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的科学观念是和传统价值观相冲突的,有的学者则强调中国现代科学与"汉学"或"考据学"的继承关系.任鸿隽的事例表明,"宋学"对于中国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早年受到的士大夫训练一方面为他提供了批评"传统"的武器,另一方面也使其常以"明道"的心态理解作为"科学精神"的"求真".任氏宣称科学的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根本还在"精神",努力把科学向更为超越也更为通达的方向提升;同时又强调科学不过是"常识训练",离不开"日用事物之间",这都使得他笔下的科学更近乎"道".  相似文献   

2.
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诸多学者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的特征、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与科学等.但是,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大多数学者只是在论及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功能时偶有说明.这一理论研究的"空白点"导致我们不能顺畅地分析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和变化发展趋势.本文探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分析"非常态意识形态"的成因,这将有利于我们总结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汤浅现象"作为科技史上的著名论题,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汤浅现象"相关背景的综合考察,解析科学活动中心形成变化的内外因素,提出未来科学中心的发展趋势,论述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7,1(3):229-23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胡适大力提倡科学,坚持科学的理性精神,肯定科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对封建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侧重进化论的介绍,吸收进化论思想,以此观照五四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文学问题,以服务新文化运动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两者的文化身份不同,在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上也存在着差异.立足于陈独秀、胡适五四时期的科学观,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五四时期存在"唯科学主义"思潮,这种观点实际上有忽视具体历史语境,机械类比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近年,学术界和社会上开展了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的揭露批判,这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好处的.然而,伴随着对"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揭露批判,也有人将"非科学"等同于"伪科学"和"反科学"加以抨击和排斥,这就是"将洗澡水和小孩子一起泼出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绝非将科学之外的事物一概加以抨击和排斥.以科学的态度辨析"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对于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显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企图从理论上解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学"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也是西方马克思学的一个学术主旨.开创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是"解读"而非"解构".回到马克思,建构中国马克思学,必须对意识形态问题与科学问题有清醒的意识,自觉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实现马克思"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借鉴西方马克思学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随笔,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个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现象.针对百年来中国历史上诸多的文化症结、悖论现象以及当下学者的"精神休克",丁帆"学者随笔"通过解读中国明清与现代学者的精神世界及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著其人,呈现了类似"巴金式"的文化焦虑.他以学者自我精神启蒙为理想,以悖论思维为论说考释的方法,在随笔写作中建树了人格审美的核心理念和文化批判精神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作为科学史界的著名难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马克思另辟蹊径,在<资本论>中从所有制形态转化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论证了机器以及大工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马克思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为建立超越公私范畴适应社会化趋势的所有制结构,实现由"经验-技术"向"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五四"一代学者与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学者相比,学问气象不如前辈学者博大,思想却要激烈得多;而无论文化激进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态度几乎都是同样激烈,缺乏容忍不同之见、乐闻相反之论的雅量.这很值得注意并加以反思.学风总是与国运相联系,激进的新文化人标榜科学却忽视科学精神的精髓,标榜民主却缺乏梁启超那种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卓识,给20世纪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深刻总结历史教训,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重视学风建设,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力量越是强大的时代,越需要对科学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人文学者就是反思科学的一支主要力量.本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英美代表罗蒂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哲学文化的重新建构.罗蒂是在认识论批判中展开科学主义批判的.他从科学方法上、从科学与实在的密切关系上,消解科学在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后哲学文化中对科学重新定位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起共同编织时代的信念之网,在这一点上科学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在此意义上还不如说是后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1.
汉字自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承性.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中国的文字一直是贬抑多过褒扬.西方一直以"他者"形象来塑造中国文字.有学者认为中文是落后的、不科学的.本文就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对中西文字进行分析比较,展现中西文字的各自优势与劣势,强调各国文字是深深根植于其生长的文化土壤,与文化互为滋润,共同发展的.中文更是如此.中文的独特魅力是其屹立世界文字之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是关于"实体"的机械决定论的科学,"目的性"与"能动性"没有栖身之处.维纳在系统领域里引入了"应然"的范畴,发现并确立了统计因果观和辩证因果观,使控制论成为能动性的"目的"与"关系"的科学,并从而引发科学方法论与世界图景的变革,为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亲亲相隐"这一命题出自孔子,自然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许多学者都从伦理的层面加以论述和赞扬,有些学者还把它上升到法制的层面予以肯定,并竭力让其进入到我们现代的法治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4.
"地理大发现"不仅使人类对世界产生了崭新的认识,也使西方的地理科学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近代"西学东渐"以降,西方的地理科学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地理谱系、知识、价值和表述并置,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夹生现象",即中国的地理知识并没有融入到地理科学中,而我国的"地方表述"仍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如何使地理科学与我国的地理知识、地理价值和地理表述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地理学",需要学界进行反思、研究和重建工作.在这方面,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世纪初现代科学的猛进对17世纪以来机械自然观的颠覆,梁启超逐渐形成以"动"群"变"为表征的自然观,对"科学侵入哲学"风气的体验与批判,拓展了其自然观与哲学视野.现实关切和救世情怀,使其自然观与中外科学文化潮流和文化传统相表里,以强国新民为指归.  相似文献   

