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以文学上的“轻骑兵”著称的报告文学,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但目前有人过分强调其文学性而轻视其新闻性,甚至说:“报告文学的特征,与其说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不如说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就把新闻性排除于它的基本特征之外了。那么,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呢。?举者略抒己见,以期教正。  相似文献   

2.
以和合学与系统论的观点考察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认为在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激烈冲突的20世纪,报告文学始终处于冲突、融合的过程之中,正是它在"新闻性"与"文学性"、"文学性"与"政治性"(理性)、歌颂与暴露以及主旋律与多样化等方面的激烈冲突,报告文学才得以发展、进步,才走向融合、新生.而90年代报告文学的成熟与自觉,正是它遵循其自身内在规律而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进一步繁荣创作,使文艺更好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时代精神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报告文学由于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要求把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报告”给读者,因此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对时代性的要求就更为鲜明和强烈,更应当体现时代精神。什么是我们今天新时期的时代精神?这是文艺工作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谁都知道,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本质特征。因此,人们总是怀着理想的愿望要求二者的和谐统一,即要求报告文学以其敏锐的新闻触角,崭新而深刻的现代意识,及时地披露出社会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给人以思想启迪,同时又要有高超的文学手段,绘声绘色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正因为如此,评论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是融合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文体,但由于它源于新闻,故新闻传播性是其主要特性.从沉钟的报告文学《问"法"中原张金柱案件启示录》为切入点,探讨报告文学传播不同于其他媒体传播的特性,如"长寿性"、全面性、冷静性、大容量以及故事性等,以此揭开报告文学独特的新闻传播世界.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应该是“报告性”与“文学性”两味俱全。当前不应该给它排座次,认为“报告第一,文学第二”。这不是“报告文学”的内部规律。恰恰相反,打倒“四人帮”后,在实事求是精神得到发扬,在“拔高”不再是报告文学失真的主要标志的情况下,它的“文学味”应相对突出。报告文学能不能合理想象?作者认为,合理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允许虚构的合理想象,一种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前者为小说等文学创作采用着;后者为报告文学等新闻性作品采用着,作者举例分析了后一合理想象存在于报告文学之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报告文学领域,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英是拥有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的作家.或许是因为职业的原因,黄宗英惯用电影艺术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以抒写颇具电影特点的"人物特写"见长;尤其是她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一扫当时报告文学过分政治化而艺术性稍嫌逊色的积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8.
报告文学,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报告文学中,“报告”即新闻性是第一位的,占着基础的位置。纵观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世界之际,约翰·里德的《震惊世界的十天》,首先向全人类“真实地、异常生动的”(列宁语)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该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严格遵循并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特性,其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新闻作品在高扬新闻性的同时,文学性也是其衡量标准之一,新闻写作中并不排斥形象性和情意性,文学性是新闻写作的要求和追求,也是受众对记者和新闻美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社会影响相对减弱,而对报告文学的性质和特征认识模糊也正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报告文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而存在,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作品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内涵和价值上,报告文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闻、报告或论文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是为作者与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有人把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从运用文学语言、刻划典型的人物形象、写出逼真的现场环境等方面作阐述,这都是有道理的,但还是不够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门类,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但是,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从理论上突破了以往新闻性之时效性的框框,而把“冰冻新闻题材”纳入自己的创作范畴,并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的处理,艺术结构的革新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推动报告文学创作及其文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报告文学,是产生于近代的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如果以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问世为一起点的标志,报告文学仅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由于它反映生活的真实有力,迅捷敏锐,同时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两方面的特点,所以不仅为记者们所常用,而且为广大作家所乐取,并深受读者之群所喜爱,发展迅速,日见斑斓。正如茅盾所说:“‘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又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殊的文学样式。读者大众急不可耐地  相似文献   

14.
<读株洲>是曹先生上个世纪最后十几年间发表的有关株洲的人和事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发表时间不同,题材内容各异.曹先生以作品内容为经,以发表时间为纬,将这些作品归纳为一辑,使这部集子自成体系.书中20余篇文章,以不同角度报告了株洲工业的崛起,株洲新人的精神生活面貌,株洲的文物考古以及伟人当年在株洲的足迹.作品多为当代题材,紧扣时代脉博,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选材典型、立意深远,是我们了解株洲的一个极佳的窗口.作为一部报告文学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性的信息,同时还为我们刻划了文学性的典型形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哲理性的思索.我想通过品读这些作品来谈一谈它们共同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声音的共鸣是物理现象,而心灵的共鸣则是情感现象,缺乏情感的声音是没有艺术感染力的。在艺术再创造时,要根据自己的联想与体会,运用形象思维,区别复杂生活真实中和艺术真实中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力求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专题专版对提高报刊的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有重要的作用 ,要做到高质量、特色鲜明、感染力强 ,才能收到好的效益。专题专版必须注意解决单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新闻性与文学性三方面的问题 ,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八年,茅盾写了一篇《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文章,批评那种认为报告文学在技巧上低一级的看法,并且指出:“伟大作品也即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①几十年过去了,茅盾的论断一再得到了证实.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七年的时间里,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报告文学队伍人才济济,报告文学园地奇花竞放.现在,这枝文学新花,已经毫无愧色地独立出来,在艺术技巧上也日益鲜明地表现出它独具的特色.一近几年我国报告文学艺术上最大的突破,表现在刻划人物方面.这个问题尽管至今尚有争议,但它取得的成绩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而报告文学却因具有浓厚的新闻性,它常常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告.早在我国报告文学的初期,茅盾就指出:“‘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②钱杏村在我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序言中也说:“报告文学的最大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他们的这些论断与过去报告文学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无论是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是我国后来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都是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有些作品,如《包身工》,虽然也花了一  相似文献   

18.
白话章回小说在叙述中穿插诗词歌赋,这是《三国演义》的一种艺术创造。《三国演义》的诗词歌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放在小说中具有多种作用,值得人们注意,即便单独抽出来阅读,也同样具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是那些借鉴古典诗文的作品,艺术成就尤为突出。但也有一些作品则缺乏艺术魅力,甚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心脏》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约瑟夫·康拉德最深刻有力的作品 ,它的思想和创作方法影响了后来一些英美现代派作家。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受到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推崇 ,和它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康拉德舍弃了传统叙事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第三人称 ,而完全遵循了第一人称限制性叙述手法 ,亲切、自然、客观。歧义和讽刺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是这部小说的另一特色。同时康拉德还运用了二元对称结构来表达主题思想 ,赋予小说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这里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叙事方法来挖掘其中的叙述艺术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艺副刊:徘徊在文艺性与新闻性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刊具有文艺性和新闻性 ,但不同的时代 ,副刊在文艺性和新闻性的交叉融合中各有不同的侧重。本文从副刊的这两个属性出发来审视今天文艺副刊的生存状态 ,指出文学性的泛化使文艺副刊走向边缘与分化 ,大众传播媒介属性的膨胀又必然将副刊纳入新闻性与商业化的轨道。应当重新审视副刊的文艺性与新闻性。理想中的副刊应当成为用文学、文化的笔触探讨社会问题的公共论坛。文化批判和社会指向仍然应当是副刊影响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