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个人习语与翻译两者之间的关系。个人习语指个人的语言特色 ,它一方面受到使用者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同时又受使用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个体语言的独特性在不同的使用者中表现程度不一。对于个性鲜明的语言 ,译者应充分利用目的语的优势将其再现出来 ,以此表现人物性格或作家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文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46-50
本文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及其核心目的理论的源流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在译员培训中的应用。本文还着重阐述了文学翻译当中如何运用功能翻译理论 ,最后还提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作用、前景和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彭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1):157-160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吴海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44-46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5.
彭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为中国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得到更广泛实施的新时期,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的翻译进行再认识,包括对翻译的作用的再认识,以及对译介内容、译者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的真正困难在于文化的再现。文化差异为文学翻译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同时也激活了译者的创造性。创造性翻译既能导致译本增值,又会造成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董务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8-144
女性主义文学摒弃新批评的批评方式,注重作品社会历史因素的研究。这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熟悉作家及作品的背景资料,应从前理解出发,应注重意识形态的作用。女性主义文学对文学性的重视启示译者在翻译时注重传达文本的语言风格。解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突破传统,使语言风格别具一格。译者应适应这种语言风格以便准确传译。“双性同体”理论启示译者应进入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文本世界,然后再以理性的精神准确地进行翻译。互文本性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该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文本联系起来研究,进而使翻译准确传神。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翻译 ,因其对象不仅是语言符号有形文本 ,而且是意蕴丰富的艺术载体。对于外国文学作品 ,译者如何得其趣而不乖其本 ,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9.
王建忠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4):58-63
异质文化间的文学翻译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误读”。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对“文化误读”进行研究,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马若飞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130-131
灵感是中外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译者偶有灵感突至的体验,但深厚的学养与不懈的探求是译者灵感闪现的必要基础。灵感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东峰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72-75
文章从翻译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着手 ,探讨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分野与汇合 ,认为虽然两者的翻译对象不同 ,但也有文体的互渗现象 ,文章以隐喻为例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把握处理原文 ,以便忠实准确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常出现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主要从文化空缺和文化内涵差异角度分析文化误读的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文内补偿、文外补偿,归化、增益、省略等应对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延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我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梳理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脉络,另方面也是想透过翻译文学这个参照系,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进程中,外国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究竟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观的演进与文学翻译选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建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5):82-86
我国的文学翻译早期,由于文学意识的不自觉,文学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学本身而是为了宣教启蒙,文学翻译选材较为盲目,缺乏系统性.随着文学翻译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文学社团的蜂起,不同的文学倾向被直接反映到文学翻译思想中,我国的文学翻译观出现了为人生、为艺术的转向,文学翻译选材也随之变得有选择、有计划、有主题,从而促进了文学翻译的繁荣和发展,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方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6):31-40
穆木天外国文学翻译对于认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具有重要价值。穆木天与鲁迅有关“翻译”问题的论争,是“五四”以来不同翻译观的碰撞,是左翼文学多元构成的不同翻译观之间的碰撞,这有助于穆木天20世纪30年代翻译家身份的确立,他的巴尔扎克翻译和阐释是左翼文学的重要成果。穆木天的巴尔扎克译著迅速消失在读者视野中,需要结合中国现代翻译文学传统重新认识,但也可见有着他自身素质的限制,相比之下他的诗歌翻译更具有根基性,但却更多地受到来自他自身主导意识上的压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借此《俄汉文学翻译词典》即将出版之机,我愿以我国翻译经验为背景,以"词典"为素材,就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问题,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一为"代序",二求正于译界同人. 我国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早在晋末和隋唐时期,在我国就形成了第一次翻译高潮.佛典的翻译花费了几代人的心血,其浩繁的卷帙,科学的方法,卓越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值得引以为骄傲,并且奉为典范.我国古代翻译家,虽然没有作过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但他们的真知灼见散见于文献典藉之中,并在他们的译著中得到体现.佛典翻译成功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具有在本质与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译性和实践上的可译性 ,根据翻译实现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在翻译中可采用“语言平等置换”原则 相似文献
18.
郑和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2
文学翻译是翻译界学者们始终所关注的。本文就文学翻译的特点,标准及相关策略作进一步探讨。作者认为,忠实乃是译作的最根本标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动态考虑影响文体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协调好创造性叛逆与读者接受,把握度,准确传达信息,保证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冯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76-77
文学翻译的意义在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因此文学翻译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应注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文学翻译者在熟练驾驭两国文字的同时,必须具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等有深厚的了解,才能掌握好再创造这个灵魂,把文学翻译变成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却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翻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对翻译作品进行定位、如何看待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包括源语文学和宿语文学)的关系已成为当今文学界,尤其是比较文学界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文联系翻译的过程尝试分析译作的实质,再进而探讨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翻译文学的特征、功用以及世界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