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析高等学校以生为本办学理念实现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等学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观念、方式和体制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给予高职高专准确定位,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构建以培养、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即"三全"育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质量高不高,社会欢迎不欢迎,是学校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邝邦洪校长在<办学理念与治校实战>中,对"突出特色,以质立校,以生为本,崇尚创新"的办学理念作了阐释,邝邦洪提出的"以生为本"从"大师、大楼"的增长看到"生"的本质变化,是认识的重大突破,使教育发展观扬弃直观走向科学.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其内涵体现在:工作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价值追求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工作原则是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工作方法是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学校工作中,要以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这个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成才这个关系学生根本利益的问题来展开.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等教育中贯穿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本文结合美国的大学、尤其是马里兰大学中关于本科教育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学分制、教学改革和评估认证制等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现行做法,比较分析我国高校的现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以生为本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还必须面对教育自身的信息化。这就需要今天的高等学校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主动接受和适应教育信息化变革,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以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振兴、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尖锐的挑战。高等学校必须迅速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伟大的历史转折,高校尤其是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改革,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主动服务,扩大功能和空间,才能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情况和新挑战。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探索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模式、人员素质、方法及手段等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重塑教学理念、制定“以生为本”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管理的变革,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将封闭式的人才教育转向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以及现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决定的。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人才"的预备队,要培养造就21世纪的人才,按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应首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在高等学校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认真反思现行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观。从“为人民服务”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演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轨迹。研究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演进,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实践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双高计划”建设项目,为新时代促进高职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坚持加强和改进高职党建工作,成为关乎高职学校高水平学校建设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以特定高职学校为例,在梳理高职党建工作现存普遍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阐述基于“一个体系”、做到“两个强化”“落实三项措施”的“大党建”格局建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探索进入关键时期 ,从本质和基本原则层次、发展战略层次和保证支撑机制层次上对新社会主义观进行的初步概括和总结 ,是邓小平理论系统化的重要成果和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要求,是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指出应该从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在经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极端重要性;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农业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黑龙江、辽宁、江苏、浙江等省份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分析了该计划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基本做法与主要经验,讨论了其对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以及在安徽实施同类计划所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高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必须发挥其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教化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和监督作用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道德建设 ,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高道德水平 ,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倡导 ,推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认真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的长远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而高校学生工作是直接面向广大学生,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因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必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在贯彻“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理念时,应结合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帮贫助学、心理健康、学生管理的新平台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加强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充分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把握高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深入挖掘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社会功能、传承功能和创新功能 ,发挥高校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并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加强高校文化创新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会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为人民服务”思想,既是一种政治觉悟,又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准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探讨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对于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加强与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失衡与重建——以高考录取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中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更是受到猛烈批评。无论是从“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看 ,还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看 ,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都严重侵害了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而且加剧了各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危害是十分深远的。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作祟 ,二是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分布的不均衡 ,三是教育改革措施的不完善、不配套 ,四是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消除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教育改革和实行依法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