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芥川龙之介则是日本近代堪称“鬼才”的优秀作家,两人的小说创作存在着诸多的共通点。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的《桔子》这两则短篇小说几乎同时发表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其在艺术上存在着较多的相似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叙事人称的运用两方面。当然,出于不同作家之手的两篇小说也打上了作家相异个性的烙印,文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感动性质和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在其文体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由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到侧重情感的真实性的转变。《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外两篇经典性短篇小说,这两篇小说在结构的架构上有相同之处,即都完成了情感转换的环形结构。但在风格上则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倾向。莫泊桑作为传统小说家,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性,并关注小说结构的完美、精巧和完整。而鲁迅的小说散文化倾向明显,语言精练隽永,具备浓厚的情感意蕴和丰富的阐释角度。这不仅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创作倾向,而且也表明了两位作家在艺术天分上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4.
刘绍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是一位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走过独特的创作道路并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小说家。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刘绍棠出生在北京通县的儒林村。在小学读书的时侯,他就学着写了不少“小说”,十三岁时,便在《北京新民报》上发表了两篇小小说。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两年后,他写的短篇小说《新式犁杖》获得《河北文艺》小说创作三等奖。次年,他创作的《青枝绿叶》、《摆渡口》与《大  相似文献   

5.
一钱钟书不仅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1941年他发表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轰动了文坛。1946年6月他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同年,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围城》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翌年出版单行本。尽管《围城》出版时正值战乱,仍在短短二年中再版两次,在读者中不胫而走。《围城》出版以后,吴组湘、卞之琳、柯灵、唐弢等著名的作家都对这部小说作过很高的评价,肯定了她的美学价值。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围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杰出短篇小说《药》写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月刊上。小说是通过对华夏两家的悲剧描写,揭露了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歌颂了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坚强斗争精神,批判了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是整个故事情节贯串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写华老栓、康大叔等人的愚昧残忍,用的是明线,从正面写的;写革命者夏瑜的流血牺牲,用的是暗线,从侧面写的。本文仅就这篇小说的侧面描  相似文献   

7.
凯瑟林·安妮·波特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小说作家。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尤为精巧。小说以极为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人物心理活动和状态,反映出现代生活中的人,尤其是女性的孤独、矛盾、不安和对自我的追寻。她的短篇小说因此引起国内外评论家的注意。评论家们主要从小说的主题,艺术手法,女权主义思想等来探讨小说的意义。本文作者主要定焦于她的短篇小说《偷窃》,通过钱包来透视这部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了一篇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恋爱故事。此后,不断有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改造与补充。其中,以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其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变,由于承载这一故事的文学体裁不同,加之不同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使得爱情故事要表达的主旨出现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作家。他中学毕业后,当了十年的小学教员,然后又当过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因此,他有不少作品是写教育界,反映教师生活的,如《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和《倪焕之》等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被公认为是作家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读书、生活,并从事革命工作。同时,他怀着对文学的强烈爱好,涉足文坛,“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报仇》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之一。短篇小说《报仇》写成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发表于《晨报·副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七日,署名曲秋。这篇小说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拂去岁月的霜尘,人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那并未消蚀的思想和艺术的光泽。应当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这篇小说是一个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11.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都令人敬重和怀念。——丁玲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白话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就在鲁迅发表他的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实主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的第二年,叶圣陶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后改为《一生》);而且一发而不可收,两年之中共发表了二十个短篇,并以《隔膜》名篇,结集为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付梓。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之一。随着作者思想和技巧的不断成熟,他的小说创作后来  相似文献   

12.
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热烈地谈论过白族作家杨苏的短篇小说《没有织完的统裙》,被这篇作品巧妙的构思、浓郁的诗情画意和鲜明的边疆民族特色所吸引。连著名老作家茅盾、叶圣陶和冰心也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对此赞赏备至。可是在一九六四年以后,由于人所共知的社会原因,这个曾经写过如此脍炙人口作品的作家,几乎沉默了十余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苏连续发表了一批以云南地下党所领导的边区纵队武装斗争为题材的小说,人们又开始谈论杨苏了。杨苏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先后共发表了近四十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大体上可分为两个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写于一九一八年,是鲁迅的第二篇小说。作者仅用两千余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它不仅思想深邃,而且艺术精湛,堪称短篇小说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茹志鹃的作品《百合花》和前苏联杰出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以战争为背景而创作的,两篇小说一问世就在社会上赢得了巨大的赞誉,几十年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盛赞,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种成功,究其原因,倒不在于两者都是战争小说,而主要是由于两者都探讨了战争中的人性美。本文从虚写战争、英雄平民化和抒情格调三个方面来挖掘文本所表现的战争中的人性美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作家张天翼,以创作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著名。《包氏父子》不仅是他近百个短篇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名作。《包氏父子》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出版的《文学》二卷四号上。它的题材、人物、环境和细节都是典型的。(一) 题材的典型《包氏父子》题材独特新鲜,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三十年代纷纭复杂的都市社会生活。作家以南京八府塘六号她姐姐张稼梅所住大院的门房父子为原型,写公馆仆役老包借债求人,送包国维上学,望子成龙的故事。而包国维在资产阶级教育腐蚀下,在富家子弟影响、引诱下堕落了,帮助纨绔子弟打人,被学校开除。小说描写了小市民的灰色人生,讽刺了中流社会的无聊生活,为革命左翼文学的取材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一 菇志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清新、隽永、细腻、柔和”的短篇艺木珍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百合花》是菇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成于1957年,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百合花》是一篇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女性的细腻、柔和和挚爱的笔触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富  相似文献   

17.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俄罗斯作家。他一生当中写了很多关于农奴制的作品。《木木》这篇小说写于俄国19世纪中叶,堪称是《猎人笔记》的续篇。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莫斯科女地主宅邸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了农奴格拉西姆一生悲剧性的命运。其中的人物形象等象征意义正是这篇小说是对农奴制度的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18.
《赌徒吉顺》和《为奴隶的母亲》是写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典妻题材小说,依照作家的传记性材料从地域文化、个人经验、文本叙事等视角对它们进行再解读:许杰和柔石同为浙东人,相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同题材作品;从创作的无意识动机来看,两篇小说都暗含了作者对自身生活经验尤其是婚恋经验的思考;而在叙事重点和写作风格上两篇小说有些区别,这与两位作家各自的文学交往和所受影响不无关系,他们都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影响,但在具体的写作层面,《赌徒吉顺》受创造社尤其是郁达夫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旅美台湾著名作家聂华苓主编的《台湾中短篇小说选》精选了77篇台湾现代中短篇小说,其中,她自己的作品只选了一篇——《一捻红》,可见《一捻红》这篇作品在作家自己的心目中占什么样的位置。这篇小说的题材、主题、人物,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不是属于那种强刺激的爆炸性作品。但是,它夺魁了。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聂华苓是一位严肃的作家,这篇小说属于纯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必须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不能不承认成功的关键在于作品进入了内心世界的审美层次,增强了作品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表现的深刻性。如果也用“爆炸”这个词汇的话,那就是它爆炸在人的心灵深处,爆炸的声音不大,但震率很高,使人心灵震颤。  相似文献   

20.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