谜语。 小时候.父亲总是经常让我们猜谜语。猜到谜语,就奖励两个核桃或者糖果。相反,猜不到谜语,就要罚我们练习毛笔字了。  相似文献   

8.
陈洪娟 《社区》2008,(4):55-55
我10岁那年,父母离婚,我随父亲一起生活。 离婚后的父亲对我漠不关心,他常和一些浓妆艳抹的女人混在一起,每天都是到了深夜才回家。我经常吃些剩菜剩饭,一些好心的邻居看不过去,时常会接济我一些。他从不为我辅导功课,原本在班里一直考第一的我,成绩一落千丈。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我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他的打骂。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时,我都又羡慕又嫉妒。  相似文献   

9.
张军霞 《老友》2012,(4):9-9
梅保玥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唯一的女儿。从小就被父母宠爱。父亲梅兰芳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有一次.六岁的梅葆碉随父亲外出吃饭.在餐桌上看到一盘自己最喜欢的卤肉丸子。因为菜放得离自己太远,她就站起来,伸着筷子去夹菜。身材矮小的她,费了好大的劲,依然没夹到那道菜,急忙向父亲求助。  相似文献   

10.
幼年时父母忙生意照顾不了他,读高三时父母离异让他伤透了心 1986年,邵坤出生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4岁那年,父亲邵立铭和母亲韩芹双双下岗。失业后的邵立铭脾气火爆,经常在家里打骂韩芹母子。每当被父亲打骂,邵坤就会跑到爷爷奶奶怀里“避难”。从小,爷爷奶奶成了邵坤最亲近的人。  相似文献   

11.
黎武静 《社区》2014,(8):24-24
我祖父(梁漱溟)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我年轻的时候吃得比较成,他经常看我加酱油.他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勒出来.让我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说钦宁你抽空把这个看一看。那本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我看完文章之后自然懂它的道理.就改变了这种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2.
想起他     
《北方人》2006,(12)
父亲离开我已十五年了,有些东西渐渐模糊远去,有些东西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明晰。父亲是湖南人,是个插队知青。记忆中,父亲一年中在家的时间很少,即使在家,也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很害怕父亲,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外出回来,我不是像一般的孩子见了爸爸欣喜地奔上去,而是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他,直到他掏出带给我的水果或者点心,我才战战兢兢地走到他身边,接过他手里的东西又跑开了。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班级人际关系的差异,采用方便整群取样的方法,利用同伴提名法对1024 名中小学生进行调 查,其中留守儿童310 名(双亲外出104 人、父亲外出153 人、母亲外出53 人)。结果发现:母亲外出儿童的同伴接纳得分最低且 同伴拒绝得分最高;在同伴关系类型中,母亲外出儿童在受欢迎组中占比最低且在被拒绝组中占比最高,父亲外出儿童在忽视 组中占比最高,普通儿童则在争议组中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4.
父亲散步     
父亲病愈出院的第二天就坚持要独自上街散步。我们一直为父亲外出而担忧着,毕竟他是九十多岁的老人,再健康,我们做小辈的也怕他有个什么意外啊。我们常劝父亲不要随便出去,他总是当即微笑地答应着,可过后依旧我行我素。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我们就只得把父亲身份证复印件装在他的口袋里,以防万一。有时我们刚交代好"有事打电话,需要什么我们来办,你少出门",他便孩子般"噢,噢"答应着。可我们前脚走,他后脚也跟着出来了。一次,  相似文献   

15.
体验父爱     
七岁 放学后,我与父亲一起回家(父亲当时是民办教师).时值春夏交替时节,发黄的小路被枝叶覆盖住了大半.碧绿的叶子间露出一点点阴森.我手持一根小棍子,在前面蹦蹦跳跳。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个温和淡泊的人,就像他满园的兰草,气宇轩昂.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07,(11):59-59
清朝道光五年(1825年),魏源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聘请,担任他的幕僚。主编《皇朝经世文编》。他在南京乌龙潭畔,买下了一座宅院.作为选文编书的地点。道光十一年(1831),魏源在父亲去世后.将全家都迁到南京,扩建住宅,取名小卷阿.作为定居之地。今龙蟠里20号、22号,就是当年小卷阿的一部分。乌龙潭畔的优美景物,使他赞叹不已,接连写下了《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乌龙潭夜坐》、《乌龙潭小泛》等诗歌。  相似文献   

18.
不幸在比尔还没出生时就发生了。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而去世了。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慈爱和坚强的母亲。本来应该是父亲给予他的,母亲都尽力给予。尽管他失去了父亲,但和别的孩子比,比尔并不觉得自己缺少父爱。  相似文献   

19.
窦尼 《中华魂》2012,(2):36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倡导人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友善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思想即使是在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王祥是晋朝时候的人,距今近两千年,年纪小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续弦娶朱氏,自此之后王祥就步上了极其坎坷的旅程。因为后母凶悍跋扈,不仅常在父亲跟前造谣生非,也经常制造不实的坏事嫁祸于他,让他的父亲误解他。只要王祥表现不顺母意时,一定换来后母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8,(10):12-17
克拉克·盖博,1901年2月1日出生于俄亥俄州加的斯城。他早期的生活如他在影片中的角色一样,到处奔波。他的父亲是一位石油钻井工.也是一位农场主,他放手让盖博干他自己想干的事。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死了。继母对他很好.让他享受到了慈母般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