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南朝学者颜延之和沈约都曾注释过阮籍的《咏怀诗》,《文选》收录《咏怀》十七首,李善为这组诗作注时,即以颜、沈旧注为基础而稍加补充。按照《文选注》对采用旧注的体例规定,《咏怀》十七首每句文下按颜、沈、李的顺序出注,颜注不题注家,沈注题沈曰,李注题善曰,三家注文条序井然,各不相混。宋人合并李善注和五臣注时,误将不署名注当作善注,在这些注文前都补题善曰。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后世对《咏怀诗》颜注面貌的认识混乱。  相似文献   

2.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对《诗品》的批评存在鲜明的异质性。陈祚明反对钟嵘“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认为钟嵘对陶渊明品第不当,对诗旨阐发不足。他认为潘胜于陆,陶诗可与杜诗并驾齐驱,陶诗亦有入世之意,不宜专以隐逸述陶诗之旨。钟嵘之所以强调传统,否定新变,是为了反对以沈约为首的声律论;陈祚明之所以主张溯唐诗之源,提倡“情为辞先”的诗学观,是为了折中调和明前后七子和竟陵派之弊。不同的诗学语境、批评目的,导致了“异质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沈约《宋书.自序》是记载沈约家族谱系、生平及《宋书》成书过程的专篇文献。由于沈约自身"崇祖德"思想的影响与《宋书》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现象以及历代校书者的观念局限和疏忽,《宋书.自序》虽经考校,至今仍有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4.
该文说明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在语词释义、语句语法分析方面,对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的订正及其理据,并阐述了我国古代注书释义的传统理论与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5.
南齐沈居士《论语》注现存七条,是学术界的研究空白。以此七条为研究对象,可以很好地分析其和玄学的重要关系,以及其在《论语》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南齐的沈居士《论语》注,具有一反传统汉注的奇思妙解,而且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既受到王弼本末说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受到郭象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继承了郭象"性分说"来注解《论语》,另一方面发展了郭象山林和庙堂关系的学说。最后,对儒藏精华编一零四册皇侃《论语义疏》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的沈居士《论语》注七条进行校对。  相似文献   

6.
沈约是南朝齐梁时重要诗人,终其一生,不仅在诗歌理论主要是声律论方面着力探索,而且以善于作诗闻名当时,与任昉享有“任笔沈诗”之誉,被尊为“一代辞宗”.然而,对于沈约诗歌的评价,历代评论家意见很不一致.这一分歧始自沈约死后不久.与沈约同时但卒年略晚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把沈约列入中品,曰:“观体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  相似文献   

7.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裴注的史料价值超过陈寿《三国志》本身,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其所以如此,在于裴注引书甚丰。因而研究裴注引书问题者不少,主要有赵翼、钱大昕、沈家本与王祖彝诸家。然而,赵、钱、沈、王四家之说,差异颇大,以致后之学者,各承一说,言人人殊。本文试图考察赵、钱、沈、王四家差别的具体表现及其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裴注引书目为258种,分别指出其中四家均未著录者36种,各家所著录但互差异者15种及存疑待考者16种,最后列出裴注引书目表及裴注所引书目存疑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善经《四声指归》是唐前声病说的重要文献。《四声指归》保留有沈约、刘滔、王斌等大量齐梁声病遗说,他们至少论述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傍纽、正纽等六种病,结合其他材料,可以知道齐梁时代存在八病之说,并且与沈约有关系。从刘善经《四声指归》,可以了解沈约、刘滔、王斌等齐梁声病说的具体思想。《四声指归》自身对八病也有全面系统的阐述。它对病目有明确的定义,对八病有进一步阐发,既论诗之声病,也论文之声病,在八病之外,论及一些新的病目,有一些新的看法值得注意。《四声指归》大量吸收、采纳齐梁遗说甚至沈约遗说,但是也吸收了齐梁之后的材料和声病之说。可以说,《四声指归》是隋代以前声韵病犯说集大成的著作。在讨论声病说发展的时候,对产生于隋代的这部著作,我们应该给予更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在继承和批判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新见解,开创了注重审美的批评方法,认为诗应当风力和丹采相结合,在钟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和谐"意识。在诗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钟嵘的评诗标准。  相似文献   

