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刊曾于1979年和1981年先后发表过郑先生所述的《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闻一多先生论楚辞》,颇受好评。这里所刊载的为其续篇。文中资料丰富,文论精深,不仅对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示范作用,而且也为后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治学方法。因文字较长,这里先发其中第一部分,余者待下期刊完。  相似文献   

2.
重民先生有道: 大示敬悉。拙撰跋文,妄逞臆说,鶗鶆一条,尤为疏谬。过承奖饰,惶愧无地。副刊所披,颇为手民之误,顷已遵命缮写一通,径寄刘先生矣。补记一则,仍另纸录呈尊览,倘蒙附入,尤为荣幸,敦煌遗物,价值之大,固不待言,更得硕学如先生者整理之,真不朽之盛事也。大著单行,盼能早日出版,俾得先睹为快。余不一一,敬颂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学问渊博如海。由北大清华南开联合而成的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中,开课最多的要数闻先生了。仅就我在西南联大当学生和助教的几年中,听过闻先生所讲的课程,就有唐诗、乐府诗、诗经、楚辞、尔雅、易经等等。闻先生治学态度谨严。而所讲的课,都富有创见。只须翻翻《闻一多全集》,对此便可以了如指掌了。他曾经说:“念书要求懂就要先求不懂。”意即在似乎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先要看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其用意是勉  相似文献   

4.
五、论《天问》《诗经》与《楚辞》为两个时代的产物,两者截然不同。《诗经》为封建时代(按封建时代为中国历史旧有的概念,与现在所说的概念不同)的产物,而《楚辞》则是封建制破坏后的作品。《诗经》产生于春秋时代,而《楚辞》则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历史最大的一次转变,就是由春秋转为战国,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故《诗经》与《楚辞》时代虽然看来接近、却不可同日而语。《楚辞》以下的各种诗赋,倒是和它有着直接的血统关系。如果问历史家春秋是如何变成战国的,则众说纷纭,难于定论,因为那时变动太  相似文献   

5.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四期、第五期曾连续发表了郑临川先生记述的《闻一多先生说唐诗》,反映甚佳。现再将郑先生记述的《闻一多先生论<楚辞>》发表于此,以飨读者。郑先生在附记中说: “这是一多师1940—1941年关于《楚辞》专书选读课程课堂讲演的一部分。当时讲的内容很丰富、精彩,有的经过先生自己整理成学术论文发表在报刊上,有的已收入出版的专著《楚辞校补》一书里,还有的曾写成若干篇通俗杂文在旧社会流传着,它们都被收进了旧本《闻一多全集》。这里记述的八个片段,是经过选择整理出来的,带有拾遗补阙的性质。尽管里面好些论点还可以讨论,有的只由先生首次提出而来不及作深入的探索,有的在后期先生的看法已有所改变,但从这吉光片羽中仍可看出先生治学的不走老路,独辟蹊径的首创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而应加以继承发扬的。”  相似文献   

6.
没有什么!父母们都不要号咷! 兄弟们,姊妹们也都用不着悲恸! 这青春的赤血再宝贵没有了, 盛着他固然是好,泼掉了更有用。  相似文献   

7.
屈原流放汨罗,居住了八九年时间,在汨罗完成了《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部分诗篇的写作。中途曾赴汉北和鄢郢,鄢郢失陷后重返汨罗,纪郢失陷后投汨罗江殉国。2014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屈原与郧阳》一文提出屈原投江地在郧阳,先秦时湘江在郧阳等观点,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8.
诗人论诗,往往独具卓见。杜甫怀念李白的五律:“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就被认为概括了诗人风格的很有见解的诗评。闻一多先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过极为精辟的论述,对五四以来的新诗,从理论到实践都认真进行探索,有所创新。“他本是个诗人,从诗到诗是很近便的路。”①这里打算就闻先生对新诗的论述,谈一点个人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革命知识分子,他生长在祖国和人民灾难深重的年月里,在旧新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他顽强地以威武不能屈的反抗精神,生活战斗下去。他经历了“上下而求索”的过程,终于走上了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革命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先生一片丹心照汗青,这是我很  相似文献   

