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3):7-10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发展,双方产业间互补优势的产品所占双方贸易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双方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逐步从产业间贸易走向产业内贸易。中国-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因:外国直接投资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推动因素;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各国人均GDP的持续提高及消费结构的逐步优化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拉动因素;地缘优势是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四川农产品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形势喜人,然而四川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增长结构单一。要从实施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农产品差异化战略以及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和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等三方面人手提高四川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从G&L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与东盟近20年来的大量贸易资料进行证实分析中表明,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这种状况主要是受双方日益提高的人均GDP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产品差异化程度、我国与东盟的地缘优势,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16年中英服务贸易数据,在测算出产业内贸易的静态指标GL指数、动态指标MIIT指数以及分类指标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然后,选取影响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影响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英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世界贸易格局日益出现深刻变化,产业内贸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贸易的发展为我国产业内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我国贸易格局还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总体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经济动态发展相一致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产业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借以获取动态的国际贸易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烨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4):56-59
产业内贸易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的国际贸易现象 ,正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各国贸易利益的主要来源。应用 Grubel Lioyd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我国九十年代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将农产品分为六大类,利用Grubel和Lloyd、Azhar和Elliot的方法,依次从规模、水平和结构3个方面分析了2004—2013年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第一,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规模10年来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近年来增速趋缓;第二,中国-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很低,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特征较为明显;第三,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总体上所占份额略高,但大部分类别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水平型为主。建议中国应缩小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强化农产品的水平差异性特征,有选择性地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2)
作为主导出口产业,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要比产业间贸易重要得多。产业内贸易不仅可以使机电产品规避或减轻国际上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还可以使机电工业在技术进步、产品高度差异性和显著的规模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通过对机电类各产业部门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机电产品出口实质性增长的潜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看中韩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中韩贸易情况就会得出,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中韩贸易已由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迅速发展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中韩两国外贸企业竞争加剧,其主要原因有中国外贸竞争力不断增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中韩经济发展模式大致相同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动态变迁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Lall(2000)按技术水平分组的产品分类标准,分析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采用出口技术水平指数衡量了我国与东盟出口品的技术变迁。研究发现,随着自贸区的建设,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电子电力产品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呈水平产业内贸易形式;双方贸易品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高度迅速上升,与日韩美等国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政策方面,应该重视差异性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贸易品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旅游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真林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3):70-74
利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旅游业的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距离因素、相互倾销、政府政策、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各阶层收入的扩大是我国旅游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原因。由于我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与各阶层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密切相关,对其进行适当调控有利于体现公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介绍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现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别研究了中国各类木质林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中国木质林产品的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沈国兵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
运用GL指数和二元选择模型研究发现:(1)1995-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知识产权争端排除令涉案产品中23起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20起涉案产品美方处于贸易逆差失衡.(2)美国对中国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该产品美中产业内贸易程度下降而增加,这证实了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不是源于这些涉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竞争效应而是源于产业内贸易失衡效应.(3)美国对中国产品发起知识产权争端的概率将随美中知识产权协议效应上升而减少.但是,美中涉案产品的贸易差额变量在统计上不显著.对策是,中国应通过技术引进和产业升级逐步提高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作为知识产权弱势的贸易大国,中国应在美中知识产权争端中力争利用双边协议效应;中国走出贸易中知识产权劣势格局的路径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提升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美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利用SITC第三版分类下三位数的中方数据,借助G-L指数修正后的G-L指数和Aquino矫正指数分析了中美1992—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并采用GHM方法测算其产业内贸易类型。结果显示:中美电子信息产品从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转移为产业间贸易,且仍呈下降趋势;产业内贸易类型呈现以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格局。分类考察中,各产品的比重和G-L指数都存在较大差异,中间产品贸易占了较大比例;中美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不稳定,中国仍处于电子信息产品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因此,重视加工贸易的结构转型,并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将是后期中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余敏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4):30-35
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日双边贸易带来了契机也加剧了两国的贸易竞争,从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中日双边贸易的性质和贸易分工,以对中日贸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若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中去。我国产业内贸易应从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对影响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因素、产业组织结构因素和政策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不断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对1992-2011年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同时存在,并且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近年来有所增强;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澳大利亚市场开放度、澳大利亚对华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对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我国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内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在国际生产形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的新格局中日渐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模式。研究这一新型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机理,对于我国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分析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贸易型态。如何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谋求福利最大化?这再次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产业内贸易的动态衡量以及其与调整成本之间的关系。文章疏理了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的研究成果,发现既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工业领域;检验平滑调整假说的方法存在弊端;农业贸易调整成本的研究维度较单一等。为此,建议学者可以引入非参数估算和展开多维度的方法来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调整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产业内贸易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个产业在国际市场牛应变能力和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重要指标。采用测量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研究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通过计算从1991年到2006年16年间各类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以及机械及运输设备细分产品的G-L指数分析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