11.
读《诗品》     
钟嵘《诗品》,晦于宋以前而显于明以后,明后见诸丛书者有二十余种。最早的注本是明朝冯唯讷的《诗纪别集》,以后又有黄侃的《诗品讲疏》、张陈卿的《诗品疏释》、陈延杰的《诗品注》、许文雨的《诗品讲疏》、古直的《诗品笺》。数家注本,详略不一,难以备说。冷落了几十载,近年始有注译本问世,计有:萧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青《诗品注释》、赵仲邑《钟嵘诗品译注》和拙  相似文献   

12.
雅俗是中国文学理论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俗之争也一直伴随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文学受到俗文学的冲击 ,特别是南朝的齐梁时期 ,诗坛上掀起一股有关诗歌雅俗之争的讨论 ,对当时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钟嵘创作《诗品》显然也受此影响 ,因此 ,认识钟嵘在雅俗观念方面的主张 ,对于解读《诗品》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 ,与刘勰《文心雕龙》齐名 ,代表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研究者、注释者甚多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本。其特点是 :考据精约 ,论证严谨 ;阐发义理 ,妙解文心 ;引述宏富 ,材料齐备。虽然在人事考证上存在一些值得再商榷研究的问题。但瑕不掩玉 ,吕校的精约详实还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和《诗品》不约而同地描绘了文学活动中心对物的勃发过程:萌动于咏情、发展于尚气和重兴、旨归于爱秀,心物关系理论蕴含刘勰和钟嵘共同的生命意识——感物的社会责任。刘勰在回归自然、回归儒家和道家的回归意识驱使下"拟容取心",心对物的情感是"见异"中求"趣新";钟嵘在"掎摭病利""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精英意识驱动下"直寻""自然英旨",心对物的情感是怨悲。  相似文献   

15.
《日知录》在引用资料时一般既不注卷数,也不注起止,引文与顾炎武自己的文字混淆不分。通行的《日知录集释》非但没有区分顾氏原文与引文,而且进一步混淆了《日知录》所引书的注文与顾氏自注。陈垣《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所引之文一一找出或核实其出处,注出书名、卷数或篇名,标明起止,还对各种版本及抄本《日知录》进行了校勘。该书不但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日知录》,它所揭示的史源学和考证方法,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之英于《仪礼》的诠释多涉及名物、礼制,并重视阐发礼意,这与郑玄注《仪礼》精简的特点相一致。吴之英《仪礼奭固》也较为精炼,容易把握,同时他对郑玄达诂高见也多有吸纳。吴之英继承了宋以来经学家们治《仪礼》不株守成说的路子,他对《仪礼》篇目的解题或对经文的诠释可补郑《注》之疏漏。吴之英所绘制的《礼事图》和《礼器图》,将《仪礼》中复杂难明的名物礼制变得形象和直观。  相似文献   

17.
张协为西晋文学家,其五言诗《杂诗》十首彪炳千古,钟嵘《诗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的《杂诗》以辞赋为诗的特点非常明显,刘熙载称其《杂诗》为“辞家之言”。本文就《杂诗》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左思《三都赋》的晋人旧注有张载、刘逵、卫权、綦毋邃四家,这些在唐前单行的注本后被唐人《文选》注吸纳,原注渐次亡佚,唐钞《文选集注》便成为认识晋注的重要媒介.诸家晋注各有特点,又皆具有无征不信的精神,和《三都赋序》所言的征实作风一致.对晋人旧注的考察,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世说新语》注中提出的《三都赋》左思自注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钟嵘《诗品》对诗歌创作主体的先天秉赋和后天素养两方面的要求。钟嵘在对具体诗人的评论中贯彻了“才”、“学”、“气”、“文”、“世”等要素相济为用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20.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