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丕子"的释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子""太子""长子""元子",一种是"疾""病""疾病"。两种说法的持有者都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文献征引、古音对比、关键词检索、文本还原等角度对"丕子"的释义进行正反论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两种释义的辨析,并最终得出"丕子"应释作"疾病"而非"大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文学史中,关注疾病和死亡是许多作家的嗜好。托马斯·曼认为,艺术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在精神上对病患的偏爱。在曼氏"病的哲学"中,疾病被视为一种提炼生活、超越现实、提高个性品格和认识能力的状态,是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健康的起始,或成为一种特殊境界的源泉。作家多半不是为疾病而描写疾病,而是喜于把疾病作为认识手段,让人看清事物背后的真相。托马斯·曼关注几十年之久的一个命题,便是疾病与人性、智性以及人的尊严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从"同情死亡"到"同情生活"的转变让人看到,对疾病和死亡的兴趣,说到底是珍视生命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论殷人疾病观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重巫文化"盛行的殷商时期,殷人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疾病观念。从出土的甲骨卜辞分析,可以把疾病起因分为三种类型,即"天帝降疾"、"鬼神作祟"和"蛇虫致疾",这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后新时期文学"中的疾病话语,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转型过程中,文学作品使用"疾病"意象的方式及其包涵的意识形态结构,同时这当中也暗含着以"人"的觉醒为开端的现代主体内涵的嬗变。从精神疾病对理性主体的解构、"都市病"对欲望主体的反思,再到日常生活"疾病事件"对主体沉沦与超越双重困境的揭示,"后新时期文学"疾病话语的不断变化,反映了后新时期主体内涵不断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革命信仰与人道主义启蒙理性的中心地位日趋消解,非理性、欲望与"沉沦在世"对主体内涵的重建,也在疾病话语的审美反思中不断地呈现其片面性与局限性。主体失去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整合与同一,已然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的泯灭,它恰恰反证了现代主体的极端自反性与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凉山彝族疾病仪式治疗中具有普遍性的"斯尔几"仪式为个案,讨论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知识、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该仪式在凉山普遍受到认同,源于彝族独特的疾病信仰与仪式治疗信仰体系。毕摩仪式实践、世传毕摩的文化资本及社区成员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斯尔几"仪式治疗成为彝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斯尔几"仪式中涉及生态观、人文关怀、文化人格、社会秩序修复等内容对社会和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仪式治疗的模式主要由治疗师毕摩、仪式主家、文本、动植物等构成。凉山彝族疾病治疗仪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患者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古炉》中的疾病书写并非仅仅是写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精神病态的隐喻,是反映社会混乱的一种修辞手法。贾平凹通过一系列与疾病有关的叙述,呈现了乡村民间生活的丰富原态,表达出重建伦理秩序的诉求,并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完成了对政治权力话语的批判,隐含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迷惘与忧思。因此,《古炉》对患病、疗病、"说病"的叙述,实际上包含着作家对中国历史、文化、道德、伦理问题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谈谈癫痫     
刘柱仁 《老友》2009,(7):54-54
一、何谓癫痫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北方俗称为"羊角疯",在南方俗称为"猪婆疯"。西医学上,称癫痫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反复发作性的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它可表现在运动、感觉、意识、精神和植物神经系  相似文献   

8.
问:现在的药物使用说明书上,写得也是越来越详细,常常令患者看得云里雾里,尤其是那一句出现频率极高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更让人望而却步。对此,很多患者都有疑问,怎样才算"肾功能不全",如何慎用这些药物呢?答:"肾功能不全"这一概念含义比较笼统,其中包括急性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多发生在肾脏病或全身性疾病中晚期,患者除了有原发疾病的特征外,还会出现少尿、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及贫血、高血压等症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医疗实践中,广泛存在着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被隐瞒病情的现象。本项研究分别从医生、家属和患者三方的视角和立场来展示疾病告知场景的微妙张力,并反思中国医疗实践中患者"自主权"的概念。首先,疾病告知和自主权具有社会建构属性,是由嵌入在中国医疗场域中的一系列因素,如医疗体制与政策、医患关系、医生的主观态度等共同塑造的。其次,在疾病告知的实践中,"家庭"往往是分裂的,患者与家属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中国疾病告知实践中的症结并非自主权主体由患者转移到家庭,而是在非自愿的情况下由患者移交给了家属,而"家属"并非"家庭",不一定能代表患者的最大利益。最后,自主权概念中的"知情权"与"决策权"存在分离。不少患者在被剥夺了知情权的同时,不断试图做出有关自己身体和健康的决定;而另一些患者在知晓自己的病情、预后和治疗选择后,依然无法进行自主决策。嵌于医疗体制和家庭关系中的疾病告知和自主权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包含着患者、家属和医生在病程中的不断协商、斗争和妥协。  相似文献   

