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二年,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衣甫江在一首《柔巴依》中写道: 我写诗,不是出于兴趣, 对于我,诗与良知和生命浑然一体。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的创作道路、生活道路和人生观富有哲理而又形象的概括。写这两句诗时,他已经历了十五、六年的创作生涯,写了许多好诗,而在十年浩劫期间,他为了诗,为了诗的良知——人生的态度——他遭受了诬陷与迫害,几乎丧命。因此,这两句诗可以成为理解他全部创作的要旨,是开启他创作密室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诗人北岛是朦胧诗运动的精神旗帜和象征,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始终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焦虑意识。通过对北岛随笔集《时间的玫瑰》中的九篇文章的梳理,分析北岛译诗的思想性和艺术化倾向及北岛的翻译技巧,探讨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相似文献   

4.
《渔阳曲》是闻一多的一首未入集长诗,大约作于1924年下半年.诗作借用汉魏名士祢衡以一阕鼓曲《渔阳掺挝》击鼓骂曹(操)的历史故事,抒写了诗人自己的一腔愤懑.这是一首刊发后作者几乎没有再提及,后来的学者们也很少关注的诗作.分析评介这首诗的专文似未见,提及、论及这首诗的文章,自20年代以来,亦不过寥寥数篇.冷落当然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如果从诗歌艺术美的角度着眼,这首多少显得有些冗长与沉滞的诗作,或许难以列入以严谨、精炼,讲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新诗代表作之中——虽然在闻一多的格律诗艺术发展历程中,这首诗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一问题若展开分析需较多篇幅,兹不详述);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从了解一位活跃于“五四”时期和20年代的著名诗人心灵奥秘着眼,那么,《渔阳曲》却是一首十分重要的诗作.对于这首诗作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再发现与再认识,可能会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以及与他有着相似阅历的同时代诗人作家的文化心态,提供一个独异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江淹拟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效阮公诗十五首》和《杂体三十首》进行了比照分析。发现江淹拟诗明显带有向汉魏缘情诗风复归的特点,同时也表明文人五言诗的地位日渐提高。在拟诗这一诗歌现象中,江淹拟诗无疑又是对前人拟诗范围的进一步拓展。这一切都说明了中国诗歌发展到宋末已开始出现多元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6.
“灭贼无期泪横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关山月》中抒发的爱国忧忿,至今仍然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他的感情是那样真挚深刻,诗的艺术形象又是那样的鲜明真切,这就使得这首乐府诗始终保持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陆游(1125-1209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在1177年任四川制置使的时候写这首诗的。那时离开宋孝宗(赵睿) 与金人第二次和议已经十四年,朝廷上正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诗人在这首诗中忿怒斥责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腐败无能,深切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2010,(9)
《次韵遜敏斋主人落花四首》是近代诗坛非常有名的四首落花诗,为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作品。这四首落花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距离满清覆亡已有七年之久。陈宝琛在这四首诗歌中借对落花的感怀,抒发了对世事、世运的感慨,传达出一种遗民情怀。这四首诗写得凄美哀婉、动人心魂,是诗坛难得之佳作。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一首《和刘柴桑》诗,引起后世众说纷纭。李华先生于《陶渊明酬和刘柴桑诗系年》①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每自以为有所会意,现将原诗录于下:  相似文献   

9.
孙爱霞 《理论界》2010,(9):136-137
《次韵遂敏斋主人落花四首》是近代诗坛非常有名的四首落花诗,为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作品。这四首落花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距离满清覆亡已有七年之久。陈宝琛在这四首诗歌中借对落花的感怀,抒发了对世事、世运的感慨,传达出一种遗民情怀。这四首诗写得凄美哀婉、动人心魂,是诗坛难得之佳作。  相似文献   

10.
杨薇 《理论界》2008,(9):125-126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雪莱的《西风颂》分别是中英咏秋诗中的精品。两首诗又同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产物。但由于受到各自民族的诗学理论、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两首诗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杜诗重在抒情,《西风颂》重在讲理。其次,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但杜诗中借“秋”的意象夹杂了些许“文仕不遇”的人生感叹;而雪莱的诗则更理性的思考着生命的规律。再次,杜诗以悲为基调,并无放眼未来之意;雪莱的诗则悲中带欢,于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相似文献   

