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群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女性科学家的科研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在进行科学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品质。女性科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研究风格。文章通过分析女性科学家科研风格的共性特征与几位杰出女性科学家独特风格的表现,揭示了女性科学家风格的优势和劣势,旨在强调女性科学家不仅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要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富有创新的科研风格。  相似文献   

3.
大众媒介对女科学家的报道将女科学家描述为科学家中的"女人"和女人中的"科学家"两种实际主体相同但侧重点不同的细分群体。从态度看,大众媒体对女科学家的描写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隐性或显性歧视,尽管这种歧视在逐渐向性別平等和认同的文化道路推进,但仍然受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巨大影响。大众媒体对女科学家的报道于公众特别是少女建构女科学家的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象征模型引导孩子们对该群体的印象生成及存储,影响着少女和年轻女性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因此女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贡献必须更多地纳入科学报道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媒体建构的女科学家形象应该有利于引导公众特别是少女对女科学家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院士、博导及博士生三类不同科学家群体对现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的态度和评价的分类问卷调查为基础,对不同样本群体的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各样本群对院士制度相关问题的评价差异.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往往会因其所处地位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不同地位的科学家对特定科学体制的态度差异,无疑在客观上影响科学的社会运行,因此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了自近代以来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时的年龄有明显提前的趋势 ,指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并对未来的趋势做了预测。结合本研究的结论对我国科学界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我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中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逐渐形成的。身在科学建制中的科学家,在一切科学活动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发明者、预测者、阐释者、综合者、批判者、评价者、传播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等等角色,发挥着中心作用。科学家的职业特点是,参与科学并不要求申请许可证手续或需要正规的教育,没有可以与其他专门职业相对应的“当事人”,科学家群体比较年轻。科学家的工作特点是承前和独创、求实和诚笃、可错和批判、勤奋和有恒。科学家和政治家毕竟是有某种难以割舍的联系的,问题在于二者之间怎样交往和合作。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哲学,不过在常规科学时期,我们看不出或者难以明显看出科学家与哲学有多少关系。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主要是指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对科学的社会后果予以关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科学家伦理责任缺失的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第一,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第二,误用或滥用科技成果。科学家伦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一方面,科学家本人主动承担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对于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现实约束。这两方面都有着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中国科学家个人化的科普行为值得关注.通过建构基于计 划行为理论的概念模型,文章探讨了中国科学家在疫情突发时的应急传播意愿及其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科普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学 辟谣行为意愿;基于中国特殊背景提出的变量———感知机构支持能够影响科学家对于科普 的态度与感知行为收益,然而感知机构支持与感知行为收益都无法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普 行为意愿.由结果可知,中国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强组织性特征以及在危 机情境之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时,研究也揭示了 “科学传播”向“知识表达”的转变趋势, 并阐释了这种转变在未来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非科学、科学家群体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设置与科学权威关系自20世纪末便成为科学社会学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知乎为研究田野,对知乎平台上的转基因话题的科学传播现象进行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研究,以关注在新媒体科学传播过程中,科学家群体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的意识形态以及其边界设置行为的具体情况。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在有关于转基因的线上科学传播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系列的话语边界设置手段,区隔了自身与公众之间的身份边界,并借此进一步维护了自身在转基因科学传播与科学讨论过程中的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最为基本的传统内容,又有与时代发展有关的新内容。在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方面,科学家一要推动科学应用于人类的和平建设事业,二要避免科学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冲突。在与非科学倾向的斗争中,纠正错误认识,弘扬科学精神,揭露和抵制伪科学,也是现代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的责任有两层涵义 :一是科学家作为一名普通社会公民在从事科学研究这一职业时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即内在责任 ;一是从科学家实现社会对他提出的道德要求出发的 ,表明自己对他人、集体、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以及达到的行为后果应该负责的一种伦理学范畴 ,即外在责任。内在责任要求科学家遵守科学活动本身的道德规范 ,外在责任则要求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来控制某些科学研究项目和干预科研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从对历史上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自 16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 ,科学家发表他们的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有明显的提前趋势。针对这种现象 ,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对未来的趋势作出预测 ;同时结合研究的结果对我国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对我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历史上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的研究@李侠$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6 @王子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6  相似文献   

13.
从对历史上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的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自 16世纪以来 ,伴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 ,科学家发表他们的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有明显的提前趋势。针对这种现象 ,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并对未来的趋势作出预测 ;同时结合研究的结果对我国的情况也提出一些建议 ,对我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历史上科学家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年龄的研究@李侠$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6 @王子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6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中立的。它到底给人类造福还是致祸,"行善"或者"威慑"完全取决于人,尤其取决于主导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不仅仅关乎于他个人事业的是非成败,还关乎着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祸福。因此,用人文引导科学发展,用人文精神武装科学家的头脑极为重要。从科学发展观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对当代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的人文精神应包容以下三种:哲学的人文精神、道德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的人文精神。哲学的人文精神为科学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道德的人文精神规范了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为人类造福;艺术的人文精神滋养科学家的灵魂,使其在臻美追求中洞见真理,彻悟道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曼哈顿工程是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制造原子弹计划。对曼哈顿工程前后科学家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回顾,考察了该计划中体现出来的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学术良知。反法西斯战争使科学家们高度意识到了自己对社会的神圣责任;而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亦给他们带来新的困惑,并进而促使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地寻求“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反思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样板,在二战时期,面对希特勒的强权,德国科学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科学家社会责任角度,可将那时的科学家分为四种类型,即终极关怀型、价值中立型、相对价值型和责任丧失型。目前对科学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何种责任等问题仍存有争议,但无疑,大科学时代强调科学家必须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是极其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03,(9)
吴有训是江西省高安市荷岭镇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杰出的科学家。《高安市志》曾记载了这位科学泰斗一件鲜为人知的轶事。 1947年初夏,已是中央大学校长的吴有训偕夫人回乡,这是他离开高安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返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海外人才选择归国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其中海归科学家逐渐成为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群体,其职业晋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人们较多从宏观层面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此进行解释,本文着重从微观层面和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在逐步国际化的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社会资本对于海归科学家职业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有助于海归科学家的职业提升,但是这种效用在职业发展中呈递减态势,而本土科学家较多地利用闭合的强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更容易得到行政职位的提升。海归科学家出国深造前在国内高校的教育经历可以部分获得中国学术领域的信任和认同,但归国后仍然面临重建本土学术网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一直猜测,令耳鸣患者痛苦不堪的耳内噪音并非源于耳内,而是最初产生于大脑内部。德国科学家日前证实了这一猜测,并有望据此开发出治疗耳鸣的新疗法。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脑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格尔洛夫和他的同事们在专业杂志《神经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是通过利用外部磁场对耳鸣患者大脑局部进行刺激的方法得出这一结论的。据科学家介绍,他们让14名耳鸣患者坐在能产生磁场的机器下方,利用外加磁场对他们左脑的某一特定皮层进行“钝化”刺激,即利用磁场阻碍这一部分脑器官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家们近日首次拍摄到了HIV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有助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