10.
作为隐喻的疾病--从薛燕平长篇新作《21克爱情》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疾病不应被看作是身体的非常态在世处境,而应被看作是身体的常态在世处境;疾病不仅仅是生物现象,还是政治现象,疾病勾带着存在的政治处境.认识人类的疾病政治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医学专制、罪恶和死亡隐喻、疼痛等,而文学描写中的"疾病"为我们认识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疾病书写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发展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联结人与社会、反映政治进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疾病书写的分析,既能了解作者个人的道德批判,又可窥探当时的社会伦理观念。梅尔维尔在其早期创作的"波利尼西亚三部曲"中展开了诸多与疾病相关的书写,其中对个体疾病、群体疾病和特殊疾病三类不同疾病的书写分别折射出作家对身份问题、殖民问题和种族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殖民者身份困境的焦虑、对殖民主义反向冲击的担忧,以及对传统种族优越论的保留态度。"三部曲"中的疾病书写既体现作家的进步性,也反映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观耳察病     
王哲 《山西老年》2010,(3):54-54
运用耳廓(外耳部分)诊断疾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专著多有关于"察耳"、"望耳"、"观耳"、"诊耳"的记载。《灵枢·本脏篇》云:"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竹核坝内数个村庄彝族人的疾病认知与治疗模式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认为彝族人的传统疾病认知嵌合在当地自然和社会结构之中,形成基于地方性知识和思维模式的分类体系和治疗实践:疾病是生活中的"失序"(disorder),而治疗是嵌合在整体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应对行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反常"的"他者"(鬼)的驱除,来实现从个体到社区秩序的恢复。即使在现代性冲击而出现社会变迁的今天,彝族人围绕疾病形成的文化应对机制仍然通过毕摩仪式、家支制度、神灵观念、道德经济的整合而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与现代性裹挟下强势的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话语思维不同的疾病治疗和临床关怀路径。  相似文献   

14.
温欣 《山西老年》2010,(1):58-58
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电子烟雾"可能会引发哮喘、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呼吸道疾病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加强防护。凡是电器用品,都会释放出电磁波。当交流电通过电路时,它  相似文献   

15.
有数据显示,全球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人约有10亿。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更是居"中国常见疾病死亡率排行榜"的第四位。冬季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近两年全国上下雾霾严重,人们格外注意呼吸系统保健,但在常规防护方法之外,人们往往会忽略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漱口。冬季气候干燥,各种病原体游离在空气中,遇到雾霾天,更是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上流传着的不少俗语,如:"腰带宽,寿命短"、"胖人气虚"、"千金难买老来瘦"等等,似乎都对胖人有"成见"。那么人胖了真的比瘦了容易患病吗?老人是否应该越瘦越好呢?医学专家认为,这些俗话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完全确实。俗语中的道理与误区"老张你又长肉了?小心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哦。""人老了还是瘦点好,那样身体会轻便些,也不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三心"是指:信心、善心和童心。所谓"二意"指的是:"无意"和"有意"。"三心"怡情信心:一位诗人说得好:"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信心可以鼓起人们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勇气,从而减少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贯穿着与疾病有关的身体经验和文学修辞。鲁迅与贾平凹都是有着丰富的患病体验,并对疾病问题进行了深切表现的作家。从鲁迅到贾平凹,对疾病的书写从科学化到神秘化,从"祛魅"到"复魅",从崇尚科学理性到注重文化民俗。透过从鲁迅到贾平凹的疾病叙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中医与西医的争论、科学与迷信的纠缠,勾勒出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消长起伏的一个面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没有实现精准化瞄准和精细化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贫困-疾病"恶性循环链,发现贫困与疾病通过许多联结相互影响,反复循环,只有从这一恶性循环中的某一联结切断才能打破贫困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健康保障链从时间过程角度能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时序管理,从空间的角度又为农民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是截断贫困循环和防止"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现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08,(2):64-64
目前大众对"血脂"、"胆固醇"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只有尽早澄清才能更好地帮助大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远离心梗和中风。误区一:"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导致的不少人把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看作是多吃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