16.
吴艳 《江汉论坛》2004,24(6):93-95
论文探讨了闻一多先生诗学"多元意识"的独特表现选择一个对象,自觉地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获得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说明"一中求多元"的方法论成果,假使没有发生学和本体论层面的证明,必然滑向一元论的陷阱.闻先生"并重"、"互证"即"一中求多元"的理念止于方法论,是他那个时代学者的宿命,也是困扰今天学者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部由"塌陷"到"崛起"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五"初期,一些学者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走势,提出了要谨防"中部塌陷"的问题,引发了关于如何实现"中部崛起"的讨论.近年来,中部的定位和走向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袁翔珠 《学术论坛》2006,1(10):186-188
近年来,学者们对"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高校"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建构却被忽视和冷落.高校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建设还处于非常薄弱的境地,既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学科特色的、相对成熟的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面对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发展的浪潮,保护少数民族法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和沉重责任感催促我们应当以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西部民族地区为优势语境,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入手,建构"少数民族习惯法"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和"技术"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据诸多学者考证和众多辞书记载,英语和法语中的science(科学)源于拉丁语scientia一词,而science是在14世纪进入英语词汇的,其词义几经进化才达到近代的科学的含义.关于science一词的源流,麦克莫里斯的研究十分详尽,他既介绍了各家的探讨,也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他表明,scientia虽然与等价词episteme(认识)有关,但它具有普适知识的含义,而哲学则把普适知识看做是它的本分.在17世纪科学革命前,科学被视为scientia,即它只是以世界为中心的哲学关注的一部分.在科学革命后,它变成主动的活动,变成科学.哲学的、方法论的和语义学的论据支持早期科学的这种特征,这从亚里士多德延伸到13世纪,此时在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的著作中首次出现关于科学的独立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可以瞥见scientia意义的变化,直到17世纪这种变化才得到认可.  相似文献   

20.
神圣的"传统"--当代伊斯兰学者纳斯尔"传统"观引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国际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ayyed Hossein Nasr,1933-)经过长期对各种西方哲学和科学学派的精神探索之后,深刻体认到苏非圣贤与伊斯兰哲学家关于哲学的意义及西方社会对它的误读,进而将自己的学术道路定位于对传统伊斯兰哲学的引介.他在伊斯兰世界及西方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透明在传统光芒下的一面镜子",对"传统"及"伊斯兰传统"的理解是其思想中颇为深刻并具有代表的地方.本文重点从三部分引介纳斯尔对"传统"的定义及其理解.第一,从"传统学派"探寻纳斯尔的思想源出;第二,引介纳斯尔对"传统"的定义;第三,对纳斯尔所理解的传统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