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祥海 《社区》2010,(29):6-6
1917年蔡元培受孙中山之命接管北京大学.诚邀辜鸿铭来北大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胡适对此提出异议,蔡元培解释说:“我们尊重的不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是他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学识渊博 ,贯通古今 ,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 ,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 ,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 ,亦多有创见 ,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贾云峰 《北京纪事》2009,(12):76-77
大大小小的胡同,就像北京的毛细血管一样,分布于北京各大城区中。钱粮胡同只是众多胡同中普通的一条。  相似文献   

4.
5.
段慧群 《老友》2012,(2):9-9
季羡林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农民家庭。他是一个爱母亲的人,但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来赡养母亲.母亲就已撒手西去。这让他痛苦难忍.如万箭穿心。  相似文献   

6.
为当下的青少年培养提供思想资源及实践范例,结合大量史料,对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实践经历、思想和方法进行发掘、体认和剖析。分析认为,康有为重视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学术,但不废新学;主张改革教育,倡导"博学"、"中西合璧",兼采中学和西学之长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从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整体提高,其中德育尤重;教学方法上,采用"启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注重"对话式"教学,在自我之间、文本与学习者、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对话,共同分享学术思想智慧,提高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倡导"从游式"教学,常常带领学生去体验自然山水风光、参与其与他人的谈论对话——"耳濡目染"、"见贤思齐"。  相似文献   

7.
咪拉 《北京纪事》2009,(5):67-68
与北京的不解之缘95岁的女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在大陆还是个“新人”。殊不知70多年前,叶曼先生便与北京有着不小的渊源:时年20岁的叶曼,同时报考了清华、北大和北师大。在发榜的报纸上,她没有在清华的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却在北大试读生中看到了自己。  相似文献   

8.
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书画家,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造诣深厚,在中国文化史上声名显赫,而且为人亲切,平和谦逊,处世幽默,常常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幽默言行。  相似文献   

9.
强江海 《新天地》2016,(2):16-17
时值国学大师南怀瑾逝世3周年之际,南怀瑾三子南一鹏写书立传,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平凡的父亲.不让贫困在孩子心里留折痕1955年南一鹏出生时,正是父亲南怀瑾生意失败,一家人挤在台湾基隆小巷的陋室中,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父亲却始终面带笑容.一天,朋友送来了半袋米,然而父亲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把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举家食粥,父亲端着碗对孩子们说:“别人遇到困难了,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帮的就一定要帮.”  相似文献   

10.
1926年创办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是20世纪20年代复兴国学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虽在实际运作中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延续,但其根本动力却是源于陈嘉庚的办学理念,是厦门大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在国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上所进行的尝试,有过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学术传承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学界、媒体等为推广国学做了诸多工作。而在此契机下,国学却被某些人当做谋利的商品。国学"被"商品化使得国学推广以营利为最高目的,呈现出种种乱象:国学"被"一味媚俗、"被"无序供应、"被"炒作营销、"被"低级消费。其实质是对国学推广的偏离:营利至上是对国学推广"文化担当"的偏离;一味媚俗、无序供应、炒作营销是对国学本真的偏离;低级消费是对"化民成俗"的偏离。而真正的国学推广须是利他的、客观的、理性的。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认为国学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学的革命反满之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学是革命派铭记种姓和激励革命斗志的武器;二是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之重地。章氏无论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还是在其远离政治权力中心之时,均戮力进行国学的研究和传承。三是塑造国民道德之用。面对清末民初社会道德沦丧的景况,章氏认为国学是塑造国民道德的恒久法宝。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每当收到师友们惠赠的著作,都欣喜几天,阅读前言、后记,翻看图片、目录,了解主要内容。而后存放书橱,以备日后参阅。可当收到余子侠先生馈赠大作《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以下简称《唐文治》)时,却一读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射艺"的研究理清相关概念和内在联系。研究认为目前对中国传统"射艺"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必然涉及到近代出现的"国学"概念,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作为"国学"的概念是适当的,它能包含"射""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射艺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习射能更好地理解国学,同时国学理论又能丰富射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秋生 《中华魂》2011,(2):27-27
近些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大师",他们预测未来,指点迷津;他们自我修行,教人养生;他们观察风水,指挥建筑;他们牵线搭桥,保人升官。他们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一些人对他们的崇拜指数远远超过当红明星。  相似文献   

17.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6,(17):42-43
您知道当代“活屈原”是谁吗?您知道“苦寻屈子魂”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红学家、楚词专家和当代思想家有着怎样的精神境界吗?他对艺术、对人生究竟有哪些独到和精妙的见解?请一起走近这位世纪老人——文怀沙的传奇人生,相信人生境界会因之而升华。  相似文献   

18.
简评二十年代的两份"国学书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年代,胡适和梁启超先后为清华学生开列两份"国学书目",在当时青年学生和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份书目在编制方法、著录形式、收书范围等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互有优劣,显示了胡、梁国学研究的异趣.本文对在中西文化冲突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青年导师的胡适和梁启超引导青年学生阅读古书的得与失作了客观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第三代新儒家从儒学角度反思“五四”和“启蒙”的某些观点,通过梳理明中叶以来的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线索,可以发现启蒙思想并不只是西方国家的“地方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同这条思想线索有着内在联系,倡导启蒙、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西方“文化殖民的产物”.当今弘扬国学或本土文化应该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与整体,不应局限于正统儒学,更不应排斥“异端”,因为启蒙思想往往存在于“异端”之中.  相似文献   

20.
“国学重振”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学话语、国学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的交织中,处于弱位的国学话语不仅是重铸国魂的文化途径,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触媒和介质,要求翻译主体不仅要具备"打通"中西的能力,还要具备"参互"古今的文化内省能力,只有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才能面对业已出现的人才培养的困境,完成对翻译专业人才完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