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音韵学"是语言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之一,又是我国传统声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全面系统地研究文艺领域里的语音美为主要课题.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必须重视对民族文艺形式的研究,而作品的语音特征则是重要的方面;从语音的研究来说,能同文艺结合起来,就更加体现了其广阔的前景.中国音韵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曾把"开展文艺音韵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作为今后科研的一个重点项目.近年来,笔者经  相似文献   

2.
文艺音韵学是文艺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1980年,中国音韵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首次提出这个名称,并把它列为研究规划中的重点课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沈祥源教授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以《文艺音韵学》命名的专著。本书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严整的学科体系。本书所拟...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 ,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音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介绍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的有关情况 ,分析了中国古代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产生的关系 ,论证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5.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性质、对象、研究小史、必要性方言音韵学是以方言和音韵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方言为材料研究音韵问题,以音韵为指导研究方言问题的相互为用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这里说的方言,指的是传统意义的地域方言,主要指的是方言的语音系统,也可以称为方音;这里说的音韵,指的是古音(先秦音)、今音(隋唐音)、等韵和近代音,统括地讲可以称为历史语音。方言作为方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诸方言,由于古汉语诸方言的材料不足,我们一般不谈及;音韵(历史语音)作为音韵学(历史语音学)研究的对象语指古代汉语(主要是“雅言”系统)各防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各防段的发展。我们把现代汉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主要利用传世文献来讨论音韵学问题,而碑刻文献是进行音韵学研究更加真实可靠的材料。利用碑刻文献来研究音韵学,可以使该领域的许多问题得以深入探讨,为语音现象提供新的佐证,并纠正一些学术成果可能存在的错误。该方法的实施可以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8.
"照三归端"问题一直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为了更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问题,通过对又音、谐声、读若、假借、异文、声训等材料的分析,认为"照三归端"在汉语语音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并利用《说文解字》读若、梵汉对音、经籍旧注等材料梳理出照三组字从端组分化出来的时间,以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葛中选是明末著名的乐律、音韵学家,他的《太律》是一部重要的乐律学、音韵学著作。他套用乐律理念分析语音,致其难读。但是,只要把那些与语音分析不相关的成分去掉,就显现出了葛氏设立的各种语音分析范畴。《太律》前三卷所载的三种不同编列方式的韵图(音节表)分析讨论了当时的官话语音系统,它所创立的语音分析范畴和韵图(音节)编排,显示了葛氏对语音的精到分析和详实的音系描写。这些成就表明,《太律》在汉语音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直接或间接衍生版本众多,流传广布,社会影响极大,形成了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公元601年陆法言《切韵》是音韵学经典,1 400年来派衍孳生韵书甚多,音韵学史上称之"切韵系韵书"。仿此,笔者郑重提出"五方元音一系韵书"概念,指称在编纂形制上韵图与韵书相配合、音系框架上大致反映北方话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五个声调的音韵学及汉语教科书等语言文献,并将世传诸多"五方元音"系列文献爬梳归理为同构型前提下的三个系列,归纳各自体系特征及影响流波,推动"五方元音"系列语音文献乃至清代及民国音韵学、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汉书·音注》声母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注》是初唐颜师古的著作。颜氏在书中为许多字注了音,这是一份宝贵的语音材料。整理这份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初唐时期的语音、探讨《切韵》的性质以便更好地利用《切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这份宝贵的语音材料还未引起音韵学界足够的重视。就公开发表的成果来看,只见过钟兆华先生作过较为具体的研究。钟先生曾于六十年代在音韵学前辈陆志韦先生的指导下,对颜师古的反切作了整理。  相似文献   

12.
对汉语语音的研究,在传统上有汉语音韵学。回顾历代学者为汉语音韵学的建立经历的艰苦历程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自可激励今人刻苦治学,大力开展世界性文化交流,从而以先进的方法处理历史文献语言材科和方言土语及亲属语言材料,以期使古人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中元音音位评述田小枫音韵学的研究证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音,结果是不同的.任何一种语言,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分析,必须考虑到音素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别,这样该语音系统必将是复杂的.但是,如果从语音的社会后性角度去分析,众多的音素将被归纳成一个个具有...  相似文献   

14.
从启东方言看古语音的沉淀朱丹音韵学是古汉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研究汉语各个时间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由于古人早已作古,所以研究古音似乎成了“玄学”。研究者很重视各地的方言,因为方言中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古音的痕迹。从地域上看,越是往南,语音保守性...  相似文献   

15.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吉安方言语音,其中有许多古音遗迹.本文拟选古"精清从"三组字来考核吉安方言语音的声母表现,并且与今音一一对应比较,从而分析音韵学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在吉安方言中的体现和差异,进而探究"精清从"三组字声母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皇极声音文字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极声音文字通>是明代初年的一部音韵学著作,它因袭了<声音唱和图>的框架,但又突破这种格局的束缚,按实际语音来分类列字,保留了明代初年吴方言许多重要的语音材料,在语音史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方言音韵学的系统研究虽然未能进行,但对方言、音韵间的关系的探索却是源远流长的。下面我们按时间的先后分四个时期简述如下。一、混沌期(周秦汉)汉代以前,古人尚未注意到语音的历史变化的特征,对方言和历史音韵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不清晰的,两者之间的结合研究也没有展开。因此,我们把汉代以前的方言音韵学研究称为混沌时期。我们说这一时期是混沌时期,并不意味着古人对  相似文献   

18.
周斌武著《汉语音韵学史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版)是阐述音韵学这门学问形成和发展的著作。跟现已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史比,周书把其中的音韵学史独立出来,各个章节交待得简明扼要,不漏重点,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跟社会的使用需要相联系,这说明音韵学从来就不是一门脱离实际的玄学,而是有其实用价值的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如“绪论”点明古人已意识到汉字掩盖古汉语的语音结构,实用的要求(音训、音转、注音)必须认识汉字音节的构造,进而制出反切。这就是音韵学形成的基础。第二章说了学者们为便于写作诗文,汇集反切以韵分编而成韵书;为懂佛理、译佛经以及深入研究反切而有等韵。第三章说明为适应新的文学形式(杂剧),产生了《中原音韵》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四次讨论会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77人.西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长楷和校长钟章成出席会议并表示热烈祝贺.这次年会学术讨论的主题是“音韵与方言”,共收到论文75篇.代表们从各个角度对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学进行了探讨,有的论文从理论上阐发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意义和方法;部分论文利用现代汉语方言材料重建构拟古音,总结历史音变规律;还有的文章用汉语音韵学的理论分析现代汉语方言的形成,揭示方言间的语音对应规律;有的论文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勾画古代方言的面貌,探讨汉语语音史发展的脉络;有的研究者利用日语汉音、朝鲜汉音等域外方音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以补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是:以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传入为契机,进入一个多元并举的时代;新文献的不断发掘,构成研究的一些新突破;多学科介入,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进行;"国语"与"汉语"两翼齐头并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赢得汉语音韵学的更大生存空间.现代中国汉语音韵学研究崛起,不同程度地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永岛的分析也折射出人们对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严重问题的反思;浓郁的军国主义意识,造就了"畸形"汉语音韵学的实用功能,偏离了正常的研究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