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公共政策打通农林高校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的路径,是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战略举措。通过对现有政策路径的梳理,解析了其所具有的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主要运用公共政策、注重中央和地方的无缝衔接、致力于打造长效机制等特点,针对政策路径存在的问题,从瞄准农业和农村生产一线调整政策重心、扩大农林高校毕业生的招募规模、切实消除扎根基层的后顾之忧等方面提出了对现有路径的进一步完善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社会资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军现代农业,给现代农业带来巨额资金,同时遭遇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体系薄弱、农林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带来的诸多障碍.在社会资本大踏步迈入现代农业的重要转型时期,必须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并鼓励农民土地集约化使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发展农业基础公共设施及优化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其素质,以此降低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风险,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热情,进而促进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人才是强化西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西部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人才缺位困境尤为突出,如农业基础人才源头性缺位、农业现有人才整体性缺位、高端人才区域性缺位等。强化西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要做到完善基础教育机制,培育本土农技人才,形成地区发展内生力;发挥农林高校作用,推进学科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助力地区发展转型;加强地区吸引力,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提升地区发展活力;提升地区建设水平,促使优秀人才扎根西部,夯实地区发展基础;瞄准关键环节用好高端人才,补足弱点短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整个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农业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场域,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路径。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具体应在构建现代农业能源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为了保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平稳化运行,需要在理顺城乡融合发展关系、释放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红利、重视农业人力资本开发、强化综合性政策扶持体系等领域综合发力,形成协同共振效应,加速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步伐。同时,还要警惕转换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农民主体性缺失、农民自信心丧失、农民贫困化等风险,做好风险防范与对策化解,最大化降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5.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特别突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下,对湖南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制约湖南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提出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面实施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免费培养政策;通过产学研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起包括科技支撑、人力资本支撑、资金支撑、市场支撑、组织支撑及政策支撑在内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拉动能力不强、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立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造河南省现代农业政策体系;以培育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建立河南省现代农业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市场发育,完善河南省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河南省现代农业要素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的稳态转变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力资本的零值静态均衡和高水平动态均衡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分界。农业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实践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与传播。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依赖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人口生产的量质权衡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产出的可持续增长唯有依靠技术进步。现代农业技术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农村人口转型带来的农业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中国1985-2012年间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水平对农业增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高生育率)向质量偏好(高人力资本积累率)转变,即人口转型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量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转型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农业是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完善的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环境等要求的新兴产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主要在于适应现代农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市场环境缺失等宏观因素.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完善现代农业的治理和服务结构、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技术培训体系、农业保障和农产品补贴体系,把农业纳入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马克思增长"转变为"库兹涅茨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增长迅速,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物质资本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的决定性要素,人力资本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基础人力资本是第一、三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或显著性变量,而专业人力资本对第二产业增长渐具显著性;经济增长仍属于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马克思增长"。基于人力资本结构及其贡献的这种变化特征,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路径是: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第一产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产业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要由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道路"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实践创新,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了山区经济;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及推广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大别山道路"的实践经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大别山道路"持续发展应探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多层次的实现途径;继续完善农业推广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强化基础教育,实行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此外,当地政府在科技、人才及财政方面的政策扶持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培育创业型农民带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的创业农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针对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和完善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和培育创业农民的金字塔原理.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变化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人力资本的改善,将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概率,加速农业的小部门化进程;将加速农业部门现代要素的引进和生成速度;将提高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促进部门间的收入均衡。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时,农业部门生育率的下降,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创造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由此,应当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作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是中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促进中部地区农民长效增收,应大力提升人力资本,加快科技进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创业创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现代农业急需人才开发等四大工程,构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网络服务等四大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近代美国农学家来华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变革和美国社会的资本主义扩张等历史因素相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来华的美国农学家们参与的农业科技活动包括了建设农科学院学科、开展农业科学研究、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参与乡村建设服务、促进农业科技合作等内容。客观上协助创建了中国近代农林科技体系,培养了近代农林科技人才,完善了中国近代农业理论研究,推动了农业科技和生产发展,形成了科、教、推农业发展体系,奠定了中美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科教兴村”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教兴村"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科教兴村计划的实施,对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具有重要意义.农民素质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科教兴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是科技型农业,农民增收依托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教兴村"的重点.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与必要的物质资金支持是"科教兴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 ,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渡 ,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必须深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研究 ,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专业思想稳定、吃苦耐劳、独当一面、综合素质高的产业型农业技术人才 ,以建立起产学结合、面向市场的开放型教育模式 ,推动高等农林专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资本市场与我国农业产业重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程度高。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农业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 ,制约着农业产业重组和传统农业的改造。从资本市场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关系出发 ,对现阶段农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 :农业经营观念的创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和投资中介组织的发展是加快农业利用资本市场 ,实现我国农业结构重组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构建"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目标,以全方位提高妇女地位。其具体实施路径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制定法律和出台政策措施,为实现男女共同参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在农业农村领域,建立了以农林水产省为主导,以多项政策措施为保障,地方农业相关部门、农业生产者既相互配合又分工合作的联合推进体制。法律政策执行的效果是优化了农村妇女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妇女对农业生产的深层参与,切实提高了其经济地位,构建男女共同参与社会体现了对农村妇女的深度关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培养大学生进城导致农村资金和人才的"双重流失",各种教育成本使得大多数农村家庭丧失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减少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量,影响农民收入;农民工进城实现劳动力由生产效率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促进了经济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效果并没有如经济理论所预期的那么显著。其原因在于各种制度性壁垒和人力资本壁垒,抑制、阻碍了农民工在城乡之间自由的流动。所以,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不断改革和完善当前失衡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民工流动的各种制度性壁垒,以及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