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凯 《理论界》2006,(8):263-263
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商业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上电子银行、自动柜员机、手机移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断强化具有前瞻性的银行市场营销管理,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行业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银行业在促进实施宏观经济稳定和结构调整政策以及维持经济强劲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强力竞争,银行业将经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国必须继续深入改革,加强制度和市场建设,改善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机制。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银行结构的多元化,加强了我国银行内部间的竞争,从而改善了中国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是引进最先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作法,改善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创新,改善激励机制和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银行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正在受到外资银行和国内新型股份制银行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劣,关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对实现银行经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银行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正在受到外资银行和国内新型股份制银行的巨大冲击.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劣,关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对实现银行经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资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并存的基本格局。然而,要形成中国银行业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局面,关键在于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而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仅仅通过对中资银行业的现有机构进行存量改革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提升中资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制度创新途径就是进行增量改革,即通过制度创新允许大量非国有产权主体进入银行业,建立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6.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的x-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的运营效率,无论是贷款效率还是利润效率,都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利润效率并不高.对于贷款效率,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利润效率,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高于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中国银行业还普遍存在x-非效率情况,因此提高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减少由于内部管理因素而引起的运营低效率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7.
李楠  孙艳梅 《理论界》2010,(10):58-60
我国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刚刚经历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洗礼,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试图在一般公司治理框架内,总结银行业公司治理理论,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设计实践,探索其公司治理机制缺陷,并提出相应合理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银行并购是目前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业已入世的中国银行业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国际间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汹涌而来,势必对中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购,以其复杂性、风险性向中国银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是从四个部分来论述的:简要分析了国际银行业间并购的状况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内在问题,推论出并购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业已入世的中国银行业,面对并购浪潮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将不断交叉、重叠,差异将日趋缩小,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的格局也将很快被打破,尤其是“入世”进程的加快将加速这一进程。该文在分析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所具备的成熟条件的同时,提出了对策: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议修改相关法律,逐步放开业务经营限制;选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银行整体素质;加强金融监管 ,为银行混业经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刘长青 《江汉论坛》2006,8(7):46-49
参照新巴塞尔协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然而对市场约束机制过程的分析表明,由于银行公司治理以及相关市场的内在缺陷,中国银行业缺乏让市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渠道,单单强化信息披露机制并不能有效地遏制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当局如果期望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必须切实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并赋予其它市场参与者足够的激励和力量,否则无论信息披露机制多么的完备,银行监管中市场约束机制也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1.
界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内涵,确定决定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建立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指标体系。根据这个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本身不良资产比例高、风险隐患大、经营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已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无论何种公司治理模式,均在于充分发挥公司从事商事行为的执行力,并以最小的代理成本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完成提高公司营利和股东收益的公司经济目标。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及公司治理模式类型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并提出在完善公司治理的探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和构筑有关董事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关注董事如何行使权力、董事的义务、董事滥用职权应承担的责任等操作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入世,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商业银行面临日趋严峻的国际冲击。中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利用金融创新加快混业经营步伐、拓展网上银行业务等对策,以应对外资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混业经营全球化趋势的冲击以及网络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基于PCA商业银行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年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一直都是中国政府、银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也始终是中国金融问题得以解决的核心。文章阐述了经济效益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涵义,建立商业银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得出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评价结果并进行了相应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社会责任观的深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经结束,公开上市也陆续开展,以董事会为核心、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之中。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完成,这些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即不可能再像国有独资企业那样为国家承担众多的社会责任,而是把追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认识和平衡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对其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结论认为:当今商业社会已经进入关系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国有商业银行须从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构建与投资人、员工、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大众的和谐关系,这是其未来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非 《云梦学刊》2003,24(4):35-37
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差在不断缩小。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进一步激化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商行的存贷利差缩小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弥补收益下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必然和可行选择。因此必须解除约束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条件,探寻发展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我国金融业的一次全新的改革实践,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不仅是加快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大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加快整个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已无可争议,是必须的、迟早的事情。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还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2006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局势,商业银行应先进行全面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创新制度和技术手段降低不良资产,在改制后做好上市安排,规范证券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要面临外资银行和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双重竞争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大金融创新步伐,做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内控制度创新,才能保持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张翠莉 《晋阳学刊》2011,(1):106-109
1930年代商业银行对农村的投资是在都市银行剩余资金膨胀、农村金融需求加剧的情形下展开的。这一时期农村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在农村投资开辟了一个极好的渠道。商业银行通过农村合作社投资农村,对于调剂农村金融、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商业银行的这一投资活动并非出于“救济农村”的本意,又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