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楚纪南故城周边墓葬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所记墓主的名字与职官,提供了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是辨析墓主族属的依据.有关楚王族的卜筮祭祷简和楚铜器铭文资料,揭示出战国时期楚王族墓葬的墓向为东向.一件秦铜铍刻铭的纪年,为区分楚国核心区域战国晚期晚段的楚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战国到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和墓葬形制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建筑材料、工具、建造技术和死生观念构成了空心砖墓对中原地区木椁墓的替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相对于青铜器铸造来说更加简单,空心砖墓的出现满足了当时既要表明身份、又希望能够减少成本的一部分下级贵族的需要。墓葬建筑材质的改变对墓葬内部空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空心砖墓的形制仿地上居室特征明确,墓室内部空间增大,随葬器物增多。这一改变发生在西汉时期,其影响的结果就是室墓的产生。室墓是仿照地上住宅建造的,墓葬封闭之前死者亲属可以在其中举行祭祀活动,是事死如生观念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石构墓葬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类文化遗存,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石椁墓、石围墓、石封门板墓和石封堆墓四种类型。石椁墓和石围墓出现最早,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宗日墓地。随后,石构墓葬的类型增多,出现了石封门板墓及石封堆墓,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渐沿黄河向东拓展。整体来看,共和盆地以东至兰州附近是甘青地区石构墓葬的主要分布区。至迟在青铜时代,这类墓葬已经开始向周边扩散,川西北是主要的影响区。东周时期,伴随着东部周秦文化势力的西渐,甘青地区的石构墓葬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先秦的墓葬形制,经历了一个由“墓而不坟”到“墓而坟”的演变过程。《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既得[将父母]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另据《礼记·檀弓下》,深悉周礼的季札葬子,“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水经注》卷二十四对此释曰:“奉高县县北有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中。季札之聘上国也,丧子于赢博之间,即此处。”这些记述透露:中原地区坟丘或墓葬的兴建,约始于春秋晚期。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在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坟丘,有的规模还相当之大,如河南固始侯古堆大墓,燕下都九女台墓区的16号墓,临淄旧址南墙外的郎家庄1号墓等,说明入战国后兴建坟丘式墓葬的习俗已得到广布。  相似文献   

5.
明镇远侯顾成以武官身份镇守贵州而建立功勋,其墓葬后世称“武墓”;罗汝芳是阳明后学的代表性人物,其墓葬后世则称“文墓”。传二墓均立于安顺九溪村河畔。已有研究表明,“武墓”确为顾成长子顾统与其妻俞氏合圹,《顾夫人俞氏圹志》厘清了该墓茔之讹传数百年的谬误;“文墓”虽疑窦重重,为考古研究带来了许多疑云,却增加了对罗汝芳晚年生活际遇、思想由激进转为隐逸突变的深思,且从罗汝芳的“韦氏之识”“伤子之痛”和“隐居之谜”事件分析,其隐逸并葬于安顺九溪之说极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7.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造型进行对比,多角形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发展受地面辽塔的影响;将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与辽上京道地区和辽东京道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进行对比,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的来源包括由辽上京道地区传入和由辽东京道地区传入。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辽墓仿木构装饰既是契丹努力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是北方民族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8.
辽代是我国北方契丹大国 ,是典型的游牧及能征善战的民族 ,辽中京建在松山区城子乡 (原松山州 ) ,墓葬结构及随墓品具有辽代墓葬的习俗。墓葬位于辽中京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9.
七十子后学散文的论题是由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引发。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献依据,可以分三步论证:第一步是根据考古学成果,将郭店楚墓的墓葬年代确定在战国中期偏晚,上博竹简情况与郭店竹简大体相同,这也是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书写年代的下限;第二步是结合竹简内容与中国思想发展史,大致确认郭店、上博大部分儒家竹简作于孔子第一、第二、第三代弟子之手;第三步是根据郭店、上博竹简,推论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等传世儒家文献同样作于春秋末年战国前期七十子后学之手。七十子后学散文有着坚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汉代人对于山林图像的塑造源于他们在“绝天地通”的历史背景下对成仙的渴求,山西夏县王村墓横前室墓顶南段的山林图就是汉代人在墓室中表现升仙信仰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于图像在整个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墓葬中其他图像的关联性分析以及对图像本身的分析可以发现,墓顶的山林图既是整个墓室壁画空间观看的终点也是叙事逻辑的终点,但其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的山岳,而是汉人幻想中的仙山。通过对墓葬内其他图像的空间与内容分析可以将整个墓室壁画的内容串联成一个以升仙为核心的故事,作为理想家园的具象化体现,墓顶的山林图既是升仙进程的终点,又是故事观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0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陕西华县梓里村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发掘,清理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共有14座,其中仰韶文化墓葬就有12座。仰韶文化墓葬,基坑方向均为东西向。墓坑形状分为两种:一种为圆角长方形,另一种是圆角方形,以前一种占大多数。墓式有单人葬、多人合葬和二次合葬三种。其中单人葬系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三年八月在广州象岗山基建施工中,发现了南越文王墓葬。此墓距今约二千一百年,是目前已知的岭南石室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年十月份笔者有幸被邀请前往现场鉴定该墓中的遗骸,了解了墓葬的一些情况。现仅就该墓葬中的人殉问题作一些介绍和论述,以就正于诸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考古发现揭示,聚族而葬且形制多样的宣化辽代家族墓地体现了中原汉民族传统的葬俗及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构筑形式。宣化辽墓的墓葬结构及墓葬形式演变规律与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极度相似,均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平面经历了从方形、圆形向多角形的转变。宣化辽墓丰富的壁画装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混融,散乐图的内容是中原王朝宫廷雅乐的具体再现,车马出行图是汉与契丹文化交融的实例,备茶图则是汉民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壁画中契丹人与汉人协同劳作与和睦相处的画面,反映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宣化辽墓随葬品丰富,很明显采用了厚葬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宋墓采用薄葬差异明显,但墓葬中出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瓷器,反映了宋辽两地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墓志铭记载宣化辽墓主人张氏家族与契丹皇族耶律氏通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契丹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5.
据《光明日报》2006年4月30日报道,继去年清理完陕西韩城梁带村19号墓葬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又完成了26号墓的清理,27号墓葬也已见到墓室底部。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27号墓为“中”字形,有南北两条墓道,总长60米,与19号、26号墓一样是一椁两棺,但棺上有棺罩,随葬品十分丰富,包括了金、玉、铜、漆、石、铁等质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地区宋代砖室墓的类型和分期陈朝云建国以来,有关北方地区宋代砖室墓的资料发表日渐增多,特别是五十年代河南禹县(今禹州市)白沙家墓c等一批重要墓葬资料发表以后,学术界逐渐注意到对墓的类型、分期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但见解各有不同②。本文试图通过对北方...  相似文献   

17.
汉代繁荣的经济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前提,玺印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而其中发掘出土(传世)的女性用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女性用印的研究,对推断墓葬年代、墓主身份及正确认知汉代玺印制度等方面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纪南城是楚国都城的典型代表,对于纪南城起始时间,学术界有三种典型的观点:春秋早期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说及战国中期至晚期说。结合纪南城考古发掘、墓葬年代及人口数量,对楚纪南城定都年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考古工作者于2010年10月开始对山东省定陶县灵圣湖遗址内的一座竖穴木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重大成果,该墓葬中的“黄肠题凑”为汉代帝王陵墓中特有的形制。综合考古学与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判定该墓的年代大致属于西汉晚期,墓主人很可能是汉哀帝刘欣之母丁姬。  相似文献   

20.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