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3,23(4):66-73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它不是认识论和狭义历史观的,而是本体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其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观的(1)由“物质”到“实践”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2)对“抽象的个人”进行批判回到历史本身;(3)以实践为基础扬弃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二律背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4)由“说”回到“做”哲学观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史学学”的创建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教学实践中的“史学概论”不是一门严格的学科,必须由“史学学”取代;“史学学”是以历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学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关于历史学的一种“中观理论”,它比“史学概论”更为科学;创建“史学学”既是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长期史学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科学的“史学学”应包括两大部分、七大块共10章内容,并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的“史学学”必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社会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强调理论的前瞻性;理想的崇高性等方面具有三大共同点,而在追求社会主义的动因;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等问题上具有两大不同点。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取启示,厘清对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的关系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规律”是支撑当今文学史学认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混乱、模糊的概念。它从经典哲学中衍化而来,带着许多未经反,思的朴素的文学史信仰,因此急需清理。经典哲学中“规律”一词的内涵及其质疑可以概括为:1.有关“规律”的“本质性”;2.有关“规律”的“必然性”;3.有关“规律”的“客观性”;4.有关“规律”的“效力”;5.有关“规律”的“预言性”。“文学史规律”作为来源于对遗留态文学史进行归纳整理而得到的一种主观认识,离开了它的原生时空就立即失效,它不能提供指导,也不能提供预言,它是一个具体的概括性陈述,不能被用于另一语境的分析性陈述,因而也不能提供另一时空关系中的任何判断。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从“三统”论出发,赋予道、德、仁宇宙永恒法则的义涵,为实在法确立了正当性基础;从阴阳理论和“贵生”“乐生”思想出发,指出刑罚在本质上是一种“恶”,不过基于现实的需要,刑罚的运用不可避免,关键是要遵循必要原则、罪刑相应原则以及不得连坐原则;从报应论与神判论出发,强调枉法裁判、滥施刑罚的执法者在现实社会中纵然能够逃过法律的处罚,但终究无法逃脱减寿乃至子孙遭殃的报应,而且死去以后,其亡魂仍须入土府接受阴神的审判,由此完善了正义的实现机制。《太平经》的法哲学思想带有道教教义的鲜明印记,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中国传统法思想的内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生动而又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实践辩证法,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实践的开拓作用;注重在实践中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重视实践主体,人、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在实践中做到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又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埋头苦干。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进一步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思考和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和着眼点等重大问题,并且强调了当前形势下实践和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的特别重要性。“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就是在新的实践开拓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历史上,对路线问题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会议,已有多次。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历次这样的会议大不相同。它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具有决定意义,而且有它自己的鲜明特色:一、以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为先导;二、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同时确立和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确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方向;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进行改革”的两项“最重大”的决策,开始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和基本路线的转变坚持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定可计日程功  相似文献   

9.
历史“跨越”,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涵义。从理论上讲,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较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从实践上讲,它是指俄国、中国等较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事实。客观地说,历史“跨越”与“左”右两种倾向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就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经常遭受“左”右两种倾向干扰和破坏的实际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思想认识上,无不与非科学地对待历史“跨越”有关。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具体化的结果,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下及时分析、总结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确立实践标准到确立生产力标准,再到确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并重新确立了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承前启后的重大命题,其深悟于党百年奋斗的实践场域、厚植于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肥腴沃土、刻画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飞跃、致力于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对历史“本然”及历史规律“所以然”的认知提炼。“两个确立”的提出还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鼎新机遇恰逢其时,伴随着新发展、新格局、新征程以及多元思潮交锋、国际形势涌动的多重影响,新时代政治认同也面临着“各去所偏、归于一是”的固本培元问题,需要一剂新鲜且有力的强心针,这与“两个确立”的内涵、特质及宗旨殊途同归。“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在把握历史上互通互鉴、在精神意志上互生互嵌、在实践行动上互促互进,坚定“两个确立”对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形塑和深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社会交互主体面对利益存在而主张归属时产生的概念。本文简单阐述了“权力”及“公权力”的生成规律,及其作为商品存在的条件;分别探讨了私权与公权商品价格形成规律,及其实践意义。文中关于公权力商品交易规律的探讨,对于根除中国式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香港廉政公署“零容忍”反腐策略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符合让公权商品交易“流产”的规律。为此,本文提出,国内的反腐也应采取“抓大不放小”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它的标志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闭幕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下简称“闭幕词”)的发表。这篇重要文献,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宣言书”。“闭幕词”的中心是,解放思想,反对“两个凡是”,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闭幕词”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及其哲学意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代通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并联系理论界的不同看法,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注重发展质量,使当代人彼此之间及其同自然界之间,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协调共生,并能为后代人保持甚至开创更加强盛的发展态势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的发展。”作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现的确立,向传统哲学观点提出了多向度的挑战,从而也赋予人们多方面深刻的哲学启迪:其一,它把辩证法的发展现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深刻揭示了发展的现实与发展的未来可能性、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有机统一;其二,它强烈呼唤前瞻认识论的尽快创立;其三,它向社会实践观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强调从实践的受动性出发来规范当代人的行为,特别强调防止实践负面效应发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别强调人们的行为或实践要体现科学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方法论,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是从实践理解思维和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第二,它是从实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实践方法论从实践理解,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人对社会、自身改造的“有所作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践方法论是从整体的实践理解,人在改造环境中改造自身,在改造自身中改造环境。对认识、把握和塑造实践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增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短篇电视剧凝聚了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中国电视剧初创、恢复到发展、繁荣各个时期的辛勤探索和艺术实践。它是我国电视剧起步时的样式,从表现“凡人小事”到讴歌改革开放,有过独领荧屏风骚的骄傲和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迅速崛起的电视连续剧充谥屏幕时,它又以自己不懈的坚持促使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电视剧的本质特征上冷静地辨析,在纪实性和风格化两个向度上确立自身的优势,呼唤它的艺术精灵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概念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文化来源于实践,是指内涵在实践相关事物中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内容”这一定义;同时分析了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理解,提出汇通融合是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邹玉 《学术探索》2023,(4):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前者是后者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后者是推动前者的精神动力。爱国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救国”主题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目标,“兴国”主题下现代化目标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富国”主题下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国”主题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两个结合”原则,兼顾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依据实践发展新情况,适时调整现代化中的阶段目标;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心任务奠定物质基础;注重物质与精神协调,为达成强国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