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私密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实践,首先是在文学领域发生,并进而渗透到大众传媒这一公共领域的。随着文学领域中私语化写作的出现,"私密话题"或"情感隐私"也逐渐在媒介上衍生和繁盛,成为大众传媒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一发展过程,既可从西方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看出端倪,也可在中国文学领域的话语发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现象,私密话语向大众传媒的扩张充分借鉴了文学叙述手法,采取了新的叙事策略。这既包括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也包括内容上的一种调整。形式上,私密话语采用一种口述实录体作业方式,利用双重或多重叙事视角,采取直接个体对应式话语和"场景"叙事。内容上,私密话语倾向于从宏大叙事转向微小叙事,从国家、民族叙事到家庭、个人叙事,从精英、主流叙事到大众、边缘叙事,从一元化、封闭叙事到多元化、开放叙事。具体体现在叙事主体由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大众,叙事题材由主流话题转向边缘话题,叙述语言更加口语化、方言化。  相似文献   

3.
中、美自白诗派以独特的"自白"言说,在私密空间内对个体生命展开深入探询。但因文化场域、时代语境等因素的差别,二者的私密话语形态又存有部分差异。不过对于"自白"所呈现的自闭褊狭一面,中、美自白诗派在后期都予以了纠偏,有效推进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会,在强化个体生命经验的同时,又密切了不同个体及群体间的对话关系,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相互校验中丰富了诗歌的思想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4.
全球传播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交往、参与国际治理的重器.当今世界正处于剧烈分裂对抗的局势之中,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动荡世界之下,中国,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如何通过全球传播加以应对?从文化话语视角出发,提出当代中国话语具有一系列重要品质,可以成为化解人类困境的基础和资源,其包括:"自主创新"的运动法则、"整...  相似文献   

5.
娱乐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公众话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娱乐文化借助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兴起,影响了当代中国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公众话语系统,使公众话语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种改变有其积极的一面,但随着娱乐元素的加深和人们感觉的钝化,公众话语权又会从强到弱、从有到无。娱乐文化和媒体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二者的共谋会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娱乐元素的不断增多会使人们感觉钝化,不再思考,甚至主动放弃话语权,将人的个性消除,变成媒体的奴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会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系统,这些话语系统除了含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外,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自己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至少应实现两大话语系统的转换:一是由"革命"到"建设"的话语系统转换;二是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系统转变。这两种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言语交际是遵循会话原则进行的,但也有例外,出现“语不达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话语的语用含义,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语境与歧义、词义及幽默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帮助消除歧义、确定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幽默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话语分析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陆续有学者提出了学科中存在着照搬西方和文化失语问题.话语分析工作者和教师也应该开始考虑本学科的本土化以及学术的文化多元化问题.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揭示话语分析中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及其学术和文化后果,分析建立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研究新范式的内在原因和动机,并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行动策略.我们有确切的外部原因、真实的内部必要和条件去构建适用于当代中华文化话语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
中医文化语境重塑是新时代推动中医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话语研究的视角下,基于历史、身份、意识形态分析的框架对中医养生群族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医文化渊源的消解是中医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之一;而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去边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使这种身份认同成为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基础;此外,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是冲击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原文化传统、关注身心合一从而张扬中医人文精神、重构消费是中医文化语境重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话语与文化语境处于一种辩证关系中,话语反映文化,同时受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人情对于特定的情境里的恰当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从性别差异、权势关系以及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话语的制约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有着共同的思想渊源,在19世纪处于共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统一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出现分裂,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对峙.冷战后,两种社会主义思潮都受到冲击,以"第三条道路"为革新标志,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社会民主主义.在对待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问题上,科学社会主义者应该吸取过去的教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两个不同的层次去把握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13.
从“断裂”走向“融和”: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因其“唯我独尊”、“崇尚科学”等特性,导致了入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自我“对话”的“断裂”;当今的社会已进入了对话的时代,对话时代呼唤着交往关系的“融和”;对话时代的到来,对话思潮的发展同时激活了共同体主义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包括词语、百科知识和逻辑三方面的信息。在词语信息方面,相声包袱的建构主要是利用语义等方面的信息;在逻辑信息方面,主要是利用逻辑语用前提、类比推理等方面的信息;在百科知识信息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往往是利用人们比较普遍熟知的知识。各种信息都存在一定的原型效应,相声创作充分地利用了这种认知语境原型效应中的典型或非典型形式,使它们以及以它们为语用前提而推导出来的结论之间形成一种极大的矛盾,或极度的不和谐,或强烈的对立,从而导致相声包袱的产生,这是相声能使人开怀一笑的重要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物权法》颁布以前,其作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私营企业主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对改革直接参与的热情与积极,而《物权法》颁布后,私营企业主阶层对政治参入的热情与积极性空前提高,这不仅由于《物权法》进一步明确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而且通过对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各阶层物质利益和私有财产的一系列法律规定,使得他们创造、积累财富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进而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应有的政治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不但在新的政治舞台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而且逐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和注意协调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以来,适应社会双重变革的需要,中国的私营经济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社会一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私营企业主并未摆脱制度转型期的尴尬和困惑,他们之间利益的同一性还不能使他们彼此间形成紧密的联系,没有形成为一个阶级。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社会思潮的嬗变乃至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甲午战前,知识精英主要通过著书立说或上书言事对社会产生影响;甲午战后,则通过大众传媒而加以广泛传播。以报刊传媒的方式议论时政,影响舆论,使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腐败的清王朝都得到了"倍数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放大和流播。其催化作用,为动荡的晚清社会增添了极大的变数,也使"革命"二字开始深入人心,晚清革命即如欲来的山雨,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自己的自由主义传统。学界注意梳理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这份历史遗产。对有关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近代自由主义的意义、核心价值及特征,近代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阶段,近代自由主义的类型、流派与主流,近代自由主义者,近代自由主义失败的原因等,有必要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