11.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首成功的咏景诗,不独能够以洗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山水画,更重要的是能够恰当地传达出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为情造景乃古来高手所共同着力之处。明白此理,在进行艺术鉴赏时,才好探得诗人胸襟,而不致妄测臆断,割断了诗中感情贯穿的脉络。文学史上对于柳宗元《渔翁》诗的评介,就出现过这种情况。诗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二十年代活跃于中国诗坛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一首五行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这首诗清丽、素净,脍炙人口,诗人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送别情景的一刹那,用抒情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日本女郎温柔、礼貌、谦恭、深情的动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贵刊七九年第二期,刊登了黄惠聪同志的文章《方志敏烈士的一首诗》,文中介绍了方志敏一首佚失的旧体诗《雪竹》(作者自注此诗转抄于一九五九年十三期《雨花》乔明信《雪压竹头低》一文)  相似文献   

15.
楚天云雨不须疑──李商隐与女道士相爱的几首无题诗考析陶光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些是写与女道士一段隐秘恋史的。本文即对其几首与女道士有关的爱情诗进行考析。这首先要从其长期被注家们曲解的三首《圣女祠》诗说起。一、三首《圣女祠》诗的启示第一首《圣女祠》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17.
《江雪》一诗为柳宗元获谴后,流寓永州所作。诗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和他的《永州八记》虽有诗、文之别,但体调极为相似——都是追求一种寂寞的美感,在孤独寂寞之中自寻安慰。作为这种心境的独白,他还写了一首《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磵,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机。……(中略)。  相似文献   

18.
章依萍在《黄仲则评传》的开篇说:“诗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首诗;悲剧的诗人,他的一生只是一首悲剧的诗。”止水在《黄仲则诗选·前言》的开篇说:“他的一生,就像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长诗。”此喻甚为的当。黄仲则的一生就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了悲剧精神、饱含着悲剧意义的诗。诗组成了他的整个生命,代表了他的全部理想和终身事业,也可以说是他苦难人生的唯一寄托。他是一个那么纯粹的诗人,除了诗,他几乎一无所有。他一生贫病交加,早岁即已鬓若秋霜,并且始终都在困苦不堪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但他的心却永远在诗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相似文献   

19.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寇准《江南春》寇准这首《江南春》,音韵优美,情景交融,是烩炙人口的名篇。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中选入了它。先生说:“这个词调没有别人填过,可能是作者的自度曲。”(《宋词选》5页)我认为这首《江南春》不是词,而是一首诗。我孤陋寡闻,不知在历代词中还有无填此调者。据先生说没有。但诗中是有这种格式的,这是一种三五七言的格式。李曰华《竹懒画藤》(一九三六年中央书店出版)中有一首《画扇与王季延》,校订者沈亚公标点为:村烟淡树烟,浓野白稻花。雨沙白芦花,风鸥乌伴人。林影下喜君,诗句似鸠蒙。  相似文献   

20.
<正> 曾巩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自求补外,出任越州通判,后改知齐州军州事.关于曾巩知齐的时间,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断为熙宁五年,并且连月份也作了推想——正月.王氏《年谱》是人们现在可看到的最详备的曾巩年谱,曾巩熙宁五年知齐之说,经王氏认定,长期以来,似乎便也成了定论.然而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至少,它把曾巩知齐的时间推迟了半年.《元丰类稿》卷七有曾巩七言小诗一首:"去年六月焦原雨,入得东州第一朝.今日看云旧时节,又来农畔所潇潇."诗前有题:"去年久旱,六月十三日入境得雨.今年复旱,得雨亦得六月十三日也."弄清这首诗的作年,与确定曾巩知齐时间很有关系.该诗已明确告诉我们,这是曾巩到齐州一周年后所作的.王氏《年谱》将该诗认作是"熙宁六年的作品,如依此说,曾巩便应是于"去年"(熙宁五年)"六月十三日入境"到齐州的了.这样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