10.
屈原理想论     
闻一多说:“最使屈原成为人民热爱与崇敬的对象的,是他的‘行义’,不是他的‘文采’。”(《人民的诗人——屈原》)而屈原的“行义”则集中表现在他的伟大理想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光辉业绩上。他的理想包括政治、事业和人格三个方面。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许多先秦诸子都是天下统一思潮的鼓吹者和实践者。屈原的政治理想也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他期望楚君成为尧舜,然后通过楚国的富强来统一天下。他在作品中,反复称颂尧、舜、禹、汤、武丁、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圣君,赞扬伊尹、皋陶、傅说、吕望等古代辅佐国君统一天下的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创作,主要在文艺创作和文献研究两个方面,他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表现在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思想意识、注重表现艺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屈原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关怀人民,人民崇敬屈原。正是出于由衷的崇敬,人民自发地倾向于把屈原视为完人。从西汉早期的贾谊到当代的屈原研究者和楚辞爱好者,都免不了有这样的倾向。由此,学术评论中的屈原与历史实际中的屈原就不无差距了。这个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屈原视为政治家——甚至还是伟大的政治家,二是把屈原视为思想家——甚至还是重要的思想家。两者都使我深为困惑,试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曼君 《东岳论丛》2006,27(2):140-146
闻一多诗学既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又有独特的审美诗性品格。这种文化与诗学的交融,首先表现在理性与感性、思与诗的结合上,其理性精神———个体主体性、公共文化精神与创造民族国家想象的互渗互动,构成了他的冷静地、科学地把握世界、理解人生的方式;其诗性把握———生命狂欢、宗教的形而上追求以及“兽性”,“野性”之类民族强力的提倡等,则形成了他诗意地、动情地体验、沉醉于世界人生的方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理性转向与诗性转向的世界文化思潮。其次,表现在一方面他的诗歌及其他文本、话语历史化、文化化,笔底凸显一个“文化中国”,另一方面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怀与研究又渗透着诗性和艺术的形上精神,因而历史与文化又被文本化、话语化乃至审美化了。再次,从20世纪文化的整体语境、特别是欧战后重物质、轻精神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中,闻一多诗学显示出其文化的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他的诗学的一些独创性命题如“纯形”“三美”“浑括”“审丑”等又是在这种文化整体语境中被激活并显示出其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14.
<正>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自他而始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但在历史上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有一个过程,不少人对屈原有所误解,还有些人将屈原的为文和为人割裂开来。王船山与屈原虽相距千余载,却同以爱国思想著称,那么其间的联系何在?王船山是怎样评价屈原的?本文试通过评述王船山《楚辞通释》中有关论述探讨这些问题,兼及窥视王船山学术的特征。笔者管见所及,或有谬误,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巫官屈原论     
楚辞是中国古代的奇文。楚辞产生后,以其神奇妙丽的特质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经久不衰。第一个称楚辞为奇文的人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辨骚》的开端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这里以《离骚》代表楚辞)但是楚辞为什么会“奇”?根本原因在哪里?刘勰并没有说清楚,后来的众多楚辞研究者也没有说清楚。楚辞之奇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它的作者屈原是一位奇人。何以知道屈原是奇人?不必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屈原列传》,既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又是杰出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世的屈原研究,为楚辞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正确地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牵涉到文学继承什么传统,肯定什么倾向的问题。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就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篇正确地评价屈原的文章。屈原生活于战  相似文献   

17.
<正> 闻一多先生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这三者在闻先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时期的闻一多先生,面对祖国危殆,国土日蹙的现实,接受了“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洗礼,怀着振兴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宏愿,探索人生真谛的理想,写下了《红烛》和《死水》等诗集。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宏伟的愿望凝聚的结晶,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1899-1946年)的一生,虽然如流星般短暂,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和民主革命史上、他却留下了自己耀眼而永恒的光辉.闻一多先生人生的后期岁月,是在当时偏远艰苦的边陲之地云南度过的.在云南的8年岁月里,闻一多先生经历了炼狱般的人生磨难和蜕变,最后舍生取义,走完他壮丽多彩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吸取了楚国民间文学和《诗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崭新的文学样式——楚辞,开拓了我国文学的新园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前几年在“四人帮”炮制儒法斗争模式的恶劣影响下,有些文章以儒法划线,有的为了肯定他,就把他说成“法家革新者”、“法家诗人”;有的为了否定他,就把他说成孔孟之道的“信奉者”。显然,这两种看法,都是十分错误的。当然,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些研究屈原的文章把屈原说成“法家”,其中许多观点也是很值得商榷的。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还屈原的本来而貌。  相似文献   

20.
<正> 闻一多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爱国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上,他是最早自觉地倡导和探讨新诗的民族风格,也是最先在创作中体现民族风格的诗人。何其芳曾说,闻一多“是一个道地的中国的诗人”。这个评价是符合其诗歌创作实际的。一民族风格,主要是指作家、艺术家运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气派。闻一多主张新诗人要“认识我们的环境与风俗”,就是要求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摹和感情的抒发,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面貌、时代气氛、风俗世态、山水人物,以及人们的心理和感情特色。显然,这是民族风格的主要内容。《死水》集第一首《口供》可以看出,诗人之所爱,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坚贞、高尚、爱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花木(青松、菊花),是我国古代诗人经常歌咏的自然景色(大海、夕阳、高山),甚至喜爱喝一杯酽酽的苦茶的习惯,也是地道的中国特点。这首诗,可以说是闻一多追求新诗民族风格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