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载毛亨曾作《毛诗故训传》。本文从外部经学背景与《序》、《传》内在关系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毛诗序》原本是《毛诗故训传》的一部分,因而《毛诗序》的作者也应该是秦汉之际的毛亨。  相似文献   

2.
论“毛传”、“郑笺”的异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前541年)间的诗作。秦汉之际,鲁人毛亨开始为这部诗歌总集做诂训,是为毛传;后人把附有毛传的《诗经》叫做“毛诗”。东汉人郑玄又为“毛诗”做注解。因为郑玄做的注解有阐明、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所以他的注解叫做“笺”。毛传、郑笺是《诗经》最古最有权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两种注释,它们一直为我国历代注释、阅读、研究《诗经》的人所推崇。毛亨去《诗经》时代不远,汉语口语或书面语言发展变化都还不大,因而毛传注文  相似文献   

3.
从《马氏文通》散见各篇的关于语序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建忠有明确的语序观念;他确定句法关系的主要根据是语序;他从语序角度全面揭示了汉语文言语法规律。因此《马氏文通》关于语序研究的得失,更能显示出这部汉语语法的开创之作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遍检《毛传》与《毛序》,《传》释诗义与《序》释诗义基本相同者达83篇之多,明显相异者只有3篇,且在解释体例上、在内容的相互照顾、相互发明上,都表明《传》与《序》存在内在的联系。从研究唐前所载《毛诗》资料系统入手,认为郑玄所谓"大毛公(亨)为《故训传》",既包括今《毛序》,也包括今《毛传》,《毛序》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经累积而成的,最终由大毛公(亨)"编纂而成",并体现出他自己的观点;小毛公(苌)则对《毛传》作了最后的加工、厘定工作,并在《毛诗》的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籍传注以解词释义为主要形式,但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训诂内容。本文以产生于纪元初的《毛诗故训传》为例,从典章制度、民族心理、日常生活词语、历史背景4个方面,具体分析《毛传》文化训诂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诗经》名物研究最早是毛亨的注释,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毛亨对《诗经》注解的基础上著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在《诗经》名物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以《毛诗注疏》为文本依据,从制成、弁冠、履及政礼婚丧等方面稽考《诗经》中衣物的相关部分。  相似文献   

7.
毛亨和朱熹《诗经》解释的不同特点比较典型地体现在二者对《静女》一诗的不同解释上.在解释视角上.毛亨强调"经世致用".朱熹主张"以诗解诗";在解释程序上,毛亨以"诂一训-传"为特定程序.朱熹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为主要特征;在解释方法上.毛亨着重"以意逆志".朱熹突出"视界融合".而这种种不同.又是由于二人《诗经》文本观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假探微     
有本字的假借一般统称为通假,但是若深入到通假字的内部研究,所谓的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先秦经典通假很多,本文一般以汉代毛亨所传之《诗》中的通假字为例来说明问题。由于汉代以前人们习惯于通假字的使用,所以毛亨传诗还无破字之例,其训释条例一般是“某,某也”,其中被训字与训字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一部分是以本字(或通行字)为训,但汉代以后,特别是许慎《说文解字》问世以后,人们逐渐有了正字的观念,使用通假字的现象逐  相似文献   

9.
《毛传》有 2 1个字词通释为“病” ,虽然它们都具有“病”的语义特征 ,但并非等义词 ,各有自己具体的指称对象。从《毛传》等传注来看 ,传注与字书既有区别 ,也有密切的联系。传注不仅释大义 ,也释概括义 ;传注的释义不仅是字书释义沿袭的主要依据 ,而且所释语句也往往成为字书证义的主要例证 ,并体现了字书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郑玄改"逑"为"仇"、改"逑,匹"(《毛传》)为"怨耦曰仇",实现了对"《毛诗·关雎》"后妃之德"的转换。前人多认为是郑依刘向《列女传》改毛或郑误读《诗序》,但误读与选择的背后都存有价值判断。笔者尝试从郑玄所处时代的后妃观念、从东汉后宫的妃嫔伦理等方面探讨郑玄改动经传的缘由及注经时的现实关照与理想寄托。  相似文献   

