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出版的中国和外国美术史书籍,分别是两个不同思维体系的产物,中国美术史多以王朝为架构、汉族美术为基本面,西方美术史以希腊罗马为主源、欧洲美术为中心.两种美术史之间没有中间的有机的联系,两者都构不成有整体观的通贯"东西"的美术史.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原因是东亚与欧洲之间的西亚、中亚的古代艺术整体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美术专业系科中的必修课程.在对美术整体的发展和交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前提下进行比较教学,能更好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情况,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画家群、作品群和批评群的状况,提高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及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3.
傅抱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大师,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人们很少知道,傅抱石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上是奠基者与先驱者之一。他还是留学学习美术的留学生中唯一的学习美术史的专门学者。他在中国美术史的本质、线索、特征的研究上,他在运用现代考古学、文化学及多种史学研究方法上,他在专题史、文化基因、石涛研究、年表制作等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美术史论研究。深入了解傅抱石在美术史论方面卓越的贡献,不仅对20世纪美术史学史有重要的作用,对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傅抱石及其绘画也是不可缺少的。今年适逢傅抱石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发本文,以纪念。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的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以年代为单位,按照艺术门类为基础将美术史进行分类叙述,或将重点放在美术"形式"、"风格"、"图像"的研究上.这种研究取向不仅因叙述的单位、门类之间缺乏联系而使得宏观的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无迹可循,并且由于其关注点集中在风格和图像志分析上,略显局限而内向.而人类学整体观照的学术视野以及从实践出发的学术价值取向则开创了一条美术史研究的有效途径,从而也使美术史研究走向多元叙事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西夏史的研究目前缺环尚多,在西夏美术史材料尚难成系统的情况下,<西夏美术史>的出版是难能可贵的.<西夏美术史>广收西夏一代的美术史料,结合20世纪后半叶所出土的美术考古资料,经过仔细排比和研究,从美术史所能涵盖的各个角度深入阐述,力求务实,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西夏美术史的大致轮廓,这无疑是西夏史专题研究上的一部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6.
秦汉帝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外文明交流空前频繁等特点。秦汉文明不仅对2 000年来中华文明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术理论的讨论热点,除去对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与心理、艺术精神等诸方面问题的讨论外,美术史及其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人们论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8.
张锟 《殷都学刊》2002,(4):109-1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源远流长、连续不断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弄清这一过程,将为探讨世界古文明的发展规律提供生动的范例.江林昌教授的新作<夏商周文明新探>(以下简称<新探>)即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韩小囡  郑培亮 《文史哲》2002,(1):167-168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何看待美术考古学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特别是在研究中美术与考古两方面的因素应如何融会贯通,在学术界一直是讨论的重点。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在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的召集下,海峡两岸考古界、美术史界的学者30余人,于2001年10月12日汇聚泉城,举行了海峡两岸美术考古研讨会。会议研讨的主题是21世纪美术史与考古学如何加深合作研究及美术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同时也涉及一些重大考古发现的研究,经过3天的讨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一、美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美术史…  相似文献   

10.
在考察了"文明"的流行含义和词义的渊源流变后,认为"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争得自身解放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成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关于思索和创造更好"保护人、尊重人"的方法与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初论文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着手研究较早,但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我国学者的研究刚刚起步,而对“文明”一词的定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文明”与“文化”一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明”比“文化”的含义更广,人类脱离了原始蒙昧时代,便开始了文明社会的历程,开始了文明的创造。文明史是历史,但不同于一般历史,文明史研究应该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完整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探讨和阐述与文明有关的问题,力求全面地总结人类历史上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揭示文明的起源、孕育和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彭肜 《天府新论》2004,(2):143-144
近年来 ,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通史方面有张少侠、李小山的《中国现代绘画史》、阮荣春、胡光华的《中华民国美术史》、王伯敏的《中国美术通史·近现代部分》、苏里文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等。在专题方面则有朱伯雄、陈瑞林的《中国西画五十年》、陶咏白的《中国油画二百八十年》、刘新的《中国油画百年图史 184 0— 194 9》和林木的《2 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等。总起来看 ,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 ,总观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整体状况 ,我们还不能说它已经成为一个比…  相似文献   

13.
清季日本文明史作品的译介,是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学堂历史教育推动下的产物;中国从日本翻译了为数不少的文明史著作,如《中国文明小史》、《万国史纲》、《支那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在学界和教育界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它对更新近代学人的史学观念,推进新史学思潮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日本式的文明史编纂形式对近现代中国的史书撰写尤其是自编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俄国人对文明的自我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一方面是地域文明理论的地位在俄国得以巩固,一方面,同这一理论建立过程相联系的"俄国的(东方基督教的、东正教的、斯拉夫的)文明"却愈来愈频繁地成为批判的对象.自由派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将俄罗斯看作是一个"不文明"、"不够文明"、"处于多种文明之间的空间"等等的地域.俄罗斯社会文化成份驳杂,需要在考虑到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分裂性的同时.注意到她的社会文化统一性的表现.从俄罗斯文明史里在找到分裂性和非系统性的同时,也能找到体现俄罗斯文明史的文明规划性和文化综合性的例证.边际文明的现实就是文明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型在几个世纪期间矛盾地共同生存.统一不是它们生存的起始条件,而是代表不同传统的文化精英们投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结果.因此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对话注定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2023,(12):124-129+2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文明史上,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仪文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表明,礼仪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注重礼仪文化的创新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文明是共生的,宗教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对人类文明带有正面的影响.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意义,即宗教的世俗化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王永平 《阴山学刊》2002,15(6):27-3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还曾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市文明,创造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曾经最发达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应成为专门之学,其学术理论体系主要有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三个方面。中华文明学的基本理论至少应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中华文明应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方面的内容。龙山文化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夏代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浅论政治文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良安 《兰州学刊》2003,2(6):10-11
本文从政治文明的内涵、制度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功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保障以及现实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制度文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