11.
考察赋比兴所自出的“六诗”“六义”说在汉代经学中的出现与诠释过程,可知赋比兴作为一组关联范畴出现在经学论述中始于东汉时代,但直至汉末并未作为观念架构应用到《诗经》的诠释。真正影响汉代的是《论语》“诗可以兴”的观念,《毛传》之以兴说《诗》及王逸《楚辞章句》的以兴解《骚》都属于此一传统,这也是《毛传》及王逸“独标兴体”的真正原因。由于汉代经学家未以赋比兴的观念架构论述《诗》《骚》,因而应将汉人对《诗》《骚》之兴的论述从赋比兴的观念架构中分离出来重新诠释,并重建从以兴论诗到以赋比兴论诗的观念史。汉代经学史及文学批评史亦应改写。  相似文献   

12.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雅·蓼莪》共三十二句,《毛传》分为六章,一、二章及五、六章各四句,中二章各八句。历代相承,至今研究《诗经》者仍从《毛传》的分章。我们认为《蓼莪》应分为四章,每章八句。国风和雅诗的分章,都是为了反复吟咏,因而各章的诗句可以相同或相似,不避重复;但各章的句数应相等,以便用相同的曲调反复歌唱。这种特点在风诗中尤为明显。考一百六十篇风诗,章句不等仅九篇。细审之,这九篇诗,其原始章句也应相等,因错简、脱简、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好逑传》在叙事模式、思想主题、词汇语法、文学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小说叙事模式、文学传播中译者的翻译策略、译本比较等是研究重点.20世纪以来《好逑传》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首先,在译者和译本研究上,对除帕西和德庇时以外的其他译者及其版本研究过少;其次,在文学传播上,对西方受众对象的研究过于薄弱.未来可以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比较、语言艺术价值、其他语种译本以及海外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代注释书(西汉毛亨《诗经传》和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的语法学是笔者近年的研究课题,已发表的文章有:甲《高诱注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描写》、乙《郑玄的语法观与语言观》、丙《致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丁《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戊《汉语词类“有解”“无解”的最早提出与划分》、己《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庚《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本文谈几部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语法学角度出发,归纳概括了<毛诗诂训传>这部训诂学著作中的六种语法分析方法,指出将<诗经>原文同<毛传>传文相比较,可以看出部分语法现象从先秦到西汉的历时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用官话和吴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何典》是明清时期吴语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白和叙述语言均采撷自真实的方言口语,特殊语汇、俚俗词等语料丰富宝贵,但对其语料价值的研究所见甚少。对《何典》中的丰富语料,从语言学角度,语言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历时和共时,文化以及辞典编纂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能深入分析《何典》的语料特点,揭示《何典》的语料价值及对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价值。对吴语词典收录的研究结果显示,《何典》等方言文学作品的语料对辞典编纂完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体系不仅在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领域影响深远,而且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其普遍语法观念、“句本位”语法体系、句成分语法观念、对字与词的明确区分、对动词的分类等均有助于汉语形式语法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歌谣的“缘事而发”是朴素的主观抒情,缺少再现事件的功能;风诗与歌谣因为只有单纯的情感抒发或单一的行动、情节、场景的描写,缺乏完整叙述的功能,其主题与本事常常无法从文本中获得,须得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来解读,于是出现“诗无达诂”的接受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应该看到历史上的各种解诗系统,都带有主观阐释的性质。而作为最早的解诗系统的《毛诗》序传,因为最接近《风诗》产生的时代,保存的原始本事也应该是最多的;鉴于歌谣往往不能再现本事的情况,不应仅因《毛传》解诗从文本中得不到佐证就简单地否定它,应该对《毛诗》序传的学术价值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尚书正读》是《尚书》研究中从训诂研究转向语法研究的发轫之作。曾运乾在书中对《尚书》倒语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曾运乾的语法观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体现了语序的三个功能,即制约句法结构、揭示词类活用、影响语用效果。此外,曾运乾的语序观还揭示了原始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